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2-09
薛 鈺 祁子歌
近年來,稷山縣積極探索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徑,按照“試點先行、壓茬推進、全面覆蓋”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15分鐘城市黨群服務圈”,為夯實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實體支撐打下堅實基礎。
建強陣地、配強組織,黨群基礎更加牢固
稷山縣堅持集約、簡樸、實用原則,充分整合公共設施、服務空間、公共場所、閑置物業等現有資源,通過微改造和軟升級加以利用。對照“有編碼、有標識、有設施、有機制、有隊伍、有活動、有服務、有保障”的“八有”標準,精準推進全縣所有小區黨群服務站點全覆蓋,實現每平方公里有一個“紅色陣地”。各區域立足實際,根據年齡結構、需求導向,進行“一陣地一主題、一場所一特色”的個性化建設。
15分鐘城市黨群服務圈服務提供得好不好,居民滿意度高不高,關鍵是牽牢陣地服務“牛鼻子”。新形勢下,黨員群眾需求多樣化、精細化的趨勢給基層黨組織運轉機制、組織結構帶來新挑戰。為有效應對,稷山縣著力構建“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樓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主體上下貫通、高效配合的組織架構,118個小區黨支部、208個樓院黨小組、512名黨員中心戶,實現了小區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堅持以年輕化、專業化、職業化為方向,公開招聘考錄社區工作者32名,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100%,有力提升社區工作隊伍整體水平。同時,廣泛吸納居民骨干黨員、退役軍人、離退休干部等力量,進一步充實基層治理隊伍,確保小區黨群服務站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稷事即辦”、圈內快辦,政務服務更加高效
“這二維碼真是個好東西!”來社區辦事的張阿姨對社區上線的二維碼圖集贊不絕口,她感嘆新變化,“以前辦事,幾個單位來回跑都不能一次性弄清楚要準備什么,現在直接手機掃碼,就能知道辦事的流程了,操作方便,又節省時間,太省事嘍?!?/p>
一“掃”可查,一“點”便知。稷山縣將高頻次的服務需求事項告知清單制作成二維碼圖集,方便群眾辦事時隨時查閱了解。同時,在社區開通“稷事即辦”服務熱線,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等13項事件納入代辦政務服務事項清單,探索形成“居民點單、小區接單、及時反饋”的政務服務模式。
為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繪制社區“15分鐘便民生活圈”坐標圖,將轄區內的家電維修、家政服務等20個便民事項通過微信公眾號、小區微信群等方式公開發布,實現了日常生活小事“圈”內即辦,突出數字化賦能、精細化服務,讓“家門口”的服務更加便捷高效。
有地說理、有人辦理,綜合治理更加精準
針對怡祥苑小區老干部反映的停水問題,大佛社區黨支部利用“有事來商量”平臺,召集小區黨支部、業委會、水務公司等相關部門深入小區實地調研,多次召開座談會進行商討,最終決定更換插卡式水表,統一進行管理,從根源上解決小區管理問題,杜絕停水現象再次發生。
為進一步推進矛盾調處化解,稷山縣搭建平臺,聯動發力、多元解紛。一方面,在社區居委會層面,搭建“有事來商量”平臺,以社區綜治專干、網格員、駐區民警和法律顧問等專職人員為主,吸收業委會、物業、駐區單位及涉事部門等兼職人員,成立社區調委會,針對居民反映的問題,進行民主協商、平等議事,5天內給予答復,做到一事一策、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在居民小區層面,搭建“說事議事”平臺,由網格員、業委會、物業、在職黨員、志愿者等組成矛調團隊,聚焦居民生活“瑣事”,開展現場調處、現場答復、說明告知等服務,3天內給予答復,做到快速處置、快速辦結,真正構建起“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的基層治理新格局。今年以來,共解決各類小矛盾757起,協調解決了育英南苑路面翻新、藥材公司單元樓修路等20余起較大矛盾。
契約共建、七彩志愿,便民服務更加暖心
為持續深化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稷山縣創新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契約化”共建模式,充分整合機關黨組織、在職黨員等多方力量開展高標準、高質量的便民服務。
“我們小區電線雜亂,每天過來過去都擔驚受怕。我們就抱著試試的心態,和社區反映了一下,誰知道沒過兩天,社區工作人員、消防大隊的隊員就開展了線路整理和電動車‘飛線充電’整治行動,還對消防安全小知識進行了科普宣傳。這真是又貼心又暖心啊!”華強南苑的劉大爺說。
自6月份契約化共建啟動后,黨建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縣直各機關黨組織、在職黨員主動領題、積極破題,對接包聯社區開展工作。截至當前,共為小區居民辦實事139件,先后解決了小區公共設施完善、綠化美化提升、門禁系統充電設施安裝等居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為更好地服務居民群眾,稷山縣探索出“黨建引領+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志愿服務新路徑,將便民服務同公益志愿服務有機結合,發動轄區在職黨員、愛心商戶、離退休干部等群體主動參與社區治理。該縣分別成立黨建指導、健康義診、法律咨詢等特色鮮明的“七彩志愿”服務隊60余支,先后為居民提供紅色宣講、愛心義剪、暖心幫扶等各類服務150余次,惠及群眾1.2萬余人次,進一步營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濃厚氛圍。
食有所依、老有所樂,文體康養更加優質
“現在有了社區食堂,我們的生活方便多了,這里炒菜米飯、包子面條應有盡有。老伴參加了合唱團,晚上還喜歡到民樂公園跳廣場舞,住在這里很舒心。”康寧花園小區居民宋義民說。
食堂雖小,折射的是大民生。稷山縣依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打造社區食堂,解決社區高齡、獨居、空巢老人“做飯難”“吃飯愁”“吃飯難”的問題。與此同時,各社區籌備組建舞蹈隊、合唱隊、門球隊等文化活動隊伍,結合重陽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在小區黨群服務站舉辦系列文化活動,營造了宜居宜養、舒適安心、孝親敬老的良好氛圍。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黨建引領,用心用情抓實‘關鍵小事’,充分利用好黨群服務站這個平臺,辦好民生‘大事’,努力將‘民所呼’變為‘我所應”,切實將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變成服務群眾的‘最美零距離’。”稷山縣社區服務中心主任段楊慧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