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1-27
記者 楊紅義 楊 琳
在萬榮縣公安局解店派出所的院子里,一輛香檳色的老年代步車格外顯眼。它的主人——調解員張榮海今年81歲了,耳不聾,眼不花,是全縣有名的“普法達人”“調解高手”“知心大爺”……
2019年7月,退休多年的老民警張榮海,主動請纓成為萬榮縣年齡最大的行政調解員。4年來,這位在當地家喻戶曉的“和事佬”,解決各類矛盾糾紛數百起,化解了一樁樁“疙瘩案”。
一心“拿事”
明明可以退休享清福,干啥要折騰,給自己找“麻煩”?起初,提起干調解,張榮海的親戚朋友都感到不解。
張榮海退休之前是萬榮縣公安局治安股股長,從事治安管理工作40年,一直深入一線處理群眾糾紛,積累了豐富的調解經驗。2003年退休后,他繼續發揮人熟地熟優勢,調解民間糾紛,逐漸成為大家眼里的“老娘舅”。但是,由于沒有正式的“官方授權”,張榮海總感到自己的工作有些吃力。
“名不正則言不順。許多民間糾紛當事人看我是個年紀大的老頭,覺得我多管閑事,難免‘出言不遜’,特別是我費盡心力達成的調解,由于缺乏公信力而打折扣。”為此,張榮海不止一次打報告,申請從事行政調解員的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7月,張榮海被萬榮縣公安局正式聘請為行政調解員。同時,解店派出所在辦公樓辟出專門場地,成立“老警調解室”。自此,張榮海的“老娘舅”身份得到了官方認證。
“新官上任三把火”,張榮海“上任”伊始即不負眾望、首戰告捷。他處理的第一件矛盾糾紛是南張鄉太趙村的堂兄弟打架事件,報案人以被打傷為由索賠5萬元。
“案件起因是報案人的堂兄弟家里有白事,沒有及時通知報案人。一氣之下,他就拿著棍子翻墻到對方院子里,想要毆打他堂兄弟,幸虧被人攔了下來,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張榮海回憶說。
“你翻墻的行為屬于私闖民宅,還手持兇器,這比你堂兄弟的行為更惡劣,承擔的責任可能更大……”首次以正式調解員身份出現的張榮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使兩人握手言和。
“私款公用”
張榮海成為正式調解員后不久,就自掏腰包2.8萬元購置了一輛老年代步車作為工作用車。當時,調解員月薪僅1200元,這樣的“投資”是不是值得?張榮海想都沒想。
這輛時速最快50公里、每年行駛5000公里的“專車”,全年無休、風雨無阻地穿梭在田間地頭、大街小巷,見證了這位老調解員的敬業擔當。
去年8月,張榮海在驅車前往矛盾糾紛地途中,路過西村鄉南仁村的一個路口時,因爬坡車速減緩,又恰好處于視野盲區,與胡同里突然駛出的一輛轎車發生了碰撞。
“最慶幸的是人沒事,只是車頭被撞壞了。我老伴81歲高齡了,還患有心臟病,當時怕她和孩子們擔心,我就瞞下此事,再也沒和其他人提起過,后來自己花700元修理了車頭,這事就作罷了。”張榮海說。
不止“私車公用”,還有“私款公用”。張榮海去年共化解107件民間矛盾糾紛,領到案件補助費共計4700元,但這微薄的收入,卻成為張榮海支付助手勞務的“工作經費”。
“有時碰到比較棘手的矛盾糾紛需要多方幫襯,就請所里見習人員‘友情出演’,跟我打配合。”每次調解結束,張榮海就拿起手機,發50元微信紅包作為酬謝,一年下來總共花了3000多元。
除了“內聘”助手,月薪后來漲到2000元的張榮海自覺寬裕,又自費“外聘”撰寫卷宗的文秘。“年紀大了,精力有限,有時候寫不了卷宗,就讓老朋友幫襯。有次他家交取暖費急需用錢,我就直接給了2000元……”張榮海告訴記者。
余熱生輝
“調解不是審判,而是要找到法、理、情的平衡點,多角度、有溫度地化解社會矛盾。”多年來,張榮海腦子里除了法律法規就是尚未解決的糾紛,甚至連吃飯時都念念有詞。
今年10月,安徽果商趙某向新絳縣中介人彭某支付收購果款2.2萬元后,彭某以各種理由既不發貨也不退款。事情愈演愈烈,趙某就向派出所報了警。
據了解,趙某在安徽經營蘋果生意,而彭某在萬榮縣賈村鄉、王顯鄉一帶收購蘋果發往安徽,一直以來都是關系極好的合作伙伴。然而近幾年,兩人由于紙箱包裝等問題產生糾紛。
“發貨1萬元后,彭某再也不發貨了。”案件移交張榮海后,他迅速了解事情來龍去脈,提出要么發貨要么退款的調解方案。
“你這是弄啥哩嘛!都是合作多年的老伙計了,現在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鬧得水火不容,這不是讓人家外省人看笑話嘛!”考慮到雙方僵持已久,為避免矛盾升級,張榮海喊來賈村鄉司法所的工作人員、村“兩委”干部等幫忙敲邊鼓,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最終,經過張榮海的有效溝通,彭某退了余款,兩人心里的疙瘩終于化解。
余熱生輝,暖了鄉鄰,也暖了干群情。
位于萬榮縣新建南路的縣稅務局家屬院,因下水道堵塞引起道路地基下陷,導致一側墻體傾斜成為危墻。于是,道路另一側的萬榮縣民政局家屬院30多戶居民以影響出行為由,要求稅務局賠償4萬元。對此,稅務局領導想拆除危墻、排除隱患,但民政局家屬院30多戶居民怕拿不到賠償金,多次無理阻攔。
“他們說,拆可以,但是不能對這條道路有損害,還提出要用干草、麻袋等墊著才能施工,這不是為難人嘛!”張榮海說。
鑒于此,張榮海先“大水漫灌”,聯系社區,召集這30多戶居民開會,普及相關法律知識。會后,又針對個別重點戶入戶勸說,進行“精準滴灌”。
“一共走訪了4戶,其中有一戶是退休干部,他孩子就在縣里一家單位上班。我幾次上門,反復向他說這樣做太不地道,純粹讓孩子難堪。”經過一個多月的斡旋配合,那道危墻終于被拆除并裝上了欄桿,還“免”掉了賠償款。
時時調解,處處調解,八旬不嫌老,為民服務永遠在路上。采訪結束時,一個緊急電話,讓張榮海又一次出發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