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1-09
■王逸群
農歷九月初的一天午后,我在稷山縣城老東街閑步,突然,一家饃鋪的名號躍入眼簾:饃上花開。我忍不住驚叫一聲:好美!就近再看,店鋪玻璃門上還有廣告語:饃上花開,緩緩歸矣。我為之駐足良久。
真沒想到,古老的江南情懷與詩意在這座汾河之濱的小城與我邂逅。饃上花開其實是陌上花開的諧音,相關的原文是: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本是一封感動千古的與妻書。據清代學者王士禎《漁洋詩話》記載,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镠的妃子戴氏每年寒食節要回娘家臨安(今杭州)省親。有一年,眼看春天就要結束,陌上花已開遍,可還不見夫人的影子,錢镠非常想念,便寫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小路邊的花都開了,回來的時候不要著急,慢慢走,欣賞啊。據稱,戴氏收到來信后,當即落下兩行珠淚,說:“王爺年邁,捎信讓我回去,怎敢不聽?”于是,當天便啟程,很快返回杭州,夫妻團聚。這封信言簡、景美、情深。欲催歸而請緩,念人而轉惜花,雖婉約卻實大氣。明明盼妻心情迫切,卻說緩緩歸,一副懇求商量的口氣。這樣的情語誰聽了不動情?千百年來,這封寥寥數語的家信,影響深遠。北宋蘇軾有絕句“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遺民幾度垂垂老,游女長歌緩緩歸”當代女作家安意如曾寫了一本散文隨筆集,書名就叫《陌上花開緩緩歸》,對樂府詩進行了極具個人特色和現代意味的解讀。
再說饃上花開。晉南一帶,饃饃是一種普通的吃食,而花饃卻關涉民俗與藝術,尤以稷山、聞喜等地著名。鄉下凡遇大事都要蒸白饃,還要畫上各色的草葉花朵等等,還要捏成各種造型。比如,小娃滿月要蒸椒葉大饃,捏小兔子、小老虎等;老人過生日是碩大的壽桃,點綴綠葉與粉紅色桃尖。至于紅白事,更離不開花饃。在婚禮上,常見的是龍鳳花饃,做成龍鳳造型,配以五顏六色的圖案,其個頭之大、色彩之美、手藝之精湛,令賓客們贊嘆不已。喪禮上用的獻盤花饃,最重要的是出嫁女兒的獻供,往往是一架食盒八盤饃,大約六十多個。給吊唁的親友回禮,也是根據隨禮多少回不同數量的花饃。小時候,跟著長輩到親戚家參加紅白事,最高興的是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摸摸布袋里的回禮花饃。在物質缺乏的年代,花饃就是難得的美食。
陌上花開,饃上花開,一條開滿鮮花的臨安鄉間小路,一個頗具藝術感的晉南鄉下花饃,都承載著我們永恒而美好的情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