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1-04
記者 韓維元 通訊員 馬逢春
文化自信,首先是文化繁榮;文化繁榮,離不開群眾沃土。群眾文化活動就是文化繁榮的根,根深才能枝繁、枝繁才能葉茂。
“樂善萬榮媽媽團”作為一種植根群眾、源自基層的文化現象,從破土萌芽,到茁壯成長,并逐漸成為萬榮群眾文化的一張名片,成為萬榮群眾的文化自信,回應的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依靠的是群眾力量、吸收的是群眾智慧、點燃的是群眾熱情……
一種風靡農村社區的“文化現象”
6月16日晚,萬榮縣笑話廣場,社區片區“樂善萬榮媽媽團”海選賽激烈開賽。盡管經歷過不少“大場面”,但飛云舞蹈隊參賽的14名選手當晚還是難掩激動,在6個社區35個參賽節目中斬獲第一,讓這個平均年齡40歲的“媽媽團”第一次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眾認可。
隊長張曉艷率先平復情緒后,繼續給隊員們打氣鼓勁。她們決心以更高的熱情、更加精彩的節目迎接即將到來的半決賽、總決賽。
飛云舞蹈隊成立于2017年。最初的時候,就是幾個舞蹈愛好者興趣相投,聚在公園里跳廣場舞。后來,舞蹈隊有了正式名稱,也開始排練起了自己的節目?,F在,舞蹈隊有5名固定成員,每到縣上舉辦杏花節、桃花節、櫻桃節等節慶活動,或者有其他演出比賽時,她們都會在微信群里提前通知,時間方便的就湊成一次演出的“陣容”。每天晚上,她們都在文化廣場上排練、演出,內容、人數都是靈活的,很多時候,不少在體育場鍛煉健身的市民也來一起參與。
張曉艷說,全縣“媽媽團”啟動以來,隊員情緒更加高漲,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既能健身強體,又能給群眾帶來快樂,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她們有信心、有能力做得更好。
近年來,在萬榮城市公園廣場、農村游園舞臺、紅白喜事現場等多種場合,像飛云舞蹈隊一樣,群眾自發組建的文化團體悄然興起、蔚然成風,成為一種活躍在萬榮全域207個農村和6個社區的一種新的獨特的“文化現象”。這些團體以20多歲到70多歲的“媽媽”們為主,年齡跨度大、隊員組合活、排演地點活、排演內容活、演出形式活。她們的表演形式有戲劇、舞蹈、鑼鼓、西洋樂器演奏、笑話劇演出等;她們的排演內容有宣傳鄉風文明的、有模仿網絡節目的、有歌頌本村發展變化的,還有展現農業生產樂趣的……節目素材大多來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片段。她們的演出場合或在親戚朋友有紅白喜事時義務助興演出,或在當地舉辦各類旅游、推介活動時助興演出,或在閑暇時開通抖音直播隨時進行排演……
從去年年底到現在,這種文化現象愈演愈火,全縣207個農村和6個社區,村村都能拉出1支到3支“媽媽團”排演隊伍,解店鎮太賈村、七莊村,高村鎮高村,裴莊鎮裴莊村,賈村鄉楊郭村,漢薛鎮漢薛村,皇甫鄉皇甫村,王顯鄉青谷村等一些常住人口較多的大村甚至能組建起五六支隊伍。
一個群眾變身演員的“文化舞臺”
“媽媽團”的興起,是老百姓生活的鮮活縮影,彰顯出群眾的文化追求,表達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順應群眾的期盼和需求,既是工作導向,也是工作目標,更是一種工作方法。正是基于這樣的出發點,萬榮縣委、縣政府作出了舉辦“樂善萬榮媽媽團”群眾才藝大賽的決定,為群眾搭建起一個表演的舞臺,讓群眾從觀眾變身為演員,從田間車間走到舞臺中間;就在于為群眾文化搭建起一個繁榮的平臺,讓“媽媽團”這種新時代新農村新社區興起的文化現象從自發走向自覺、從無序走向有序,最終變成全縣群眾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變成鄉村振興的文化支撐和文化力量……
“樂善萬榮媽媽團”群眾性才藝大賽從5月18日啟動,分為準備、海選、半決賽、決賽4個階段進行,其中海選工作分14個鄉(鎮)和社區共15個賽區進行,每個賽區選出5支隊伍進入半決賽,通過半決賽選出20支隊伍進入決賽。
“以前我們組織群眾文化活動,一是發愁沒有人參與,二是發愁參與講條件,這次的活動,我們村至少有七八十個‘媽媽’們不講條件踴躍參加,但由于場地限制,我們只能讓二十多人參加,這也是一種幸福的煩惱。”解店鎮西賈村黨支部書記王瑞如是說。
榮河鎮黨委書記李永強說:“我們榮河鎮27個行政村,海選中共有43支‘媽媽團’隊伍參加,參演人數496人,從報名到海選,各村的參演群眾白天務工,晚上排練,就連不參演的群眾也都積極做好后勤服務,業余時間大家都有事干了,各村都憋著一股爭著進半決賽、決賽的勁,群眾之間抱團了、干群關系融洽了,這對我們深化文明實踐、提升治理水平、建設和美鄉村也是一個很大的幫助?!?/p>
一場全域全民參與的“文化盛宴”
“樂善萬榮媽媽團”群眾性才藝大賽的通知一經發布,就立刻在全縣農村(社區)群眾中激起“千層浪”,村級組織摩拳擦掌,各年齡段的“媽媽”們踴躍報名,從海選到半決賽再到決賽,一場全域全民齊參與的文化盛宴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真可謂千門開鎖萬燈明、一時天上著詞聲。
趁著櫻桃節的熱度,通化鎮在5月27日就舉行了海選賽,是全縣第一家。海選當天,有兩個細節令人難忘:一是當天下著大雨,原定于下午2點30分舉行的比賽不得不推遲,眼看大雨不停,當地臨時決定把場地從室外轉到室內,令人沒想到的是,在場等候的所有工作人員、候場演員不但沒有抱怨的聲音,而且全員動手幫忙,很快,新場地就布置成功了。當天的演出,大雨不但沒有攪了演員的興致,反而呈現出一派別有的氛圍,大家憋著一股勁,現場也收獲了比平時更響亮的吶喊聲和掌聲。二是演出過程中,一個節目上場時,有一個“女性扮相”的男演員引起了在場觀眾陣陣笑聲。原來,演出前,“媽媽團”一名成員突然生病,為了不影響節目整體效果,原來負責伴奏的一名成員男扮女裝替補登場,給現場增添了不少歡樂的氣氛。
南張鄉東蘇馮村作為萬榮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桿,“媽媽團”自創自導自演舞蹈節目《夸夸咱東蘇馮》,在燈光秀和音樂噴泉的映襯下清新脫俗、亮麗自然,講述著美麗鄉村環境美、產業美、文明美、生活美的自豪。
里望鄉西張村“媽媽團”用一個原創廣場舞《農民也輝煌》,展現出新時代新農人群體致富奔小康的豪情、熱情和激情。
西村鄉劉和村“媽媽團”在農閑之余,集體創作表演了動感《山里人樂得好瀟灑》扇子舞,把稷王山區群眾脫貧后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寫在臉上、演在舞中。
光華鄉薛吉村“媽媽團”自創三句半節目《夸夸三鳳故里薛吉村》,展現著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新農村生活的熱愛。
萬泉鄉萬泉村“媽媽團”自創舞蹈《萬榮新時代》,旋律動感、精神飽滿,舞出了新時代新萬榮新變化、舞出了萬榮精神萬榮人的新風采。
……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4個鄉鎮和社區的海選結束,全縣累計有500個“媽媽團”、1萬多名“媽媽”們參演,線上線下的觀眾超過120萬名。這期間,不顧勞累白天給蘋果套袋晚上排練節目的有之、頭疼腦熱“輕傷不下火線”的有之、因為沒參加上表演而懊惱抹淚的有之……所有的參演人員,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情在支撐,都有一種展示展演的激情在推動,沒有人叫苦、沒有人抱怨,就連沒有參演的群眾,也都自發地拿起手機拍照片、錄視頻、發“朋友圈”,把自己家鄉最美的一面展示給更多人。
目前,萬榮縣的2場半決賽、1場決賽正在火熱籌備中……
一支助推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
“樂善萬榮媽媽團”群眾性才藝大賽僅僅是一個開始,如何把才藝大賽的“一時熱”變成“一直熱”?如何讓“媽媽團”在更多領域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用正能量牢牢占據農村(社區)意識形態陣地?如何把這種新時代的文化現象變成文化力量,進一步強化群眾的文化自信?萬榮縣委、縣政府未雨綢繆、系統謀劃,打出了組合拳。
把“樂善萬榮媽媽團”培養成“黨在農村的宣傳隊”??h委、縣政府組織宣傳文化部門創作了一批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移風易俗樹新風方面的文藝節目,組織獲獎的“媽媽團”排演,并將培訓和排演的過程拍成視頻,通過數智運城文化服務平臺傳播到各村文化禮堂、傳播到群眾客戶端,組織各村的“媽媽團”全面排演,從而把黨的精神和文明新風演到農村游園、村中廣場、紅白喜事上。
把“樂善萬榮媽媽團”培養成“鄉風文明的播種機”。引導“媽媽團”把身邊的“好婆婆”“好媳婦”“文明戶”的故事排演成節目,并在端午、重陽、春節等傳統節日,通過現身說法、巡回演出等形式,潛移默化把鄉風文明的種子播到千家萬戶。
把“樂善萬榮媽媽團”培養成“移風易俗的帶頭人”。全縣發出以倡導喜事新辦、抵制婚嫁惡俗,倡導白事簡辦、抵制喪葬陋習,倡導勤儉節約、抵制大操大辦等為主要內容的“八倡導、八抵制”倡議,全縣的“媽媽團”簽名承諾,從我做起,爭做移風易俗的帶頭人。
把“樂善萬榮媽媽團”培養成“產業振興的助推器”??h委宣傳部注冊開通“樂善萬榮媽媽團”抖音號、微信視頻號,全時段、不間斷地推送“樂善萬榮媽媽團”參演節目和日常助演節目,在傳播正能量、弘揚新風尚的前提下引流圈粉,在此基礎上對“媽媽團”進行直播培訓,逐步形成“媽媽團”直播帶貨銷售本地農副產品的產業鏈條,推動產業振興。
把“樂善萬榮媽媽團”培養成“干群和諧的連心橋”。通過“媽媽團”帶頭倡樹文明新風和在紅白喜事等多種場合的排練、演出和宣傳,不僅使農村(社區)的“媽媽”們心有所屬、閑有所樂,促進了婆媳和睦、鄰里和諧,而且文化活動本身傳遞的正能量也有助于促進干群和諧和建設良好家風、村風、民風,從根本上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