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1-02
記者 邢智軒 通訊員 許國才
資源聚集到小區、作用發揮到小區、難題化解到小區、服務延伸到小區,一個個黨群服務站凝聚起“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強大合力。
今年以來,萬榮縣不斷深化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內涵,以“黨建鄰聚力、幸福零距離”黨建品牌創建為抓手,全力打造“10分鐘城市黨群服務圈”,為小區黨員群眾提供議事協商平臺、鄰里互動關愛和志愿服務,有效提升了基層黨建工作的融合度、穿透力,切實把城市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成為黨領導城市治理的堅強陣地和服務黨員群眾的溫馨家園。
“紅色陣地”建起來:
社區到小區,黨群服務圈延伸至家門口
如何建好黨群服務站?怎樣才能把黨群服務圈延伸到居民的家門口。
經過走訪調研,萬榮縣出臺《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三年行動計劃》《黨建引領社區治理2023年“樹標桿、強基礎”專項行動方案》,明確要求“共建共享、資源整合、集約高效、便民利民”是原則,“一陣地一主題、一場所一特色”是思路。
萬榮縣對已建成的封閉式小區,積極協調物業用房,整合閑置資源,高標準打造服務站點;對開放式小區、老舊小區,通過協調駐區單位閑置用房、小區門房等方式解決服務陣地;對“三無”小區,由社區兜底負責、包聯單位配合幫助,協調落實服務場所。
數月來,萬榮縣社區服務中心組織各社區,對78個網格中的小區、巷道的空房、物業用房、公共活動場所等進行摸排,并動員包聯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積極參與,拿出資源。通過資源整合,原本閑置的區域通過微改造和軟件升級被利用起來。在前期10個小區黨群服務站示范站點帶動下,更多小區(巷道)新的黨群服務站“開辟”出來,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個“紅色陣地”,居民群眾10分鐘內就能來到黨群服務站。
走進五一社區寶鼎新城小區黨群服務站,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黨旗、入黨誓詞,讓漫步其中的黨員“抬頭受教育、低頭思感悟”;照片墻上貼著優秀共產黨員風采、居民活動剪影的合集,是小區內每位黨員踐行初心、每位居民展現風采的舞臺。大廳還設有“閱讀角”、黨建讀物墻,能夠讓小區黨員群眾學習到更多的黨建知識。在飛云社區一小區黨群服務站,走廊兩邊分別張貼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小區居民公約、好人好事榜等,黨建元素、德孝文化、居民議事等分區設置,有效延伸了黨群服務。
統一制定懸掛黨支部職責清單、黨組織架構圖、小區公約,形成“一站一單一圖一約”和“有統一標識、有固定場所、有齊全設施、有運行機制、有服務項目、有專人負責”,是每個黨群服務站規范化建設標準。小區黨員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對基層黨組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黨群服務站是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的實體支撐,是黨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我們將著力推動各領域優質資源向黨群服務站聚合,不斷完善各項功能,使小區黨群服務中心真正成為黨員干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主陣地。”萬榮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梁秉直介紹。
“紅色隊伍”動起來:
小區黨支部到樓棟,黨小組到黨員中心戶,基層治理從“單打獨斗”變為“合力攻堅”
小區黨支部建設要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選好帶頭人是關鍵。
今年以來,萬榮縣委組織部、萬榮縣社區服務中心組織6個社區,全面摸排小區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居民黨員、流動黨員4類黨員底數,更新完善黨員臺賬。同時,根據網格分布、樓棟(巷道)不同類型,在各社區、各小區同步推進,不斷優化四級黨組織架構,并與社區網格治理四級架構進行有機融合。目前。全縣6個社區共有小區黨組織187個,樓棟黨小組355個,黨員中心戶1076個,實現了黨的工作在小區全覆蓋。
帶領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挨家挨戶了解居民對生活保障、民事糾紛、環境衛生、綠化亮化等方面的訴求與建議;召集黨支部委員、居民代表,對征集上來的居民訴求進行商議解決……“黨群服務站建好后,我們的干勁更足了。”萬中小區黨支部書記陳明感慨道,以前小區內大家想商量個事情、宣講好政策,連場地都沒有,久而久之一些事情就擱置了,甚至成了“頑疾”。現在有了黨群服務站,不僅我們支部有了活動陣地,大家議事也有了地方,平時還能過來看看書、在黨群服務站前面的小廣場鍛煉鍛煉。通過在黨群服務站議事,我們改造了路燈、安裝了充電樁,下一步還要積極開展家電維修、衛生清潔、理論宣講,將黨群服務站功能發揮“最大化”,為小區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萬中小區的變化是萬榮縣各居民小區“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架構積極發揮作用的一個縮影,也和這些思想政治素質好、組織協調能力強、群眾威望較高的黨員密不可分。目前,擔任小區黨組織書記的在職黨員有12人、離退休黨員有54人,居民黨員有121人。
“全縣共有1858名樓棟(巷)長、單元(胡同)長,其中黨員干部1421人,社區居民437人,形成了黨員干部帶頭示范、社區居民熱心參與的新格局。同時,我們對轄區3635戶黨員亮身份掛‘共產黨員戶’牌,做到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組織、就有黨員,將紅色力量充盈到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萬榮縣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張朝雄說。
“紅色動能”燃起來:
服務資源由“散”到“聚”、干群關系由“疏”到“親”,黨建引領擦亮了居民“幸福底色”
小區治理在面臨諸多棘手的矛盾和問題時,能否把問題解決在小區、把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小小黨群服務站,發揮著精準精細治理大作用。
黨群服務站的建設不在于“高大上”的建筑,也不需要“高大全”的功能,而是在于能不能做好“家門口的服務”,讓居民群眾的麻煩事、揪心事有地方可說,讓居民群眾“能進來、坐得下、還想來”。
在孤峰社區金鼎陽光小區黨群服務站,每月定期召開一次小區議事協商會議。在這里,在職黨員、網格員、民警、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居民代表、物業代表等聚在一起,共商“家”事。小區黨群服務站設置了意見建議簿和心愿墻,黨員群眾有意見和建議,只需填上即可。孤峰社區“兩委”干部和小區黨支部會定期收集整理,制定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跟進解決。黨群服務站成了有事共商、困難共幫、風氣共育、黨課共學的“小區會客廳”,各方力量匯聚一起解決矛盾糾紛。今年以來,已解決民生問題5個,開展志愿服務活動20余場,惠及群眾1000余人次。
只有做到“大門常開、居民常來、陣地常用、服務常做、活動常搞”,黨群服務站才能有溫度、有人氣。寶鼎社區華康小區黨群服務站組織開展的義剪、義診、反詐宣傳、應急科普、家庭教育、心理咨詢、法律知識、健康知識講座等,把群眾最需要的服務送到了家門口,已成為小區居民群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前鄰里之間不一定熟悉,對于小區里發生的事,大家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現在小區里的黨群服務站活動多了起來,大家見面的機會多了、生疏少了,和氣多了、糾紛少了。”談起現在變化,華康小區的居民都十分喜歡這種融洽的氛圍。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黨建引領,充分利用好黨群服務站這個平臺,進一步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把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變成服務群眾的‘最美零距離’。”萬榮縣社區服務中心主任杜澎波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