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10-27
□記者 李婉玉 文圖
◆本期嘉賓:杜流程,男,61歲,作家
一部為河東革命先烈樹碑立傳的鴻篇巨制——66萬字的《嘉康杰》2021年出版,其青少年版《嘉康杰經典故事100例》不久前問世。在青少年版的新書首發座談會上,作者杜流程談起作品問世之艱辛,數次潸然淚下。
第一本書的問世距他立下弘揚革命先烈嘉康杰偉大精神的初心,已經過去了22個年頭。
22年內,長達14年全國各地1800多人次的采訪與記錄,海量文獻的搜索與閱讀,一大麻袋采訪筆記的排序及梳理,寫作期間的宵衣旰食、窮盡心智,籌拍過程的艱辛與屈辱,信心重拾的勇氣與堅持,他孤獨守護,甘苦自知……
兩部專著如同老杜“懷胎”經年始終難產的孩子,一朝卸下,如釋重負。
不久前一個平靜的下雨天,在老杜工作室里,談起那漫長的創作過程,老杜點燃一支煙,吞云吐霧中,眼神漸漸縹緲起來——

一定是種特別的緣分
讓我余生與他不離分
1999年,我還在運城電視臺新聞評論部做采編工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部里做了專題策劃,我以編導身份和攝像一同到革命老區夏縣韓家嶺采訪,報道河東革命標桿式人物嘉康杰。
我從來沒有想到,那一次的采訪,竟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清楚記得那次是在烈士早期革命的主要活動地韓家嶺采訪,見了很多嘉康杰事跡的親歷者、見證人。他們口里的嘉康杰是那么的具體、真實,有血有肉,如同我們特別熟悉的老鄰居,卻又偉大到高山仰止。采訪中,不少年事已高的老人回憶起嘉康杰孩提時代穿著新棉褲出門,見到窮人家孩子穿得破就脫下換給人家,一天換出去自己6條新棉褲;回憶起他焚燒田契開倉放糧、開辦中學廣招平民子弟,對窮苦百姓無私資助、浴血奮戰、舍生忘死;回憶起他為了創辦學?;ü庠矩S厚的家底一貧如洗,以至于被暗殺后窮到買不起一副薄棺材,不止一人失聲痛哭。他們對先驅感情的真摯讓我大為震撼。
采訪結束,在我們啟動汽車將要離開時,眼前的一幕讓我驚呆了:十幾個老人擁到車前面不走,流著淚央求我們一定要把嘉康杰的故事寫出來,他們的原話是:“誰能把嘉康杰的故事寫出來,誰就是我們韓家嶺世世代代的大恩人!”
那一刻,我篤定一個念頭:以電視連續劇的形式,讓嘉康杰的光輝形象重現熒屏,讓河東的紅色基因得以傳承。
經常有人問我,你不是夏縣人,與嘉康杰毫無關聯,也不是專業作家、編劇,為什么給自己攬這么個“大活”。換言之,就是說我多管閑事、不自量力。
我只想說,是的,我就是一普通老百姓,但同大家一樣,我們都深受共產黨和革命先烈的澤被,沒有鐮刀錘頭鮮紅黨旗的引領,沒有嘉康杰這些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奮斗和前赴后繼的犧牲,我們何來今天的安寧和幸福?
我崇拜嘉康杰,熱愛嘉康杰,所以要寫好嘉康杰!這何嘗不是一普通老百姓對共產黨的真熱愛、真跟隨、真歌頌!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笑我何求
從那時起,我開始著手搜集和整理嘉康杰的史實資料,沒想到,這個過程竟長達14年。
其間,我的工作屢有變動,但對先驅偉大事跡的搜集卻未曾停止。
14年里,我天南海北地跑,先后采訪了1863人次,累計行程20多萬公里,開壞了三輛汽車,花費上百萬。
曾經有一次,在夏縣泗交一個村采訪回來的路上,由于坡陡彎急,車子沖出路基,前半截懸到峭壁上,多虧底盤著地,我才撿回一條命。
這個階段,我一直在思考:嘉康杰的光輝形象,究竟該是什么樣?什么樣的嘉康杰,才會吸引和打動人們的內心,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繼而在春風化雨中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我想,最為重要的,就是帶著真情實感,沉浸于20世紀波瀾壯闊的年代,對主人公進行深入地研究、深刻地解讀、準確地把握,這樣,才有可能是藝術地再現。
于是,我查閱了海量的文獻史料,記了大量的筆記,以期把先驅的事跡融入宏大的歷史背景中。
過程之苦,無以言表。但夢想激蕩,我甘之若飴。
2013年10月27日,我正式動筆。在寫作的半年多時間里,我沒有歇過一天,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
我總是在所有人都下班之后,一個人在辦公室里寫到九十點,十一二點。我深陷其中,穿越到了那個兵荒馬亂時代,共情于先驅那磅礴的民族情懷,時而躊躇滿志,時而著急焦慮,時而暗自垂淚,總是忘了吃飯。2014年大年初一下午,我又開始寫,一直寫到大年初二凌晨一點。
2015年4月26日下午,同事打電話讓我去幫他孫女拍照,而當時的我還沉陷于劇情當中無法自拔,在西花園拍照時恍惚中跌下臺階,腳踝骨折。
第二天,我依然拄著雙拐來到辦公室,于深夜完成了最后的章節,次日才去醫院打了石膏。
也是這一年,我遭遇了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劇本完成后的半年內,我四面八方尋找投資方為拍攝籌資,從開始的躊躇滿志到漸漸的戰戰兢兢,再到后來的自我否定、懷疑人生。
夢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壓迫得我無法呼吸。面對無法破解的籌拍資金,我常常睜著眼睛到天亮。
這一年,我53歲,有生之年最灰色最難捱的一年。
這一年,我失去了味覺,不能自主睡眠,我的世界沒有了色彩,目之所及全是灰色,走路像是踩棉花。在太原,我被診斷為重度抑郁。
我想大聲吶喊,讓這聲音響徹宇宙,但我發不出聲;我想啟開人們塵封的記憶,再現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我想讓先驅的光輝形象,通過熒屏再次鮮活起來,感召和激勵更多的后來者;我想完成今生這最大的心愿,從而余生無憾……
我寧愿,今日成,明日死!
與先驅溝通,
我重獲堅持的力量
這一年冬天,我驅車來到烈士的安息地——夏縣胡張鄉其毋村村東南的嘉康杰烈士墓園。
面對前方五角樓下烈士的銅像,我駐足凝視,那么熟悉,那么堅忍,那么可親。深鞠三躬后,走到后面墓地。點燃一炷香,潑灑三杯酒,又是三鞠躬,緩緩沿墳塋繞行一周,我淚流滿面。
之后,我徒手刨開墳塋東側刺槐和冬青之間的凍土,將密封好的劇本埋進去再覆土壓實,以告慰英靈。
數九寒天,遍野果樹杳無人跡,沒有一絲風,暖陽正在驅散冬的寒冷。久久佇立于墓前,地上的我和地下的先驅,有了一場靈魂的溝通。
我說:“您知道嗎?我這是第二次來看您了!今天我把劇本帶來了,就放在您身邊,您不累的時候,就看看它,一同回顧那難忘的歲月!”
迷蒙中,我看見黃土下先驅的眉頭皺了皺,嘴角動了動,似乎心有所動。
瞬間,我周身再次充滿力量。
“不懂他的人笑話他不是聰明人,為了所謂夢想心無旁騖開足馬力往前沖,撞了南墻不回頭。懂他的人佩服他愛得純粹,愛到一根筋,不受世俗的羈絆?!?/p>
這是我一個朋友在一篇散文中對我的描述,我看得淚流滿面。
我是土崖上的一棵草
生而卑微卻胸懷廣闊
2018年年底,我連著做了兩場手術。
很多人說我是心氣太高被夢想壓垮了。孩子心疼我說:“爸,您為了這部劇本不覺得心力交瘁嗎?為了它,您失去太多了,時間、精力、仕途、健康。生活還要繼續,有些東西太虛幻,我們捕捉不到,該釋然的要釋然,換個心境吧?!?/p>
手術前夜,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我在想,有夢想于我而言,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身為小人物卻不甘做個小人物隨波逐流享受世俗的快樂,偏偏有太大的夢想,折騰自己,連累家人。
但很快我又想通了:明日天若收我,我便坦然而去;若念我夢想未圓、事業未竟、對塵世難以割舍,開恩留我,我定當愛我所愛,初心不改,砥礪前行!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史學習教育在全黨全國深入開展。一些領導和摯友勸我,拍電視劇時間太長,應先把劇本轉化為傳記,以圖書形式出版,為運城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一部好教材,也算作是向建黨百年獻禮。我欣然接受這個建議,再次滿血復活,投入了創作。于是,便有了第一部書的問世。
22年的心血,我把它交給讀者品鑒,交于歷史評判。
聊以自慰的是,隨著圖書的發行及熱銷,我以運城市委講師團宣講專家的身份,開展了近百場嘉康杰紅色文化進黨政機關、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四進”義務大宣講,在喜馬拉雅平臺做了有聲書,還拍攝了5部嘉康杰微電影等。其間,接受專家學者及讀者建議,我又創作了《嘉康杰經典故事100例》青少年讀本,并于日前出版發行。
好多朋友問我,你的兩本書都出版了,反響也不錯,你開心嗎?滿足嗎?
我說,不滿足,我是為出書而出書的嗎?不是。我的初心是讓河東革命先驅嘉康杰的光輝形象在熒屏上呈現,讓河東的紅色基因得以傳承。距離這個夢想,還有一段路。我已61歲了,時不我待。
我想,我大概就是土崖上的一棵草,生而卑微卻胸懷廣闊,哪怕風吹日曬,哪怕歲歲枯榮,只要一息尚存,也要為大地添一葉綠!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