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10-26
記者 游映霞 通訊員 張曉紅
永濟古稱蒲坂,傳為舜都,南依中條,西濱黃河,扼蒲津關口,當秦晉要道,是古河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是黃河文化的濫觴源、晉南根祖文化的龍頭、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
鸛雀樓、黃河大鐵牛、普救寺、永濟萬固寺……千年歷史之積淀,水旱碼頭之繁榮,中心城市之地位,世代人文之氣脈,蒲坂大地文物古跡數量眾多,文明薪火相沿不衰。全永濟現有416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8處、省級11處、市級7處、縣級390處;永濟博物館現保存可移動文物3443件/套,其中一級文物59件/套、二級文物38件/套。
近年來,永濟市文物保護中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護、傳承、利用好文化遺產,堅持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并重,以全新理念推動文物工作,對堯臺三廟、閻敬銘別墅、涑水橫橋、扁鵲廟、牌坊、棲巖寺塔群及邊坡治理、孟桐及家族墓、舜帝故里碑樓、昭佑廟等近四十處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修繕,讓文物活起來,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
尋覓文物古跡 探索本土文化
文物,歷經千百年風雨,是矗立在蒲坂大地上最古老權威、最鮮活靈動、最睿智絕倫的實證。永濟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負責人表示,這些五花八門、林林總總的文物,是永濟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博大深厚的“鐵”證,它以耀眼奪目的璀璨光彩,成為蒲坂大地一道亮麗風景。
近年來,永濟市文物保護中心在董榕帶領下,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動文物合理適度利用,把握新形勢、迎接新挑戰、明確新任務,結合實際、創新思路,高起點規劃、大手筆運作,嚴格依法落實文物保護屬地管理責任。
高舉“黨建引領”旗幟,抓班子、帶隊伍,堅信念、強素質,嚴管理、轉作風,積極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認真執行“三重一大”“一崗雙責”制度,進行黨員干部作風大整頓。堅持通過每周五“文博大講堂”“永濟文物”“永濟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抖音平臺等線上線下形式,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考察云岡石窟、平遙古城、運城博物館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認識到:文物承載燦爛文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活水。
永濟全面推進考古科普工作,查清文物家底,面向省內外公開招聘優秀專業人才。面對域內文物點多、線長、面廣特點,設立文物普查員,對轄內低級別文物資源和古遺址、古墓葬進行摸底排查。整理文物資料,由綱到目,分類編號,建立健全文物數字化“四有”檔案,前后上報石刻文物信息373條。以永濟8處國保單位為龍頭,以11處省保單位為重點,以397處市、縣級文保單位為基礎,精心編制永濟文物保護“十四五”發展規劃,創建省級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
精細文物修繕 厚植文化記憶
2023年1月,永濟市文物保護中心收到該市卿頭鎮三婁寺村委會贈送的“護遺跡恩澤千秋,修文廟德及鄉梓”錦旗,感謝其對該村創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關帝廟進行維修,讓文物活起來,助力鄉村振興。
此前,該市韓陽鎮陳村也給市文物保護中心送來“情系群眾辦實事,保護文物解民憂”錦旗,感謝該村創建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的伯王廟(也稱“七圣廟”),得到原汁原味、“修舊如舊”的修繕,使其飽含歷史的厚重與滄桑,村民文化娛樂有了去處,留住了美好“鄉愁”記憶。
為了把文明印記真正寫在蒲坂大地上,永濟市文物保護中心不斷加大本級財政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在文物專業人才引進、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基本建設考古前置、文明守望工程、文旅融合、對外宣傳、活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以“文物保護,千年大計”為方針,永濟市文物保護中心堅持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地做好各項文物保護工程和館藏金屬、瓷器、書畫等文物修復項目。從2021年初至2023年9月,先后實施了棲巖寺塔群邊坡地下文物保護和邊坡防治、舜帝碑樓抬升保護、新街藥王廟保護修繕、李雪峰故居保護修繕、萬固寺搶險修繕、堯臺三廟環境整治等30余處。同時加強文物保護項目儲備。近年來共上報“十四五”文物保護利用儲備項目20余個,總投資約1.8億元,編制上報了普救寺塔數字化保護、扁鵲廟塑像保護修復等項目計劃和《永濟市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永濟市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及第八批國保單位保護規劃等。
活化文物古跡 彰顯時代光彩
2022年,經運城市嚴格考核評比,永濟市文物活化利用綜合指標,在13個縣(市、區)名列第一。
實踐證明,豐厚的文物不僅關乎人民群眾的道德理念、精神面貌,更關系到中華文明的弘揚傳承、永續發展。
永濟市文物保護中心堅持全面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統一的原則,在運城市率先實行文保員巡查登記制度,實現了各級文保單位文保員全覆蓋;聯合市消防救援大隊進行消防安全檢查,每年兩次對文保員舉辦消防安全培訓班;先后投資100余萬元,對全市文物保護單位樹立保護標志碑,公布縣級文保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四至”范圍;配合公安機關開展文物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先后打掉犯罪團伙3個,抓獲嫌疑人10余名,震懾了違法犯罪行為。同時,加強文物標準化、科技化建設,編制上報萬固寺安防、普救寺塔防雷保護項目計劃;拓展橫向合作,積極與市委政法委聯系,將部分文保單位納入全市“雪亮工程”序列;積極爭取資金770余萬元,實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安防信息監控平臺項目建設,使文物管理科技化、智能化、現代化。
永濟文保中心按照豐富文物活化方式的思路保護,依托文物,拓展保護范圍,挖掘保護價值,創新利用方式,使其綻放時代華彩。全力推動文物保護成果轉化利用,依托堯臺三廟打造堯王洞天度假勝地;依托普救寺,投資4600萬元,打造行浸式夜游體驗劇《夢境·西廂記》,形成旅游新亮點,先后接待游客25余萬人次;傳承石刻文化記憶,承辦“拓墨流韻·精品石刻拓片展”,出版《三晉石刻大全·永濟卷》《文物專輯》《大鍋寺史話》等;強化博物館公共服務項目,開展“5·18國際博物館日”“6·11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和“堅定文化自信、講好永濟故事”演講賽,培訓“小小講解員”隊伍,推動文物保護與學校教育有機銜接;連續拍攝《我從蒲州來》和《魅力中國城》《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系列專題片,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優秀傳統文化氛圍,不斷提升文物傳播影響力。
我們欣喜地看到:穿越數千年的厚重人文歷史、黃河歷史,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在賡續傳承中賦予蒲坂兒女不竭的精神動力。
一個時代的進步,總是以文物事業的繁榮發展為鮮明標識;一個民族的復興,總是以優秀歷史傳統文化的興盛發達為強大支撐。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運城博物館時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
領袖囑托重千鈞,奮楫揚帆正當時。
這,無疑為永濟文物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永濟市文物保護中心決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撲下身子干工作,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甩開膀子抓落實,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闖勁、邁開步子爭一流,加快轉型崛起、踔厲奮發作為,把文物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好地書寫在蒲坂大地上,為建設宜產宜業宜居幸福永濟作貢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