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9-29
記者 韓維元
9月26日,全國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會議在我市召開。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先后來到我市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生產基地、芮城縣陌南鎮綜合便民服務中心和位于鹽湖區的山西滴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對我省農技推廣機構聯合科研院所開展萬名農技人員進村入戶包聯服務情況,全省鄉鎮農技制度創設、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情況和“機、田、證”一體化現代農業試點建設等情況進行實地考察。

在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芮城基地,芮城縣委副書記、縣長余敏在向參會代表介紹該縣農技服務工作。 記者 金玉敏 攝
黃汾百萬稻菽千重浪
金秋九月的黃汾灘地,風吹稻菽千重浪,繽紛五彩繪秋田,處處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在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芮城生產基地,山西省自主選育的玉米品種九圣禾2468、沃玉3號已是黃澄澄、金燦燦。
“入口道路兩邊的玉米田塊預計畝產850公斤,加上前茬小麥畝產652公斤,能夠實現畝產‘噸半糧’。我們身邊的這塊,由于地勢較低,受漬害影響,生長緩慢,前段時間我們指導農場加強‘一噴多促’,預計畝產也能達到750公斤,加上前茬小麥畝產650公斤,接近‘噸半田’目標。”在芮城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李峰朝的介紹下,考察代表連連稱贊。
近兩年,芮城縣著力推科技、提單產,通過推廣“冬小麥、夏玉米水肥一體化高產栽培技術”和“小麥、玉米兩晚兩增均衡增產技術”兩項適宜于小麥、玉米兩茬平作的綠色高質高效技術,初步在黃汾百萬畝糧食示范區實現了“噸半田”目標。
與此同時,得益于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我市實施了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省市縣鄉四級農技人員和小麥、玉米產業體系以及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組建了協同推廣團隊,加快了這兩項主推技術的應用落地。
目前,我市已發展滴管、微噴、噴灌等多種形式的水肥一體化糧田65萬畝,小麥、玉米“兩晚兩增”技術應用面積超過300萬畝,促進了糧食增產增效,我市糧食生產連續兩年實現面積、總產、單產全面提升,掀起了推科技、提單產高潮,使我市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生產基地實現畝產“噸半糧”的目標更進一步。
“運城作為全國產糧大市,很多經驗和做法都走在了全國前列,特別是‘玉米晚收、小麥晚播’技術,不僅對于實現‘噸半糧’目標具有積極作用,對于陜西省農業產業發展也同樣適用。”考察現場,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任步學一邊向我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高級農藝師徐雋銘“取經”,一邊互留聯系方式,詳細了解我市玉米、小麥“兩晚兩增”栽培技術標準化規程。

與會代表在遠鵬智慧農場展板前討論。 記者 金玉敏 攝
一村一名農技土專家
芮城縣陌南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耕地面積9.8萬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蘋果、桃等農作物。
2019年鄉鎮機構改革后,農科站、農機站、畜牧站并入了新成立的便民服務中心。2021年按照省委編辦、農辦關于農技、農機、農經“三支隊伍”改革指導意見,該鎮設置了農科、農機、畜牧3個專崗6個人,并將原有人員全部充實到這些專崗上,不安排他們包村,兌現鄉鎮干部每月550元的下鄉補助,讓他們專心搞農技服務。
“這邊就是我們便民服務中心的3個專技崗,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受理政策咨詢、技術服務、防災減災、農產品安全檢測等。”陌南鎮黨委書記劉釗表示。實踐中,陌南鎮積極探索建立了“鎮為中心、連村帶縣、窗口受理、地頭服務”的農技推廣模式,深受農民朋友歡迎。

與會嘉賓在陌南鎮便民服務中心了解情況。 記者 常 奇 攝
“我們一個村有一名農技鄉土專家,負責幫助農民在田間地頭解決生產中的問題。如有解決不了的,報鎮農技專崗人員。同時,通過包村干部收集農情信息,也可以反饋給農技專崗人員,專崗人員到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與服務。對于專崗人員解決不了的,及時對接縣農業農村局包聯團隊,共同幫助農民解決技術問題。”劉釗介紹說。
考察現場,大家一邊聽匯報、看資料,一邊不停地拍照記錄、詢問溝通,與當地工作人員互留聯系方式。
北大荒集團科技信息產業部總經理張允海在參觀后表示:“芮城縣能夠連續15年成為國家的產糧大縣,農技服務發揮了巨大作用,特別是他們組織農技人員開展進村入戶等技術服務,不僅很好地發揮了農技人員作為農業政策宣傳員、技術快遞員、農情收集員和信息聯絡員的職責,更為推動糧油作物大面積推技術、提單產,加快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推廣應用和破解‘誰來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等堵點問題提供可行方案。”
“機田證”一體化新樣板
“我們堅決把提升糧食產量作為科技服務的關鍵一環,把‘農民在外打工,我為農民打工’作為工作手冊,用高科技武裝農業機械,積極探索‘滴滴一聲響、人機便到崗、藥肥隨機到、技術專家講’的社會化科技服務新路徑。”考察現場,山西滴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滴滴農業)負責人郭勇革頗具感染力的講解贏得了考察代表的贊賞。

與會嘉賓在山西滴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觀摩。 記者 常 奇 攝
滴滴農業作為一家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圍繞小麥、玉米等糧食生產全過程進行科技社會化服務,為小麥、玉米提供良種繁育、科技服務、網約農機產業體系提供全過程服務。
“我們通過手機App實現了農機分布管理、網上預約農機、作業量統計等功能。老百姓躺在床上就可以手機下單,平臺就近派單,機手工單確認,農戶滿意評價,作業軌跡實時傳遞。”郭勇革介紹。
立足農業科技服務,滴滴農業還探索了“小麥九腿十八行寬幅密植播種集成技術”,改變了小麥種植群體數量,依托公司在育種技術和播種模式的37項專利,與同在鹽湖區的河東雄風農機公司合作,共同研究開發了單體仿形漏播漏施播種機,針對性解決了小麥增產基礎的苗數、穗數、粒數實際生產問題。
截至目前,滴滴農業在全市首創了統一組織,代耕地、代種子、代藥肥、代播種、代管理、代收割、代烘干、代銷售、代儲存的“一統九代”科技化服務模式,技術指導面積16.5萬畝,技術托管8萬余畝,科技示范基地2萬余畝,帶動農戶8萬余畝,3975戶農戶增收1650萬元。
“滴滴農業的模式,既為以‘農田標準化、農機智能化、作業精準化、管理信息化、農民職業化’為目標的‘機、田、證’一體化現代農業試點提供了樣板,也為推動高性能農機、高標準農田、高素質農民集成耦合,促進良機、良田、良法集成配套,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等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種植技術與種業推廣部部長羅學梅指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