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9-26

今年關公文化旅游節中的一大亮點,就是祭拜關公大典中新增設的“三獻禮”環節。今年5月,為了洽談合作“三獻禮”流程,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彭永捷一行,第一次來到運城,來到解州關帝祖廟。9月22日,在山西·運城第34屆關公文化旅游節“關公文化與中華現代文明”研討會上,彭永捷為大家闡釋了《關公文化與河東儒學》的重要關系。
兩次行程,讓彭永捷對運城留下了深刻印象。“運城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00多處。運城的市容、市貌、環境都非常好,感覺很有活力。”他說,“運城是一個非常有底蘊、有潛力的城市,各方面資源的開發僅僅是一個開始,將來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在彭永捷看來,關公文化的面向多,內涵豐富。“在中國古代,關公是上到官府、皇家,下到民間百姓都喜愛,也熟悉的一個人物,儒、釋、道都重視關公,都把關公納入自己的文化敘事。”他說,“儒、釋、道都承擔了一個教化的作用,就是教人向善,所以在一些朝代三教并用,民間學術上有時候也三教混同、三教合流,都是把教化的作用綜合在一起。”
如何探求關公文化在當今這個時代的價值?彭永捷表示:“從學術上來講,對關公文化各種面向、各種記錄、各個學科的研究,都有其價值。從當代文化建構上來說,因為我研究儒學,對儒學更關注一些,關公所體現的精神,用儒家去解釋更加契合。像“忠義仁勇”等,這都是儒家的基本價值觀,從儒家文化角度去詮釋關公文化所代表的精神更加細致,也更容易發揮其主流文化的作用。”
他進一步解釋說,學術界一般都認為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干、主流,它是大傳統,其他的是小傳統。“要發揮大傳統的作用,儒家原本就是關公一個面向,把關公納入儒家文化敘事,這樣更利于我們發掘其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的精神、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也更有利于向普通大眾和中小學生推廣”。
“每個民族都有它主流的文化,去傳遞主流的生活價值觀。在我們中國,教導我們仁義禮智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教導我們‘人人相待禮儀’等基本生活價值觀,就是儒學。所以我想這是一條通達的路徑。”他說,運城現在對關公文化的研究具有綜合性,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多方面的功能,有道德教育、民族精神的傳承,有海峽兩岸的溝通,也有對海內外中華兒女凝聚力的建設等。“關公有很多信眾,在世界各地有一個很大的網絡,所以它的作用是綜合性的。我的意見就是和而不同,因為文化是多元的,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需要去綜合發揮它的作用。”
另外,在他看來,關公文化對促進運城經濟發展也有重要作用。“過去我們總講文化搭臺、經貿唱戲,但在當代,文化就是生產力,可以直接發揮這種經濟效益。”他說,“我們接受一個民族,往往是從接受其文化開始,所以文化就滲透在我們的生產力中,并且直接會造就經濟效益。因此不要把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看作是兩件事,在現代經濟體系里,二者往往融為了一體。”
在此次祭拜關公大典中,莊嚴肅穆的“三獻禮”是重要一環。據了解,“三獻禮”是中華民族最尊貴、最嚴謹的國家祭祀禮制的核心流程。彭永捷說:“與民間祭祀相比,這就需要更加嚴謹,要嚴守禮制、傳統。所以我們承擔一個課題,就是從明代文獻中,把祭祀的文獻整理出來,供現在參考,同時根據這些文獻的記載,盡量去復原過去傳統的禮制。”
也是因為這個機緣,彭永捷得以在關公故里參加關公文化節,真切感受到了運城市委、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和文化價值的開發非常重視,“關公文化旅游節能連續舉辦34屆,能夠持之以恒,這是很不容易的。”他說,“這次活動人數非常多、規模非常大,包括參加學術研討,其他專家的發言等,都讓我驚喜。這個現象代表著我們對關公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是在不斷提升的。關公作為‘忠義仁勇’的精神代表,與我們當代國家發展現實需要和時代主題聯系越來越密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系越來越緊密,所以關公文化的價值會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它的重要意義也在進一步提升。”
記者 王捷 攝影 茹雅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