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9-15
記者 魏 濛
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料之一,也被譽為百味之首。食鹽的主要成分為氯化鈉,而鈉具有調節人體內水分和酸堿平衡的作用,適量攝入食鹽能夠維持生命活動,但食鹽攝入過多則會對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營養專家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攝入超過5593毫克鈉(約14克鹽)會使記憶力減退的風險增加1.5倍。同時,食鹽攝入過多可使血壓升高,增加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吃鹽過多還可增加胃癌、骨質疏松、肥胖、呼吸道疾病、腎臟疾病的患病風險,甚至加重糖尿病病情,目前減鹽控鈉已經成為全球控制慢性疾病的共識。
我國將每年9月15日所在的周確定為“9·15中國減鹽周”,今年的主題是“人人行動·全民控鹽”,旨在向大眾宣傳“就要5克”的減鹽理念,促進公眾養成健康的用鹽習慣。市中心醫院臨床營養科負責人靳峰妮,結合臨床實踐從食鹽攝入過量的危害、生活用鹽技巧、根據需要正確選購鹽類制品等方面,傳播低鹽飲食知識,引導每個人知曉自己的口味及食鹽攝入量,使大家一起健康減鹽!
吃鹽多誘發多種疾病
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鹽,一旦體內缺少鹽分,就會造成體內含鈉量過低,會出現食欲過低、四肢無力,發生眩暈;嚴重的時候更會出現惡心、厭食、心率加速等。但過量攝入,這個必需又美味的東西就變成了極具殺傷力的健康“殺手”。
記者采訪發現,多數市民知曉食鹽攝入過多對身體不利,但對減鹽控鹽缺少認識,甚至對攝入鹽分過高帶來的危害并不在乎。家住中心城區祥和小區的市民喬海青說:“吃了大半輩子鹽,突然減鹽還真有些不習慣。一天每人5克鹽,這個量對我個人來說有些少,平時一頓飯也不止這個數?!辈稍L中,還有一些市民表示,聽說過每天每人5克食鹽的控鹽標準,也知道食鹽攝入過多帶來的危害,可在實際做菜過程中,往往會以口味為主,限鹽控鹽的事就被拋在了腦后。
“鹽的成分主要是氯化鈉,氯化鈉里的鈉離子對人體是有好處的,鈉是維持人體神經系統傳導、肌肉收縮、心臟跳動的基礎物質?!苯迥萁榻B,當攝入鹽分過量時,鈉離子進入人體血液過多,就會導致血管的滲透壓升高,從而引起高血壓,增加腦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病風險。除此之外,鹽在人體內會分解成鈉離子和氯離子,氯離子是鹽酸的重要組成部分,鹽吃多了之后胃酸會增加,導致胃黏膜受損,引發胃潰瘍,長期如此,可能患上胃癌。而且攝入鹽太多,身體在排出鈉離子的同時也會排出鈣離子,長期如此會導致骨質疏松。
靳峰妮特別強調,過量攝入鹽對身體的傷害以及誘發的疾病人們千萬不能輕視。
升高血壓。相關研究數據顯示,食鹽攝入過量會誘發高血壓,當人體攝入過量的鹽后,為了保持體液平衡,身體細胞外液會隨之增多,血容量會增加,血壓因此會變高。另外有研究數據顯示,北方人普遍口味重,北方人患高血壓的概率普遍高于南方人。
損傷腎臟。人體攝入的鹽分大多會以尿液形式,經過腎臟排出體外,過量吃鹽,會加重腎臟負擔,久而久之腎臟功能就會受損。
誘發胃癌。高鹽食物還會損傷胃黏膜,長期過量吃鹽的人容易患胃炎和胃潰瘍。另外如果人們吃太多的腌制食物,腌制食物里含有的亞硝酸鹽會引發胃癌。
升高血糖。鹽可以刺激淀粉酶活化,加速淀粉的消化,加速小腸對釋放出的葡萄糖吸收,進而導致身體血糖升高。因此一般建議有糖尿病的人,要控制鹽的攝入量。
誘發骨質疏松。鹽中的鈉離子會和體內的鈣離子互相競爭,使得鈣的排泄量增加,另外鈉鹽會刺激甲狀旁腺激素分泌,破壞骨質代謝平衡,進而出現骨質疏松癥。
增加呼吸道疾病患病風險。長期吃高鹽食物會減少口腔內唾液分泌,使得呼吸道的抗病毒抗細菌能力下降,因而常吃高鹽食物的人更容易患上各類呼吸道疾病。
誘發心血管疾病。高鹽飲食會加速血管老化,長期高鹽飲食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更高。
影響認知。最新研究表明,高鹽飲食可能會損害大腦的某些認知功能。長期攝入較高的鹽,記憶力受損,特別是對于老年人影響更大。
減鹽從改變習慣開始
鹽是我們日常烹飪中必備的調味品,常有人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睂τ诮】祦碚f,鹽雖重要,但“鹽值”可不能超標。
記者隨機采訪發現,大部分人認為,“鹽”是五味之首,如果沒有“鹽”,很多菜肴如果鹽放少了將會食之無味。還有些人認為,鹽吃太少沒力氣,多吃一點兒也無妨。還有一些高血壓患者表示,自己習慣了“重口味”的食物,攝入鹽分突然減少,清淡的食物讓人食欲大減,總感覺沒精神。
靳峰妮表示,改變常年形成的高鹽飲食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為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減鹽行動勢在必行,人們更需要改變下面這些錯誤的認識和舊的理念,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不吃鹽會沒勁兒?!安怀喳}沒勁兒”,是在以前缺鹽、幾天都吃不到鹽的日子,尤其是體力勞動者,人體流失的鈉得不到補充,出現電解質紊亂,身體乏力,于是有了“不吃鹽沒勁兒”的說法。
目前,我們的平均食鹽攝入量遠遠超出了生理上的需要量,減少鹽的攝入可以獲得血壓降低等益處。
沒有鹽飯菜就不香。這是味蕾的一種感覺。我們的味蕾需要2周到6周時間來適應這種變化,當我們適應了這種較淡的味道,味蕾就可以感受到食物本身的鮮美味道了。
用減鹽醬油替代鹽。減鹽醬油是指以大豆或脫脂大豆(食用大豆粕)、小麥或小麥粉或麥麩為主要原料,經微生物發酵后通過減鹽技術制成,對比日常使用的醬油含鹽量減少1/4以上。但仍需要根據鹽的攝入要求,定量使用。
沒有限制鈉的攝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控制食鹽的攝入,但很多人不知道鈉還來自于其他調味品及加工食品。例如,每100克面包含鈉250毫克,每100克加工肉類以及奶酪、爆米花等零食含鈉1.5克,所以需要對鈉的總攝入量進行控制。
智慧控鹽學起來
限鹽控鹽對健康有利,但有些市民認為,低鹽飲食口感不佳,影響食欲和生活質量,限鹽控鹽不太好堅持。
靳峰妮表示,高鹽飲食雖美味,多食必定傷身。日常通過掌握一定的技巧限鹽控鹽并不難。
巧用限鹽工具。烹調菜肴時加糖會掩蓋咸味,品嘗時不能判斷食鹽是否過量,可使用限鹽勺、鹽罐等工具,控制每天食鹽攝入量。定量鹽勺一般分為2克鹽勺和5克鹽勺,一平勺分別是2克鹽或5克鹽。成年人平均一餐不宜超過2克鹽。
少放高鹽調味品。炒菜少放醬油、味精、雞精等含鹽多的調味品,如醬油、蠔油、老抽、生抽均含鹽量高,烹飪時多利用天然食物本身濃郁的風味提味增香,如蔥、姜、蒜、花椒、香菇等。
選用低鈉鹽、碘鹽。選用低鈉鹽等含鈉相對較低的調味品,不僅可以滿足對咸味的要求,還可以減少鈉的攝入。除高水碘地區外,所有地區都應推薦食用碘鹽,尤其有兒童少年、孕婦、乳母的家庭,更應食用碘鹽,預防碘缺乏。
需要注意的是,低鈉鹽也不能多吃,食用低鈉鹽也要遵循“鹽不過5”的原則,不能因為其含鈉量低就隨意增加攝入量,否則無法起到減鹽和防治疾病的作用。
出鍋前放鹽。在菜肴出鍋前或關火時再放鹽,能夠在保持同樣咸度情況下,減少食鹽用量。
多選新鮮食材。大部分食品在加工過程中添加了食鹽,如面包、掛面中就含鹽,在購買食品過程中,盡量選購新鮮食材,少選加工食品。
閱讀營養標簽。鈉是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中強制標示的項目,購買時應注意食品鈉的含量。每100克食品鈉含量大于等于8克就屬于高鹽食物,尤指零食和膨化食品類。一般而言,如果成分表里每100克食品中鈉的含量超過30%NRV(營養素參考數值),應特別注意,最好少買少吃。
以酸代鹽。為了避免多鹽而又不影響菜的味道,嘗試借助甜、酸來調劑食物的味道,同樣能刺激食欲。
清淡本色。有些菜少放鹽味更美,比如蘑菇湯,越清淡越能襯出蘑菇的鮮香,而且蘑菇的營養價值非常高。
魚和肉不放鹽。有些人喜歡燒魚和肉時多放鹽,然后用白糖調味,這是錯誤的。因為魚和肉本身就含有無機鹽,所以在烹飪的時候可以盡量不放鹽。
總量控制。在家烹飪時不應按照每人每天5克計算,應考慮成人、孩子、老人的差別;除了烹飪用鹽之外,還應包括零食、即食食品等食物和在外就餐的含鹽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