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陜西網發布者:通訊員 焦大康時間:2023-09-11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絢麗瑰寶。近年來,韓城古城在非遺保護與傳承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注重發揮非遺的時代價值、社會功能、創新表現和傳播方式,使多彩非遺充分吸收現代元素,實現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讓非遺文化綻放出無限魅力。

韓城古城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城內非遺文化多樣,集聚了一大批非遺傳承人,馬玲仙就是其中之一。現年70歲的她是家族的第三代布藝傳承人,家里祖輩兩代人都精通布藝制作,從小就深受影響。8歲起她開始參與布藝制作,并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今年七月,她被聘為陜文投韓城古城實踐教育基地研學實踐指導師,在暑期史記小課堂等活動中給學生授課指導,讓更多孩子通過親身體驗和學習,加深了對非遺文化的喜愛。

在古城,像馬玲仙這樣的非遺傳承人還有很多,如何讓非遺成為古城文化最好的“代言人”,并處理好“在提高中保護”、“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關系,是擺在古城當前文旅融合發展面前的一道難題。走進韓城古城民俗博物館非遺展廳當中,500多個微縮景觀人物無聲地訴說著文化歷史的故事,描繪著過去時光里的民俗風情,將古城的喧囂和細膩展現得栩栩如生。其中的行鼓開道、社火娛民、神樓表演等非遺場景別具一格,活態展現了古城千百年來的文化內涵。而這個場館,便是古城非遺傳承與活化的一個生動實踐。針對“非遺+博物館”,韓城古城不斷提升場館建設,擴大宣傳營銷,在“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重要節日期間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從而延伸學習觸角,加大推廣力度。
非遺不僅是城市文化生活的產物,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針對研學旅行,韓城古城推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體驗游、主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游線路,通過“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將剪紙、捏花饃、行鼓體驗、印花袱子制作、米醋制作工藝等非遺項目納入研學課程當中,從而使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增見識、促實學;堅持“請進來”的方式,組織開展“文化進萬家”活動。在“春節”“五一”“國慶”等重要節假日期間,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史記故事景區通過現場展演、文化巡演、民俗體驗等形式藝術呈現,精心推出了韓城行鼓、打鐵花等非遺演藝活動,不僅成為節日聚人氣、促消費的文旅供給,而且延伸了古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空間;打破傳統營運思維,拉近消費者情感關系,將花饃制作植入到隱賢驛民宿,讓入住的客人零距離解鎖非遺蘊含的文化密碼,以提升民宿行業對地方傳統文化的認識;圍繞特色非遺文創,鼓勵傳承人在街區開辦傳統工藝工作站、傳統工藝就業工坊,充分依托傳統工藝帶動就業和穩定增收。目前,古城街區設有白白饃行、學巷醋坊、剪紙民坊工藝等非遺店鋪,將非遺技藝與現代創意、審美標準、消費偏好相結合,讓非遺在文創展銷上更具內生發展動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開發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有利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而且能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結合當下年輕消費群體的流行元素和生活方式,韓城古城文化表達上不斷為非遺注入新的生存基因,打通非遺與現代消費之間連接渠道,從而引領時尚潮流。同時,堅持守正創新,加大非遺開發,加強線上推廣,通過強化與媒體合作,利用抖音短視頻和線上直播聚焦非遺項目,擴大宣傳營銷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使其傳統技藝重煥光彩,進一步達到非遺引流和非遺助力文旅融合發展的作用。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