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9-06
文/本報記者 董戰軒 劉凱華 樊朋展 圖/本報記者 薛 俊 茹 雅
我國鹽堿地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開發利用潛力大,是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聚焦鹽堿地資源稟賦,全方位、多渠道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向優質化、多樣化和特色化轉變,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成為擺在各地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運城地處晉南盆地,其鹽堿地總面積達23.88萬畝,主要分布在永濟、鹽湖、新絳、夏縣、芮城5個縣(市、區)。近年來,運城市依托獨特自然資源稟賦,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因地制宜發展“特”“優”農業的基礎上,向荒灘要效益,化稟賦為財富,積極探索“以漁降鹽、以漁治堿、漁農互補”鹽堿地高效利用新路徑,在鹽堿地里掘出了“金銀灘”,逐步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

位于鹽湖區解州鎮郭家村的運城海晟源新能源數字化鹽堿漁業養殖產業園
40年摸索嘗試
“破”“立”之間現曙光

收網捕撈
從地圖上看,位于中條山脈以北的伍姓湖及其周邊水域所在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向東,不遠處是硝池灘;往北,涑水河橫貫而過帶來水資源的同時,讓沿岸因河水側滲而形成了鹽堿地。
永濟市開張鎮西開張村毗鄰伍姓湖,其8000余畝耕地中有三分之一是鹽堿地。曾幾何時,這里因不適合傳統農作物種植而長年撂荒、蒿草叢生。“地下全是苦咸水,前些年5塊錢一畝都沒人愿意承包。”提及西開張村曾經的窘境,該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衛星哭笑不得,“長期以來,我們嘗試過挖排堿溝、上生態肥,依然無法徹底改變鹽堿地‘水分蒸發走、鹽分留下來’的現實。”
無獨有偶,位于硝池灘腹地的鹽湖區解州鎮郭家村,其豐富的水資源為當地創造了優越的水利條件,但也遺留下大片的鹽堿灘地。以前,當地農民多以種植棉花、玉米、油葵等耐鹽作物為主,但產量不盡如人意。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市就把鹽堿地列為最主要的中低產田土壤,提出了以水利工程為主,排灌結合、農業及生物改良并舉等改良措施。在綜合治理下,我市鹽堿耕地的質量一度有了改觀,但想要就此推動農業產業向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方向發展,難度堪比登天。

把控長勢
“過去這片地,種一茬,賠一茬。1997年嘗試種棉花,棉花苗剛露頭就全堿死了;2015年嘗試栽棗樹,但由于緩苗期的棗苗耐鹽堿力不強,也沒有取得成功;2020年好不容易聯系一家企業愿意投資合作嘗試蟹稻混養,可由于受到實際情況的局限,還是不了了之。”張衛星掰著指頭算著,棉花、冬棗、蟹稻混養,甚至還嘗試與新能源企業洽談引進風電產業,均因自然條件限制未能成功。
和張衛星一樣為鹽堿地犯愁的還有永濟市委常委、開張鎮黨委書記、涑水河開張鎮段河長武鑫。武鑫2020年7月履新開張鎮黨委書記后,涑水河旁、伍姓湖畔的這片鹽堿地一度成了他的心病。
轉機發生在2021年6月,一篇寧夏鹽堿地養出海蝦的報道點醒了武鑫。“看到相關報道后,我第一時間召集村‘兩委’干部、鎮人大代表、村民代表開會商討,并及時對接有相關養殖經驗的江蘇通威集團前來考察。”武鑫告訴記者,江蘇通威集團對此特別感興趣,隨即派人來開張鎮西開張村開展地下水檢測和海蝦養殖可行性論證。“西開張村的鹽堿地水質與海水成分相近,具備水產養殖的先天條件。”論證結果讓大家看到了曙光。
說干就干。同年9月,開張鎮政府與江蘇通威集團旗下飼料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決定利用西開張村3.3畝鹽堿地,先建設3個拱棚,著手試養南美白對蝦。
試養期間,武鑫、張衛星等鎮村負責人及相關企業代表天天盯著此事。“我們先后試養了6批次。通過反復調配水質,對蝦的成活期限從最初的1天到后來的5天,再到最后的兩個月。”武鑫說,隨著對蝦存活時間的一天天延長,鎮村干部靠對蝦養殖創新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的信心也在一天天提振。
鹽堿地化害為利
“創”“變”齊驅蹚新路
時間來到2022年6月,隨著首茬南美白對蝦批量出塘上市,西開張村走上了規模化對蝦養殖道路。與此同時,通威飼料公司也萌生了擴大合作的想法,永濟碩成漁業有限公司隨即注冊成立,“南蝦北養”千畝生態產業園應時而建。該公司規劃總投資5億元,在西開張村建設3000畝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其中,一期投資1.38億元,將對蝦養殖面積擴大至1000畝,建成1000個養殖棚。
在同樣擁有不小規模鹽堿地的郭家村,筆直的田埂向遠處延伸,一個個現代化對蝦養殖車間分布其間。運城海晟源新能源數字化鹽堿漁業養殖產業園項目(以下簡稱海晟源產業園)就坐落于此。

科學投喂
“誰能想到,早先滿布堿蓬草的硝池灘,現在正在建設占地面積近2000畝的現代化對蝦養殖基地!”運城市農業農村局水產站站長張武敬指著眼前正在施工的現代化對蝦養殖車間說,“‘不毛地’變身‘魚蝦塘’,我們的制勝法寶是在市縣兩級黨委、政府的主導下,市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聯合行業頭部企業建立了一支橫跨土壤學、微生物學、育種育苗等多個學科的鹽堿地水產養殖專業科研團隊。海晟源產業園就是這支隊伍的‘試驗田’。”
與傳統露天養殖模式不同,海晟源產業園不僅有標準化室內養殖車間,還配套有生態養殖、水質監測、消毒凈化、物聯網集成系統。海晟源產業園技術人員王永強指著剛從蝦池內舀出來的一杯水說:“這是我們在對硝池天然水質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按需添加缺失成分復配成的‘人工海水’,為對蝦養殖提供了適宜的生長條件。同時,我們定期檢測水質環境,以確保實現高產、高效養殖。”
“硝池水富含多種天然微量元素,非常有益于對蝦養殖。”海晟源產業園負責人陳嘯介紹項目優勢時,表露出了對郭家村這片鹽堿地打造生態、環保的鹽堿漁業養殖示范基地的自信。依托硝池灘的水土優勢,在市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行業龍頭廣東海大集團的養殖技術下放推動下,海晟源產業園應用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發展工廠化數字漁業,并在項目中利用內循環系統實現了生物養殖循環利用,達到了污染“零排放”。
“創”“變”齊驅,政企攜手,將主打養殖集約化、高密度化的工廠化數字漁業“引來”鹽堿地,在有效解決宜漁土地資源短缺、養殖用地和用水成本逐漸上升等問題的同時,最大限度實現了自動化設備的輔助、減少了人力的投入、增加了管理的便利和統一。

開塘上市
上下一心,架梯登天,勤勞智慧的運城人在散布于河東大地的一片片鹽堿地上,蹚出一條“以漁降鹽、以漁治堿、漁農互補”的鹽堿地高效利用新路。
“種種結果表明,運城地區的鹽堿地非常適合養殖南美白對蝦,這讓我們找到了把鹽堿地‘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推動漁業調結構促轉型的新途徑。”張武敬說,“如今的鹽堿地,不僅有‘顏值’,而且有價值。”
荒沙灘變廢為寶
“特”“優”并舉迎豐收

位于永濟市開張鎮西開張村的“南蝦北養”千畝生態產業園
8月26日,永濟市首屆河鮮文化節暨生態大蝦開塘節在伍姓湖畔拉開帷幕。放眼永濟市開張鎮西開張村“南蝦北養”千畝生態產業園,目之所及是1000個井然林立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拱棚。移步棚內,隨著漁網慢慢收攏,一籠籠個大體肥、活蹦亂跳的對蝦映入眼簾。“按每年兩茬、每棚產量1000公斤、每公斤售價50元計算,一個棚保守估計利潤有6萬元到8萬元。下一步,開張鎮將把西開張村‘南蝦北養’的成功經驗在全鎮7個村推廣復制。全鎮近兩萬畝鹽堿灘地治理難題屆時將迎刃而解。”在武鑫看來,提高畝產效率,是開張鎮綜合改造利用鹽堿地的總體思路,“我們的目標是建成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最大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把永濟市‘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這一‘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響。”
“我們采用工廠化養殖,8米見方的養殖水域可年產4批共5000斤對蝦,養殖效率大大提升。”陳嘯說。8月18日,海晟源產業園新一批蝦苗投水,新建的14號廠房也封頂在即。一邊生產一邊建,一邊試驗一邊銷,海晟源產業園的投產規模隨著我市對鹽堿地高效利用的不斷探索而逐步擴大。據介紹,養殖工廠化、裝備數字化、監管網絡化、決策智能化、作業無人化的海晟源產業園全部建成投產后,可年產對蝦1.65萬噸,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5.6億元。
自2020年以來,運城市相繼引進和成立廣東海大集團、正大集團、永濟碩成3家企業,在全市建設規模化的對蝦養殖基地。據初步測算,這3家規模化對蝦養殖基地,每年可增加對蝦產量兩萬噸左右。
延伸產業鏈,優化價值鏈,永濟、鹽湖兩地以對蝦養殖探索出鹽堿地高效利用新路徑,不僅能將北方地區原本1000公里的對蝦產銷鏈條大幅縮減,還將最大限度豐富太原、西安、鄭州、成都、重慶、武漢等地水產品的市場供給。屆時,運城將成為北方內陸地區的對蝦主要產地,有效推動全市乃至全省漁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的轉型升級。
運城依托鹽堿地養殖南美白對蝦,既算好了“經濟賬”,更算好了“生態賬”:蝦苗在成長過程中吸收大量的鹽分,排泄大量的酸性物質,經過多年的養殖后,鹽堿地土壤中的堿性成分就會得到有效中和;更重要的是,池塘水體的存在提升了地下水位,可以固定土壤避免沙化,非常有利于涑水河流域鹽堿地的治理。
這也讓河東大地的鹽堿地真正變成“金銀灘”。
“目前我們正在加強鹽堿地漁業養殖品種的進一步篩選工作,通過對品種耐鹽堿性能指標以及生長性能、生理指標、餌料系數等生長指標的綜合評價,篩選出更多適合在運城鹽堿水中養殖的品種。”運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蘇麗紅認為,“鹽堿地漁業的意義在于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融合,它不僅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還鞏固拓展了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了鄉村全面振興。下一步,運城市農業農村部門將忠誠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將鹽堿地漁業做成新業態,形成一個成熟的產業,加快推動區域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和水產養殖高質量發展。”
在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中,運城市根據鹽堿地資源稟賦、地域特點,因地制宜探索發展路徑,宜糧則糧、宜漁則漁,變昔日蒿草遍布為今朝漁產綿延,與中條山的青綠和鹽湖的浩渺融為一體,同框示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