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9-04
新華社記者 黃凱瑩 黃 筱 帥 才
全國多地中小學近日陸續開學,從豐富多彩的暑假生活轉入新學期校園生活,學生身心需要調整,在此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開學綜合征”,其表現包括緊張焦慮、胃腸不適、注意力不集中、作業拖延等。
“開學綜合征”不僅出現在開學前,通常會延續至開學后的一段時間。專家建議,在開學初,應重點從三方面進行身心健康調整。

調飲食:時令“食補”防疾病 蔬菜蛋白不可少
對于學生來說,開學后面對生活環境與節奏的改變,可能引起食欲不振、腹瀉等胃腸方面的反應,對此,通過合理飲食可預防和緩解。
“季節變化時,防治季節性流行病應從飲食開始。”杭州市兒童醫院中醫科副主任劉莎莎提醒,秋季開學后,很快將迎來白露節氣,天氣易干燥,常覺口干舌燥,皮膚易出現干裂,建議在三餐中適當多選擇滋陰的食物,如山藥、蓮藕、百合、銀耳、蘿卜、梨、枸杞等。對于脾胃功能較弱的孩子,可適當食用百合蓮子粥、紅棗粥、地瓜粥等。
此外,一些學生在暑假期間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體重增長明顯。湖南長沙市的初中生小劉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多吃少動”,他一個假期體重增加了8公斤。“開學后明顯感覺上課精力不如以前,聽到一些同學討論自己的體重時,心情也不太好。”小劉說。
“值得警惕的是,營養科接診了很多暑假期間過度攝入奶茶等含糖飲料的兒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營養科醫生鄧歷敏說,過量飲用含糖飲料會增加發生齲齒、肥胖等疾病風險。
專家建議,學生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鄧歷敏提示,一是要做到餐餐有蔬菜,保證每天攝入不少于300克的新鮮蔬菜,并可搭配菌藻類食物,合理攝入水果,注意果汁不能替代鮮果;二是適量攝入優質蛋白質,比如魚、禽、蛋、瘦肉等;三是規律進餐,定時定量,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零食。
調作息:早睡早起有規律 每日鍛煉要保障
“最近幾天,女兒每晚都熬夜趕暑假作業。”杭州市民張蕓蕓無奈地說,在暑假最后幾天想給孩子調整作息的計劃沒能實現。專家提醒,晚上缺覺、白天犯困,容易引發“開學綜合征”。
開學后,中小學生就要進入“早起模式”。“改變作息規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睡眠醫學科副主任余正和建議,對于沒能養成早睡早起習慣的孩子,可將入睡時間一點一點地前移,再輔以一些有助睡眠的行為,如在睡前一小時舒緩情緒、不使用電子產品等。
“睡眠日記”也是家長幫助孩子調整作息的科學途徑。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睡眠醫學科主任趙明明建議,家長和孩子可以一同記錄每天的上床時間、熄燈時間、入睡時間、夜醒時長、起床時間以及午休和小睡時間。“連續記錄開學前兩周的情況,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讓孩子在周末睡到自然醒。”趙明明說,根據記錄的數據,計算出孩子每天的平均睡眠時長、上學日以及非上學日的睡眠時長,再由此制定孩子的上床和起床時間,幫助孩子建立良好作息習慣,保障充足睡眠。
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暨發育行為兒科主任江蕙蕓說,堅持每日一定量的體育鍛煉,有助于迅速調整作息時間。
一些家長反映,假期時間充裕時,孩子會積極進行體育鍛煉,開學后積極性明顯下降。江蕙蕓建議,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引導,在家庭中營造運動的氛圍,提高孩子參加體育鍛煉的主動性。
調心理:情緒變化要關注 關心陪伴不可少
應對“開學綜合征”,離不開心理上的調適。“對于有些孩子來說,開學是個坎兒。”杭州市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診療中心執行主任王奕權說,家長發現孩子在開學前后出現負面情緒時,可重點從以下方面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一是日常行為是否有反常表現,且持續一段時間;二是與老師、同學以及家人的溝通交流是否順暢;三是情緒是否穩定。
“通常來說,關注到孩子一些持續的異常行為后,要針對問題進行探究,不能簡單認為是叛逆。”王奕權說,如果孩子的異常行為持續兩周以上沒有明顯改善,或異常行為發生一周后情況趨于惡化,應向學校心理老師尋求幫助,或到專業醫療機構進行評估。
“對于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新生,其心理狀態和變化需要重點留意。”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雷靈說,“新的校園環境、學習節奏和社交,會對學生產生一定影響,學校和家庭都應給予其足夠的關注與支持。”
雷靈建議,家長可適當引導孩子正面應對不良情緒,通過與孩子共同準備學習用品、制定學習計劃等親子互動,幫助孩子做好心理建設。為防止孩子養成寫作業拖延的不良習慣,家長在開學之初要多加關注、及時糾正,“父母的以身作則和陪伴關愛很重要。”
(新華社北京9月2日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