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8-30
常衛全 中共黨員,一名從基層成長起來的優秀中醫藥工作者和醫院管理者。從一名普通的中醫師到副主任醫師,從頸腰腿痛科主任到臨猗縣中醫醫院業務院長、院長、黨支部書記,其成長之路扎實而執著。他主導研創的“常氏手法”復位更是讓人稱贊,目前已成為治療頸、肩、腰、腿痛的一張響亮名片,為10萬余名患者解除了病痛。

常衛全為患者進行手法復位
一個人精研中醫 帶動科室發展
一個科室的發展,往往緣于一個人的堅守和帶動。
1995年,時任臨猗縣中醫醫院院長裴百群一班人提出以專科建設為龍頭,重點科室為依托的醫院發展思路,著手創建腰椎間盤突出癥專科。經過半年多的運營,科室病員最多時達到70余人。剛走出校門的常衛全恰在這時來到中醫院,有幸成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專科的一員。
90年代末,腰椎間盤突出癥專科人員發生變化,科室人才出現斷層,發展陷入困境,很長一段時間,患者一直徘徊在個位數,醫院里許多人都擔心科室里的年輕人能否支撐下去。
關鍵時刻,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常衛全臨危受命,挑起了科室的重擔。面對患者少、患者不相信年輕醫生的尷尬境地,他們只能咬牙苦熬。由于科室人員少,三天兩頭一個夜班,而常衛全和他的團隊就堅持了10余年。他說:“腰椎間盤突出癥專科是中醫院成立以來創建的第一個專科,不能半途而廢。何況這個群體的患者很多,只要緊盯療效,就一定能贏得患者的信賴。”其間,他多次到北京、南京、杭州等醫院進修學習,不斷創新傳統的中醫手法,引進先進的手法,做到相互融合,創新運用。對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他都傾盡所學,以求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正是有了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執著堅守,到2007年,科室發展逐漸向好,日住院患者維持在20人左右,科室發展步入正軌。2009年,腰椎間盤突出癥專科正式更名為頸腰腿痛科,被省衛生廳確定為農村醫療機構中醫特色專科建設項目,這標志著臨猗縣中醫醫院實施專科興院戰略邁出了關鍵一步。
一雙手祛除患者的病痛
一個科室的崛起,常常緣于科室主任的專注和創新。
2009年后,醫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室主任常衛全所帶領的頸腰腿痛科也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期。他創造的“一揉、一按、一扳、一正”的“常氏手法”早已被人們所熟知,他那雙神奇而溫暖的大手曾給多少患者帶去了希望。“到中醫院找小常捏腰”成了許多患者的口頭禪。
從醫以來,常衛全就與頸腰腿痛結下了不解之緣。一門心思研究頸腰腿痛的治療方法,工作中本著“能簡單不復雜,能保守治療不手術”的指導思想,邊治療、邊學習、邊摸索,獨創了觸摸、理筋、整脊三步療法診治頸腰腿痛病,并輔之以牽引、中藥熏蒸、艾灸、拔罐、紅外線治療等理療方法,形成了獨特的椎間盤病治療體系。此療法不打針吃藥,無手術風險,與影像學檢查符合率達到90%以上。目前,患者已輻射到運城13個縣(市、區)及周邊的陜西、河南等地。
“我要把你們的治療方法、效果和精心服務告訴周圍的人,讓頸腰腿痛患者都來你們醫院治療,早一天減輕痛苦,獲得健康。”來自絳縣75歲的韓大爺病愈后激動地說。據了解,韓大爺入院前因椎間盤突出,下肢神經長期受到壓迫去了不少地方,花了不少錢,疼痛不見好轉,當聽說臨猗縣中醫醫院頸腰腿痛科治療效果好、治愈率高時,他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前來就診。經過兩個療程14天左右的悉心治療,韓大爺康復出院了。
下崗職工袁師傅50多歲了,因腰部及右下肢疼痛入院。來時疼痛劇烈,不能下地,由家屬和醫護人員抬入病房,腰椎核磁顯示L4-5、L5S1椎間盤突出,繼發性椎管狹窄。經過20多天的保守治療,癥狀基本消失,回家后又經過半個月的康復鍛煉,就能做些家務活。出院那天,常衛全考慮到患者經濟不寬裕,向醫院有關領導請示,減免了袁師傅30%的醫療費用。
“這幾年,我介紹過好幾個新絳的腰腿痛患者,治療效果都非常好。我因一次生病經同事介紹與該院結緣,在這看病心里踏實。”新絳縣患者李月英說。
這樣的情景,每年、每個月、每隔幾天就會在頸腰腿痛專科看到。這些年,“常氏手法”日漸成熟,前來就醫的患者絡繹不絕,常常要預約才能入院,一年四季,常衛全所帶領的科室沒有淡旺季之分。一天到晚,治療室里總是人來人往。特別是在老院,牽引的、熏蒸的、針灸的、中頻脈沖治療的、門診看病的,加上科室治療的醫護人員,全部擠在那個僅50平方米的空間里,而且還放著10張治療床,常常是人多的連門都進不去。
2020年5月12日,新建的臨猗縣中醫醫院整體搬遷并開診運營,頸腰腿痛科診療環境大為改觀,專門開設了中藥熏蒸室和牽引室,新增了中藥熏蒸床、電動牽引床、無煙艾灸儀、沖擊波治療儀、中頻治療儀、磁振熱、電針等設備,極大地滿足了頸腰腿痛患者的就醫需求。最值得一提的是,治療室內每張床都有隔簾,很好地保護了患者的隱私,凡是治療過的患者都說醫院這個設計細節很溫馨。據了解,該科室年收治住院治療患者600余人次,康復率高達97.8%。
作為學科帶頭人,常衛全總是利用空閑時間,把積累的治療經驗加以總結歸納,從實踐上升到理論。他撰寫的論文《澳式手法治療頸椎病81例療效分析》被收入《中國實用醫學綜合醫學》雜志,運用澳式手法治療頸椎病的臨床觀察,在全國第二屆頸肩腰腿病學術交流研討會上進行了交流,被全國醫藥信息科學中心學術部頸肩痛科研協作組聘為學術委員。他先后任運城市中醫藥行業發展協會副會長,運城市醫學會第二屆疼痛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如今,他所領導的團隊從最初的5名醫護人員增加到14名,特別是中醫院校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加入,讓這支團隊成為臨猗椎間盤領域的一支生力軍,他也因此成了椎間盤領域的領頭雁。
“常氏手法”診治頸腰腿痛病參加了2018年和2019年運城市特色醫藥交易博覽會,打響了一定知名度。
一雙肩 背負醫院的未來
一所醫院的希望,每每緣于一把手的責任和擔當。
從醫近30年里,常衛全把自己交給了醫院。一年365天,節假日的概念早已在他的頭腦里變得模糊了。他的手機一年四季24小時開機,只要患者需要,無論白天黑夜、刮風下雨,他都會毫不猶豫地來到患者身邊。對老人、病重不能動的患者,只要電話叫,他一定會親自上門診治。他知道,患者的每一次求醫問藥,對他們來說,永遠是唯一,決不能讓患者失望。每當看到患者康復出院,心里就會有成就感。這些年,無論職務如何變化,只要患者找他,總是細心診治。他說,醫療于患者而言,不僅是一項服務,更是一種信任和委托,任何時候都不能敷衍和怠慢。
付出總會有收獲。1994年至今,常衛全先后榮獲“臨猗十大名醫”“五一勞動獎章”“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抗擊新冠肺炎勇士”“運城市優秀中醫藥工作者”“運城名醫”等稱號。
2020年11月27日,常衛全正式接過了臨猗中醫藥事業再創新輝煌的重任。面對古樸典雅、大氣莊重的新院,他深知,一定要有所為,才能不辜負各級領導和全體職工的信任。上任伊始,他把環境衛生大整治作為突破口,修訂完善相關制度,開展職業素養培訓,建立中醫醫聯體,強化院校合作,康復科、肛腸科、肺病科、骨傷科獨立,組建重癥監護室,康復科、中醫護理申報省級優勢學科,整合中醫資源打造縣域中醫特色診療中心,牽頭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推廣灸療項目,狠抓師承教育,開設中醫護理門診。與此同時,“五面紅旗”創建和清廉醫院建設扎實開展,一項項舉措有條不紊落地落細,醫院正在朝著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現在的臨猗縣中醫醫院已經站在了一個較高的起點,要想再有新的突破,沒有實招和高招難以實現。擔任院長的常衛全深知這一點,他的心中,已有了萬千杏林。他要捧給臨猗人民的必將是一個充滿生機、中醫藥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且有溫度的醫院,這不僅是他的任期目標,更是他的初心和使命。
“目前,山西省衛健委選派千名醫師下基層,重點支持10所縣級中醫醫院臨床服務和醫療管理能力達到三級中醫醫院水平。我院有幸入選,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將按照臨猗縣委、縣政府提出的‘重塑臨猗,再鑄輝煌’的新要求,借著中醫藥強省、強市、強縣戰略的春風,全力備戰三級中醫醫院,做大做強‘治未病’這篇大文章,實現醫療預防康復大融合,大發展,全面開啟臨猗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新時代。”常衛全在創建三級中醫醫院推進會上信心滿滿地說。
楊崇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