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8-26
□鄭鋼
曾有一則新聞:一位媽媽拉著10歲的女兒往海里走,目擊者報警后,幾名民警聯手才將母女拉回岸邊。據了解,這位媽媽是因為女兒學習問題,一時想不開把孩子帶到海里“嚇唬”她。這位母親用如此簡單、粗暴甚至極端的方式,教育孩子,絲毫不考慮會給孩子帶來何種恐怖和絕望的感受。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無法處理自己的憤怒,打罵孩子、大吼大叫;無處安放自己的焦慮,以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向孩子施壓,還要讓孩子來為自己的情緒和偏激行為“買單”。
情緒表達是家庭溝通的關鍵
說實在的,要父母從來沒有負面的情緒,是不現實的。問題是當負面情緒冒泡的時候,如何正確地面對、調節和把握。
在孩子面前,父母情緒通常有三種表達模式:壓抑模式、爆炸模式、談論模式。
壓抑模式,便是極力隱藏情緒的外在跡象,“喜怒不行于色”,不把任何情緒,如惱怒表現在臉上。不幸的是,這并不奏效——盡管你努力掩飾,孩子還是能察覺到你的痛苦,也感到有壓力。最近研究還發現,當父母感受到負面情緒如憤怒或怨恨而對孩子隱瞞時,通常對孩子的需求反應遲鈍,家長和孩子之間關系的體驗感也較差。
爆炸模式,即父母“不受控制地”表達憤怒和悲傷,大喊大叫,砸東西,責怪別人“讓我生氣了”,是另一個極端。高強度情緒下的家庭,事情通常會無法得以解決,有時反而將事情推向深淵。
第三種情況是談論模式,公開談論看法或情緒,特別是情緒的原因及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比如,當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時,你應該說:“我有點小小的失望,這成績不是你應有的水平,我相信你也會這么認為。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家長并沒有掩飾情緒,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以平和且共情的方式,與孩子站在統一戰線,使得孩子知道父母的感受,并一起解決問題。這種情況還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學習情緒和如何應對情緒的機會。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情緒得到安全而恰當地表達,這對孩子今后的社交情緒發展是非常有益的。我們生氣、沮喪或焦慮,是塑造正確表達和管理情緒的絕佳機會,因此我們的孩子可以通過觀察來學習。以這種健康、適應的方式與他們分享你的感受,會幫助孩子了解,有時糟糕的情緒是正常的,并且能夠和孩子建立更加牢固和溫暖的關系。
對父母來說,做好情緒管理不是一兩天的事,而是需要持續學習。父母要學會覺察自己的內心,懂得自我反思,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就會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親子作家蔡穎卿說過一句話:“穩定的情緒,應該在一種深切的自我期待和誠懇的自我反省中,慢慢學習養成。”
培養情緒管理能力
心理學家布雷克特,致力于研究讓“每個人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其著作《陪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提到,我們需要通過情緒來弄清楚內心到底發生了什么,才能做出明智的決定。
給予自己和孩子“情緒許可”,不要總是壓抑自己和孩子的感受,而要勇于承認、勇于接納。
布雷克特所說的“情緒許可”并不是單方面的,更像是一種合作,要像打網球一樣有來有回。一個人表達就要有一個人回應,一個人說就要有一個人聽,這樣情緒才會得到合理的宣泄和健康的發展。他還開發了一套情緒管理領域廣為人知的RULER法則,幫助許多在情緒問題上掙扎的人,實現更健康的生活方法。RULER的核心是“標記”:說出感受,例如,讓我們回到“不知所措的感覺”,認識到這種感覺是第一步。
問問自己為什么會感到不知所措?了解原因……可能是壓力、期望等,分析你感受到這種情緒時的行為,慢慢學會用更健康的方式表達它們。
孩子首要關心的永遠是“我怎么辦”。關鍵是,讓他們看到家長可控的負面情緒,讓他們知道一切會好起來的。
當困難的情緒伴隨著一大堆未知時,它們會變得具有威脅性,其中最大的未知是:“這對我意味著什么。”
所有的感覺都很重要——糟糕的感覺也是。它們也是不可避免的,知道如何處理它們,也是健康、快樂和充實生活的一部分。
(《現代家庭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