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8-10
呂芙萍
父親在世時曾對我說,舅媽和婆婆很相似,都勤勞能干、工精細活計、善勤儉持家,且節儉得近乎吝嗇,但都是個能人。
舅媽的滿庭芳
和家人驅車去看舅媽,進門就看見胡同照壁前堆滿了大大小小的花盆。陽光滿院,南邊臺階上種著一些蔬菜,邊上是一些花木。被火紅的榴花吸引過去,卻看到邊上一株荷花玉蘭碩大無比,忍不住和它玉面相對,難以置信地摸摸它厚實的花瓣和葉片,邊上盛開的月季和它比,就嫵媚多了。從臺階上退下來,看到邊上一大面甕里也小苗茁壯,忍不住大笑,問舅媽:這么豪闊的花盆,該是什么花享受這待遇?舅媽說那是西葫蘆。
呃,第一次看到西葫蘆被寵成這樣,這么豪闊的花盆,讓我堅信祖上的確曾經闊過。
回到走廊下,看見舅媽家的花盆形制獨特卻家常至極,泡沫箱盛土就可以培植辣椒苗,也可以種絲瓜,已開花,很快就實現龍應臺的夢想:我想有一個家……絲瓜沿竿而爬,迎光開出一朵巨黃的花,花謝結果,累累棚上。我就坐在那土地上,看絲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
怕泡沫箱漏水漏肥,外面包了塑料布并用繩子捆綁結實,固若金湯;鳳仙花養在大盆里,舅媽說那是盛糧食的甕,用切割機切割而成。總之,家里的十八般器具都可以用來養花。
飲料瓶剪開就可以養多肉,我蹲在那盆錦晃星跟前忍不住摸那絲絨一般的肉瓣,宛如耳垂一般的質感。邊上一盆圓葉西瓜紋樣的植物開著小小的白花,細眉細眼,和荷花玉蘭相比簡直天壤之別。網上搜索后知道,原來這就是虎耳草,讀《邊城》時出現在翠翠夢里的花草,原以為虎耳草是綠瑩瑩的有著毛茸茸的花絮,帶著夢一般的氣息,沒想到它葉子是圓白菜一樣的灰綠色,只是花如細碎的夢一樣。
最讓我驚訝的是那盆蘆薈也開花了,舅媽說養了好多年了,樹身沉重欲墜,用木棍支撐著,細長的花莖擎著一嘟嚕細長緋紅花苞,嬌媚的顏色總讓我想起舞臺上濃施脂粉的演員。
仙人指盆滿缽滿,張愛玲文中說“一窠蛇一樣”,極為形象,開出朱紅色的花,堪比榴花。
問舅媽咋養的,花開得這般好,舅媽說這些花揪片葉子或者枝條插在土里也就繁衍不息。我聽了艷羨不已,想想曾經買的一大盆杜鵑,明明花苞呼之欲出,預計過年就會鮮花著錦,滿室生輝,結果眼睜睜看著它花容失色、葉片凋萎。
看到閨蜜在曬她家超長花期、黃紅錯雜的蝴蝶蘭,我也秀出自家一枝獨秀的紫紅色蝴蝶蘭,并且曬出舅媽家豪闊的花盆,滿院的姹紫嫣紅。她們驚呼:每年過年買花,到最后只剩一堆精美的花盆,存活率著實有限,很羨慕舅媽家那些觸手可及的花盆,那些隨遇而安的花兒,看北南寫的博客譽自家院子是滿庭芳,覺得用來形容舅媽家的滿院花草也是極為傳神的。
婆婆不拘一格的包包
家里有一臺縫紉機,很有年代感,是早已經淘汰的太行牌機子,但是因為婆婆一直在用,被保養得很好,所以婆婆在上面干活還是麻溜異常。
記得剛賦閑在家,婆婆就在縫紉機上一口氣縫制了幾個門簾以及各種家具套。當我過去吃飯,看到家里一水的鄉村風門簾和家具套等縫制物件,驚訝不已。現在很少見誰家樓房里面還掛門簾。
這段時間,婆婆又迷上縫制包包,原材料往往是變廢為寶或者物盡其用,比如把孩子的牛仔短褲改制成斜挎包,孩子背上在朋友圈炫耀——奶奶手工縫制的高定包;用廢棄的鞋帶編織成包包的提帶,看起來還挺別致;把舊衣服上拆的扣子縫在包包上,瞬間變身非常萌寶,而且包包里分割很講究,手機、鑰匙、錢、卡各歸其位……
那段時間,吃過飯收拾完碗筷,婆婆就去小臥室鼓搗。我看見床上堆了很多包包的雛形,有的尚待進一步加工,柜子上也已經放了幾個成品,那架勢似乎是要開店。果然,她在縫紉機上讓孩子幫她認針時對我說:小區里幾位老太太看到她縫制的包包,讓她給她們每人做一個。有個商店的老板娘甚至說,“你做好了,可以掛在我商店里賣”。
看來,沉溺在這些包包里,讓婆婆很有成就感。
婆婆的父親原本是個遠近聞名的裁縫,婆婆從小耳濡目染,喜歡縫制,但是那個年代裁縫不掙錢且異常辛苦,父親不愿意女兒受累,所以不讓她學太多的縫紉技術,卻架不住她骨子里的喜歡。
記得孩子小時候,婆婆干活爽利干練,孩子的棉襖棉褲,一上午從裁剪到縫制一氣呵成,行云流水,孩子穿上保暖且時髦,讓我極為欣賞。因為在我們家母親干活很拖沓,往往要等很長時間,衣服還是千呼萬喚做不出來,我們穿一件新衣往往要又哭又鬧才能勉強如愿。
記得有一年過節婆婆獲獎,領到的一床被罩太大,她就順手裁下來一塊給孩子做了件罩衫,還在上面繡了圖案,讓人絲毫看不出這來自被罩的邊角料。親戚送給孩子的舊衣服有些有點磨損,婆婆兩件合一對接得天衣無縫。婆婆這樣的神操作經常讓我嘆為觀止。
那天去太原開會,要趕高鐵,午飯提前。婆婆看著我吃完飯起身要走,也站起來,一反常態有點羞怯地笑著說:“你去省城,不帶點我做的香包送人?”我這才想起端午節婆婆買了點香料,做香包的熱情持續到現在也未消退,不過她也知道她僅是玩票,和市面上那些精致的香包相比粗糙多了,所以她有點不自信。
我隨婆婆進入房間,看見窗臺上一堆各色形制的香包,床上依舊攤著各色材料。婆婆說,小區很多老人送給她各色布料和裝飾品,她每天都想縫幾針,感覺特別踏實。想必縫制時老太太心情專注而愉悅,才會這樣樂此不疲吧。
我挑選了一些形制周正的香包送朋友,每每送人,總不忘自謙“手工一般般,但是禮輕情義重啊”之類。也給婆婆反饋一些朋友的贊譽,當然屏蔽掉一些吐槽和調侃,比如婆婆用裝酒的布袋子做了一個手提包,上面配飾了一個石榴香包,還有一個扎著朝天辮的小孩,臉上的表情是婆婆手工繪制的怪異,反正當時我乍一看就笑得停不下來。
給孩子拍了張照片發過去:你奶做的LV包包上的豪華飾品。
孩子大笑回復:鬼娃娃。
婆婆做的那一堆小金魚,閨蜜看了笑著說:這些金魚看著賊眉鼠眼的。
呃,我不服,老鼠有那樣的成色嗎?
婆婆用毛線做的一只金黃色小老虎,看上去活靈活現,就是一只腿沒做好,看上去瘸子一樣。這讓我想起和朋友外出,在車上看見一輛汽車駛過,車胎被路上遺落的硬物刺扎,瞬間車胎泄氣,朋友驚呼:“看,那輛車一瘸一拐地跑!”
婆婆熱情不減,還要學習新款式,讓我教她如何上網查看別人做香包。我教她在抖音上搜索,后來抖音就一直給她推送各式香包。婆婆很驚訝:“手機咋知道我想看這些?”我說這就是神奇的大數據,你的愛好大數據都記在心。
兩位老人都已接近耄耋之年,但她們身上都沒有那種暮氣沉沉之色,而是有一種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熱忱和蓬勃。
張小嫻說:或許一個人永遠無法擁有80歲而無悔的人生,卻可以保有在80歲都敢重新開始的勇氣。這,就是我們為之努力的東西,就是讓生活熱氣騰騰的東西。
我希望兩位老人不論是侍弄花草還是縫制手工,都能心無旁騖,樂在其中,玩出花樣,活出精氣神,活出她們的花樣年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