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8-08
□周春海
最近,美國知名華人報紙《新報》副刊發表了當代著名楹聯家鄒宗德先生題山西運城永濟鸛雀樓聯,并用其上聯作為征聯。其聯曰:
鸛雀放飛,銜回落日;
黃河守望,待到清波。
很多聯友盛贊先生此聯絕妙,具體妙在哪里呢?鄙人不揣孤陋,嘗試一解。
鸛雀樓位于永濟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唐代大詩人王之渙有《登鸛雀樓》詩,號稱唐人絕句之冠。清末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云:“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勢?!蓖踉娨饩嘲簱P、壯闊、雄渾、深遠,獨步千古,已然是詩中天花板。鄒宗德先生寫鸛雀樓,又當如何翻出新意呢?先生在這里也是借助于聯想,且更加大膽,獨出機杼。愚以為上聯其妙有四:
一是大膽聯想,匠心獨運,想象奇瑰。如此壯麗美景,不忍它被黑幕掩蓋,于是放鸛雀把落日銜回來,讓這奇瑰的山河麗景永遠定格在這里。用劉彥和的話說,這是“思理為妙,神與物游”。
二是無理而妙,妙趣天真。眼前明無鸛雀,神思卻在放飛;日薄西山本自然運行之理,誰有能力將其拉回?先生差使鸛雀可將落日銜回,這極不合情理的事情,在聯家的主觀情思世界里,奇思妙想之下,自然而成,顯得那么天真有趣?!笆且蕴这x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即此之謂也。
三是虛實結合,妙合無痕。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有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睂β撘嗳?。這個境界,“有造境,有寫境”。鄒先生登斯樓上,眼中所見的景,既有白日依山,也有中條巍峨雄峙;既有黃河滾滾東去,也有煙村萬樹人家,皆眼中所見之實也。此外,聯家壯思逸飛,更有理想中所造之境:白日悠悠下,鸛雀款款飛。于是便有這奇瑰行聯:鸛雀放飛,銜回落日。這虛實結合的妙境,皆因聯家所造之境太合乎自然,完全分辨不出是“造境”還是“寫境”,給作品抹上一重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其四是融典入聯,化裁無形。鄒先生此聯堂廡宏大,妙不可言,明明借用了王詩之意境,包括一些意象(鸛雀與落日),但若不細品,根本讓人覺察不到,信手拈來,猶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之一。但數千年以來,也曾黃流滾滾,泛濫成災,成了天下堯民舜子的心頭之痛。守望黃河,治理黃河,便成了歷朝歷代的頭等大事。下聯“黃河守望,待到清波”,又妙在哪里呢?
物我同一,悲天憫人的無上情懷。此其一也。
每當黃流泛濫成災,唯見挈婦將雛,絡繹于途,流離失所。數千年以來,人民生于茲,長于茲,與黃河洪災搏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道統在這里頑強地繁衍生息,五千年的文明成果也是在這里發揚光大。聯中的“守望”,既有鸛雀樓對歷史的見證,也有千百年來,繁衍在此的黎民百姓對黃河的堅守和希望。先生站在鸛雀樓上,發古思幽,追溯歷史,人樓合一,物我兩忘,為黃河治理馴服而歡喜,為黃河泛濫成災而哀傷。這里既飽含著先生悲天憫人的大情懷,更有對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崇高禮贊。
其二是時空交錯。先生以看不見的筆觸,用“守望”“待到”兩個動詞,把數千年治理黃河的堅守和人民在黃河兩岸播種希望巧妙地暗藏筆端。守望黃河,治理黃河,既是一部中華民族的生存史、抗爭史,更是一部自強不息的民族團結奮進史!
其三是滿懷希望與豪情,奮發有為。黃河千里清波,既是聯家的期許,更是國家富國強基的大政方針。我們自然而然地想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環境保護,靜待黃河清波蕩漾,河清海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