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8-02
記者 邢智軒
廣泛開展“法律七進”活動、群眾性文化活動、普惠式心理服務活動,做到預防走在排查前;堅持網格基礎信息完整準確到位、排查走訪常態重點到位、分析研判運用到位,做到排查走在化解前;完善村(社區)基層調解機制、三級矛調中心運行機制、上下左右聯動機制,做到化解走在激化前。
今年以來,臨猗縣按照省委政法委“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化解基層矛盾糾紛 助力轉型發展”專項行動要求,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三三”工作機制,實現預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化解前、化解走在激化前“三個走在前”的工作目標。
◆預防走在排查前
“孩子放假期間,監護人要積極履行好職責,教育和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并且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近日,楚侯鄉組織網格員、包村干部和到村工作大學生到轄區19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開展進村入戶宣傳慰問活動,向放暑假的學生和家長宣講《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防溺水防拐騙等知識。
今年以來,楚侯鄉先后開展三次“法律明白人”培訓講座,將全鄉所有網格員培養成“法律明白人”;在重點村開展法治宣傳5場次,發放宣傳手冊畫冊600余份;開展社會治理大走訪活動,鄉村兩級干部進村入戶,收集信訪矛盾32條、安全隱患33個、民生實事建議40件、發展建議75條;開展兩場心理服務培訓,培訓60余人次;組織網格員、包村干部、到村工作大學生開展進村入戶宣傳慰問活動,向未成年人和監護人宣講法律知識和安全常識……
“楚侯鄉轄內有86家企業,本地戶籍人口有3.4萬余人,外來務工人員有2萬多人。這種情況下,必須要讓‘預防走在排查前’,才能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楚侯鄉結合實際情況,堅持落實鄉村兩級綜治中心要有效運轉、網格化服務管理要切實有效、‘楓橋經驗’做法要有效實施的‘三個有效’,總結形成了楚侯‘楓橋經驗’做法。”楚侯鄉黨委副書記羅致民表示。
王鑒村是楚侯鄉被征收土地最多的行政村,也是因為征地引發矛盾糾紛較多的村。今年,王鑒村的一片土地被征收,而該片土地上的一個機井需要填埋,導致村民無法澆地。事件發生后,楚侯鄉黨委、政府成立工作組,經過多次協調,最終妥善解決了村民無水澆地的問題。
羅致民說:“近年來,隨著楚侯鄉的快速發展,轄內的企業、外來務工人員和流動人口越來越多,因為征地引發的糾紛也多了起來。現在,除了原來簡單易調解的鄰里糾紛、家庭糾紛、土地糾紛外,還增加了更為復雜的勞務糾紛、征地糾紛等。為了讓群眾少跑路,確保矛盾糾紛及時有效化解,我們整合了信訪、綜治、司法、綜合行政執法、法官工作站等多個職能部門,在鄉綜治中心打造了‘法治小院’。這樣可以為來處理矛盾糾紛的群眾提供信訪接待、心理咨詢、法律服務、司法調解、視頻會見等‘一站式’服務。”
◆排查走在化解前
網格內的功能區劃分使用了不同顏色進行標注,甚至網格內的鐵路、水渠也畫了出來……翻開嵋陽鎮網格精細化管理規劃圖,各村的居民區、村委會、小賣部、農資店以及機井、農田的位置一目了然。此外,各村的網格架構圖還對網格長、網格員、微網格員的姓名和聯系電話以及各村居家人員情況和在外務工人員情況也進行了標注。
嵋陽鎮鎮長李星云表示,嵋陽鎮立足鎮情實際,建立以鎮綜治中心為依托,17個行政村為支撐,45個大網格為框架的治理體系,并進一步細化網格單元,以巷道為單元設立微網格438個,形成了網格、微網格的組織架構,建立了“網格長+網格員+微網格員”的網格人員構架,將全鎮區域內的林田路井、河流溝壑、礦產資源等要素入網進網。目前,全鎮配備網格長17名,網格員45名,微網格員438名。網格長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網格員由各村分管平安建設副職或者有威望的人員擔任,微網格員由各巷巷長兼任,并且對街道和企業設立專職網格員,全覆蓋貫通網格管理職責體系,著力打通治理基層的“神經末梢”。
“在企業微信每天上報5條有效信息,每條1元。”“每月4次巡查走訪,每次10元。”……李星云向記者展示了網格員每月績效考核標準。“有了這樣的考核標準,可以進一步加強網格員隊伍管理,激發調動網格員的服務活力。”
翻開嵋陽鎮2023年1月至6月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臺賬,共有84起矛盾糾紛,其中有家庭糾紛、勞務糾紛、債務糾紛等,這些矛盾糾紛全部都在鎮里得到化解。
健全的網格設置和符合實際情況的網格員考核激勵機制,為“排查走在化解前”提供了堅實保障。臨猗縣委政法委副書記呂志軍說:“全縣共劃分網格832個,在精細、科學劃分網格的基礎上,將網格內的人、地、事、物、組織全部納入管理范圍,信息第一時間收集并更新,動態掌握。在基礎信息全面掌握的基礎上做到重點排查和常態排查相結合,實現重點人群全掌握、重點部位全看住、重點事情全防住。此外,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每日對網格員上報的各類信息進行分析,每周對矛盾風險進行研判,每月、每季度進行匯總討論,把握規律導向,及時為黨委、政府提供決策依據。”
◆化解走在激化前
2021年9月,因降雨量過大,臨猗縣某單位某站所處位置因地勢低洼,造成雨水無法及時排出,導致某站的隔壁房屋部分地方出現裂縫。事發后,受損房屋的戶主吳某某對房屋進行了維修,并要求隔壁某站對受損房屋進行賠償。
10月26日,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入戶查看,并上報地質災害造成地基下陷、房屋出現裂縫一事。某單位結合各種因素,作出“信訪事項處理意見書”,建議吳某某通過民事訴訟程序解決賠償問題,以有效保護吳某某的合法權益。隨后,吳某某依法向臨猗縣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某單位承擔房屋修復費用4.5萬元,并承擔本案訴訟費。
臨猗縣人民法院立案庭收到該案件后,了解到吳某某是殘疾人且家庭困難,吳某某家的房屋損失如果啟動鑒定程序,不但鑒定時間過長,而且鑒定費用過大,遂征得吳某某的同意將該案件委派到該院訴調對接中心進行訴前調解。調解員與訴調對接中心負責人溝通制訂調解方案,聯系當地鎮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及村干部,到吳某某家中實地查看房屋現狀并做調解工作。同時,與某單位相關負責人聯系協商調解事宜。經過多次調解,吳某某與某單位最終達成賠償協議且已履行完畢,做到了案結事了。
推進訴調對接,注重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真正讓化解走在激化前。這是臨猗縣人民法院傳承與創新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訴源治理的創新舉措之一。
“我們主動把訴源治理工作融入地方黨委、政府的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充分發揮法院職能作用,依托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在線對接基層解紛力量,構建分層遞進源頭預防化解矛盾糾紛路徑,逐步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基層預防化解糾紛網格,推動矛盾糾紛就地發現、就地調處、就地化解,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臨猗縣人民法院立案庭負責人曹志鵑說。
此外,臨猗縣人民法院還充分發揮法院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中的引領作用,通過搭平臺、建隊伍、立制度、強保障等措施,打造多元解紛大平臺。目前,該院已與臨猗縣14個單位進行對接,實現各行各業有調解員;聘請9名特邀調解員,完成全院訴前調解工作。今年以來,臨猗縣人民法院訴調對接中心共受理訴前調解案件1733件,辦結1266件,調解成功率75.36%,司法確認147件,實現調解糾紛快速辦理。
臨猗縣人民法院院長詹薦軒告訴記者,臨猗縣人民法院積極推進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三進”工作,讓百姓不出村、不出社區就能一站式、低成本、高效率、不傷和氣地解決矛盾糾紛。目前,臨猗縣人民法院駐全縣14個鄉鎮、10個社區“法官工作站”陸續掛牌成立,由法官、法官助理入駐,扎實推進訴前調解進村、開庭進村、訴訟調解進村、信訪接待進村、法治宣傳進村的訴訟服務活動。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