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7-25
□芒來
最近,收到讀者晶的來信:丈夫出軌了,我寫好了離婚申請,在猶豫要不要提交。
四年前剛辦完婚禮,我就在他手機里發現了曖昧短信,但那時我們剛結婚,我抱著一切會改變的幻想,也為了避免重蹈我父母的老路,我覺得我有責任去引導他,同時挽救這段關系。
在之后的相處中,我會時不時偷看他的手機,但他每天都會把聊天記錄刪得干干凈凈,鎖屏密碼也不斷更換。后來一次吵架,他說我總是偷看他手機,我才知道他原來一直防備著我。
從結婚以來,我一直在觀察,覺得他身上有太多問題,并且我一直在看心理學方面的書。我以為自己找到了問題所在,日常相處對癥下藥,還積極地給他找心理咨詢師。但他并不領情,還反問我:“你天天跟我講這些有什么意思?你是救世主?”我只是希望能療愈他,而我四年的努力卻像一個笑話。

◆每個人都有尚未意識到的自我認知留白
丈夫出軌,對妻子造成的打擊是顛覆性的。如果想要婚姻繼續,妻子需要有更高的心理建設、更強的自我力量,才能處理好這段充滿背叛與懷疑的親密關系。
離婚是一種處理方式,但我更傾向于:除了思考要不要離婚,也思考自己到底出了什么問題。這并不是指責被出軌方有問題,而是每個人都有尚未意識到的自我認知留白。
無論她最后是否選擇離婚,都要更全面地看到自己,更理性地覺察內在,這樣才能不再重蹈覆轍。
有一位來訪者,情緒問題很嚴重。她的丈夫前年被裁員,患上了抑郁癥,她用5年的時間去學習心理學,來修復丈夫的內在創傷。她說:“這5年,我更像他的心理咨詢師,不像妻子。”
原本,她對修復挺有信心,結果丈夫做了一件她完全無法理解的事:出軌一位40多歲的女性。為此,夫妻倆整天吵架,她學生時代就痊愈的抑郁癥也因此復發。講這個故事,是想說明幾點:
首先,當妻子試圖療愈丈夫,其實也是在暗示對方“有病”。
如果妻子一直在審視、觀察丈夫,就像居高臨下的法官一樣。試想:如果你是這位丈夫,是否會感到夫妻權力地位不對等?除了不對等,也會失去信心:我在妻子面前是一個“病人”,連最起碼的人格健全都無法被認可。長期沉浸在不對等、被病態化的關系里,足以激起一個人最本能的憤怒。他不覺得你在幫助他,反而讓他很不舒服。
其次,當妻子成為療愈者角色,其實搶占了丈夫的人生課題。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學會課題分離,人生的煩惱就少了一大半。課題分離指的是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人生課題,哪些是對方的人生課題。只有區分清楚彼此的課題,親密關系才能融洽舒服。
就像晶婚后發現丈夫與他人曖昧,感到焦慮,不想重蹈父母婚姻的覆轍,那是她的課題;丈夫在面對兩性關系和沖突時,能否理性思考、正面處理、避免出軌這種極端的方式,這是他的課題。
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可以被修正,如果他的課題無法自我完成,你也可以選擇不原諒。記住:你的人生永遠有選擇權。你可以努力活出自己,別人也可以自由選擇活出怎樣的人生。我們不能因為別人處理不好自己的課題,就把對方的課題搶過來。
當你開始扮演療愈者,其實也就搶占了對方的課題,阻止了對方自我探索和成長的可能性,也沒有余力處理好自己的課題。
再者,當丈夫成了坐享其成的被療愈者,夫妻間的“供需平衡”也失衡了。
《親密關系》的作者羅蘭·米勒認為,夫妻間想要長久融洽相處,付出和索取基本平衡,是很重要的一個條件。
比如,你烹飪可口的飯菜,他付出飯后洗碗的勞動;你用母性的溫柔修復他的童年傷痛,他用父性的堅強來打消你的焦慮。無論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夫妻之間都要有“你來我往”的互動。
可是晶為丈夫付出了太多,高投入帶來高期待,她越期望丈夫能有好的回應,越容易產生“我都為你做了這么多,你必須對得起我”的心態。
從她偷看丈夫手機這些細節,就可以看出她很需要好的回應,渴望看到丈夫改變的跡象;從她被出軌后的痛苦感受,也能感覺到一種高期待被打破后的絕望感。生活細節暴露了晶的心態,丈夫感覺到這種高期待帶來的壓力,因此對這段親密關系越來越不耐受,承受不了壓力就會逃離關系。
◆你想拯救的其實是你自己
其實,無論是暗示對方有病、搶占人生課題還是供需不平衡,根源就是一點:她渴望通過療愈對方,來讓自己的生活、情緒、感受好起來。這其實是支配愿望的一種變相表現。
靜下心來問問自己:當我們支配、控制對方的一部分生活時,我們感受到了什么?是否感受到一種安全感?
這份感受來自我們無力解決自己的問題,對此感到不安,便通過解決刺激我們出現問題的人,變相地緩解不安。
伴侶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在他身上看到的所有問題,都是自身創傷印記的浮現,暴露著我們內心壓抑已久、或許尚未覺察的傷痛。比如,來訪者本身就有抑郁癥,她選擇了和自己一樣有抑郁特質的伴侶結婚,并試圖通過療愈他,來療愈自己無力根治的內心創傷。她把所有力氣都花在伴侶身上,雖然因此感到短暫的安全感,但也忽視了自己真正的問題,以至于自我力量變弱、抑郁復發。如果這5年里,她不去療愈伴侶,而是用來療愈自己,或許生活又是另一番景象。
想想我們自己:是否也因為有過不被接納、被索取、被控制的體驗,才會萌生出想要控制局面的念頭?
如果我們的所有努力,最終都沒有滋養到自己,“自救”遲遲沒有發生,生活就會越療愈、越糟糕。
◆療愈自己,影響伴侶
真正的療愈,不在教育引導,而在潛移默化的影響。
首先要放下拯救者情結,把課題還給對方。允許他脆弱、失控、試錯,理解他動蕩、浮躁、焦灼。如同黎明前的黑暗,這是他必須去經歷和承受的過程。我們可以多一點耐心,告訴他:“如果你需要我,我隨時都愿意為你做點什么。”但不要打斷他的成長,強硬主動地“拯救他”,或者要求他馬上好起來。這是不現實的,畢竟,我們自己也做不到。
其次,請把婚姻當成一個“人”那樣去愛。
你可以把婚姻看成一個孩子,問題重重、未來可期。在這個前提下,留意和配偶相處時,是不是產生了一些不好的東西,這些東西讓婚姻變成“壞孩子”。同時,留意產生了哪些好的東西,讓你對婚姻的感受越來越舒服,仿佛它在茁壯成長一般。
把婚姻當成你的孩子,其實就是在變相地滋養自己。我們在婚姻中的所有體會都是內心的斜剖面,所有指向婚姻的問題,最終都要回到自己身上。關系是一切的答案,放棄療愈對方,轉而做一個不斷成長蛻變的自己,好的關系自然會發生。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中國婦女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