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7-17
記者 馮婷婷 范 娜
7月11日一大早,臨猗縣孫吉鎮蔡高村村民武屆駕駛著嶄新的雙排工具車,載著同樣嶄新的植保無人機,來到省道小風線一帶的田地里,為農場播種不久的玉米噴施農藥。
今年夏收,雖有陰雨天氣攪擾,但武屆家庭農場的小麥仍取得平均畝產近500公斤、最高畝產600公斤的收獲。武屆說,去年,農場的小麥單產最高600多公斤,玉米單產最高900多公斤,年純收益達到60萬元。
如今,在臨猗,正是因為有了“武屆們”的加入和全縣種糧政策的支持,臨猗縣的糧食種植面積、產量以及農民種糧收益都在逐年增加——糧食種植面積從2021年的34.19萬畝,增長到2022年的34.88萬畝,增幅2%;產量從2021年的1.27億公斤,增長到2022年的1.31億公斤,增幅3%;農民種糧畝純收益由2021年的260.5元,增加到2022年的325.9元,增幅25.1%。
政策支持,市場引導,服務到位——
規模種植
今年40歲的武屆,與土地真正打交道已有20余年,是個稍顯年輕的“老農民”。

臨猗縣武屆家庭農場內,武屆在進行無人機植保作業。
2000年,高中畢業的武屆步入社會,在外務工兩年后,由于鄉愁難解,便回來侍弄家里的11畝責任田。
“蘋果樹、杮子樹、桃樹、中藥材,我都種過。果樹管理比較麻煩,收入受市場行情影響較大,我也不想天天被綁在地里。”武屆講起了自己的種田史。雖然從小跟著生活在蔡高村的奶奶長大,有農村生活經歷,但干農活并沒有他想象得那么簡單,因沒人指導,他不僅沒掙下錢,反而還折騰進去了三四十萬元。
蔡高村是一個有著2280口人的村莊,耕地面積6500畝,農作物曾以蘋果、甜柿為主,最高時僅果樹種植就有3000多畝。同樣,蔡高村也是周邊村在外做面點生意人數最多的村莊,有80%的村民外出,把家中無人管理的責任田流轉了出去。
王玉文就是最早流轉責任田的村民。2005年,他前往河北秦皇島做糕點生意,便把家里的10畝責任田流轉給了武屆。
常年在新疆經商的村民劉國勝,說服了70多歲的父母,把家里的7畝果園流轉給武屆。
……
外出務工無法種地,年紀大了種不了地,果樹效益不好改種糧食……隨著手中流轉土地的增多,2019年,武屆成立了臨猗縣武屆家庭農場。
拖拉機、播種機、施肥機等現代化農機相繼到位。經過多年的摸索,武屆已攢足了種糧經驗。在他和愛人的精心管理下,1000多畝耕地給了他們豐厚的回報。
“曾經很發愁,我總在想,靠著種地啥時候能把欠的錢都還上。現在,我早還清了所有的賬,今年還給農場買了一臺植保無人機和一輛雙排工具車。”武屆激動地說,“感謝黨、感謝政府,讓我靠種地致了富。”
看著武屆靠種地賺了錢,一些有想法的村民也紛紛流轉土地成立了家庭農場、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
蔡高村村委會主任王小雷掰著手指算了算:“繼武屆家庭農場后,村里又先后成立了7個家庭農場和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武屆家庭農場的規模最大,武屆也是最年輕的農場主。”
糧食種植漸成規模,蔡高村的產業結構也在不經意間發生了變化。
“現在,糧食種植面積有4000余畝,果樹、甜柿種植面積縮減到2000多畝,跟以前打了個顛倒。”王小雷說。
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農民種糧有錢賺,才能激發種糧積極性,糧食安全才有更堅實的保障。
近年來,臨猗縣深入落實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鞏固拓展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
“我們印發了土地流轉宣傳手冊,里面有新修訂的《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等內容,多次進村入戶宣傳政策,讓農民深入了解土地流轉雙方的權利義務,土地流轉的意義方式等,并推廣農村土地流轉合同示范文本,規范合同條款,確保農民群眾合法權益。還在全縣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培訓會、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會上,對土地流轉政策進行詳細講解,確保基層干部懂政策、農民群眾敢流轉、市場主體能投資。”臨猗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荊曉麗介紹道。
截至目前,全縣家庭農場流轉土地9440.85畝,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7500.2畝。2020年至今,全縣糧食托管面積達到30萬畝,服務小農戶兩萬余戶,促進了糧食生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認真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農業政策的同時,臨猗縣委、縣政府緊盯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將糧食生產面積、產量任務分解到各鄉鎮,層層壓實糧食生產責任,并簽訂了糧食生產目標責任書。
“我們嚴格按照糧食生產目標部署,按季節、分種類細化全年糧食生產目標,抓好糧食生產,確保完成2023年糧食種植面積達45萬畝的目標任務。”荊曉麗說。
與此同時,臨猗縣全面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以及中央農業生產救災資金等惠農補貼,2022年共發放各類補貼10675.879萬元,緩解了小麥種植戶的經濟壓力,保障和調動了農戶的種糧積極性。
從種到管到收,全鏈條賦能——
提高單產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要提高糧食產量,首要任務便是科技賦能打好種業翻身仗。

姚海霞在試驗田里觀察新玉米品種的長勢。
在臨猗縣猗氏鎮小楊村的一塊試驗田里,新播的玉米新品種已有20多厘米高。
“這塊試驗田占地13畝,6月份剛剛結束了66個小麥品種的試種,現在又種了40多個玉米新品種。”山西愛科農家庭農場農場主姚海霞指著一行玉米介紹道,這是禾源919新品種,具有耐高溫、抗病蟲的優勢。
去年,玉米成長過程中,前期因高溫影響了授粉;后期雨水多,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穗腐病。今年在玉米新品種的選育上,農場主要針對耐高溫和抗病蟲兩個方面進行試種。
在“禾源919”旁邊,是山西農業大學的一些試種玉米品種。
近年來,臨猗縣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種植結構。
近幾年開展小麥、玉米新品種試驗示范,篩選出適宜臨猗縣大面積推廣的優質高產新品種,小麥新品種有煙農999、煙農1212、晉麥44等;玉米新品種有沃玉3號、大豐30、蠡玉16等。同時,臨猗縣繼續開展特色小麥新品種試驗示范,助力優糧優產。
“特色小麥新品種試驗包含黑小麥、紫小麥、糯小麥等8個品種。”荊曉麗進一步解釋道,制作方便面、面包需要低筋面粉,包餃子需要高筋面粉,蒸饅頭需要中筋面粉。進行種植細分后,不但對接市場更精準,而且提高了農民的種糧收益。
除了進行新品種試種選優,山西愛科農家庭農場對托管的400多戶、1048畝耕地提供了全鏈條服務。
“從種到收每個環節的管理,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系列標準化生產流程。因為管理科學,農場種出來的糧食,小麥單產基本都在1200斤,玉米單產在1300斤到1500斤。”姚海霞說,農場現有拖拉機6臺、配套農機具18臺(套)、收割機6臺、植保無人機10架、高效打藥設備32臺、自走式高地隙打藥設備兩臺,持續、大量現代農業設備的投入,為完成農業托管任務奠定了基礎。
糧食單產的不斷提高,還得益于耕地質量和耕作環境的改善。
——2019年到2021年,臨猗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5.32萬畝,投入資金3.65億元。田間道路由原來的土路變成硬化路,耕作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
——積極探索秸稈“高值化”綜合利用之路,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去年,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量增加為11.28萬噸。其中,秸稈還田28.2萬畝,肥料化利用9.23萬噸,飼料化利用1.81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
——依托化肥減量增效、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等項目,大力推廣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輪作休耕等耕地質量提升綜合配套技術,進一步培肥地力,逐步改善耕地質量。
……
同時,臨猗縣還積極爭取果園機械化、智慧農機項目落地落戶,并不斷增加農機具數量,提高單臺機具使用率,充分發揮了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力軍作用,提高了機械化率。
截至2022年年底,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發展到465072千瓦,其中柴油發動機動力發展到392101千瓦,汽油發動機動力發展到22307千瓦,電動機動力發展到50664千瓦,拖拉機保有量發展到18941臺,聯合收割機保有量達到724臺,玉米收獲機保有量達到168臺。
如今,全縣各項農機作業水平有了穩定發展,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79.38%。其中小麥綜合機械化率97.37%,玉米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7.7%。
大麥水稻輪作、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一田多收
小暑節氣,氣溫飆升。臨猗縣紅林種植家庭農場農場主孟紅林頂著烈日,在灘涂地給正處于分蘗期的水稻打除草劑。

紅林種植家庭農場千畝水稻地剛完成農藥噴灑。
7月12日中午,記者見到孟紅林時,他剛剛結束1000余畝水稻的打藥工作。坐在地頭樹蔭下,他指著田間路上停著的一輛工具車講道:“看見車上那個水桶了嗎,我一個人干,一天能噴兩桶藥,拽著100多米長的水管,拿著噴槍打藥。不敢用無人機,周圍還有蓮菜等其他農作物,用無人機的話會影響它們。現在打除草劑五六天了,打了十幾桶。雖然費勁,終于是打完了。”
孟紅林是江蘇連云港人,因老家地少,他常年在全國各地承包土地種水稻。2017年,他來到臨猗,在孫吉鎮屈村黃河灘涂承包了1000余畝地種水稻,2019年開始進行大麥水稻輪作。
“就跟小麥玉米輪作一樣,大麥收割后,我們緊跟著種水稻。水稻10月底成熟,平均畝產有1100多斤。”孟紅林說,大麥一般是每年12月中旬播種,第二年6月5日左右成熟。今年雨水多,大麥成熟晚,6月18日才收獲,產量比去年少了一半。前兩年,大麥平均畝產在八九百斤,最高時有1000余斤,畝產比小麥稍微低點,但大麥耐旱,好管理,種上后就不需要怎么操心了。
紅林種植家庭農場的這一輪作模式得到了臨猗縣農業農村局的關注與支持。
“我們在黃河灘涂地引進南稻北種的基礎上,成功探索出大麥水稻輪作種植模式。去年,我們又和山西農業大學臨汾小麥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積極推廣大麥水稻輪作技術,所生產的大麥全部銷往省內一家汾酒公司,在全縣糧食生產上率先實現了訂單農業。”臨猗縣農業農村局種植種業股股長王碧霞介紹道。
這一輪作模式如何增加農民收入,王碧霞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前茬大麥平均畝產489公斤,收購價按2.6元/公斤算,畝產值1271.4元,畝投入成本590元,畝純收益681.4元;復播水稻平均畝產551.1公斤,收購價按2.8元/公斤算,畝產值1543.1元,畝投入成本591.7元,畝純收益951.4元。大麥水稻輪作畝純收益在1632.8元。
如此可觀的經濟效益,吸引了東張鎮夾馬口村、孫吉鎮薛公村等村的很多農戶,他們紛紛跟著種起了水稻。如今,臨猗縣6.1萬畝灘涂地正成為農民增糧增收的新亮點。
大麥水稻輪作是臨猗縣在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同時,兼顧農民增收的又一有益探索。
去年,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工作中,臨猗在全縣確定了10個鄉鎮、16個新型經營主體為實施單位,積極落實地塊、農機具、種子等工作,項目區實施總面積達1.5021萬畝,玉米平均畝產461.0公斤,大豆平均畝產63公斤,實現了“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的目標任務。
“今年,我們將繼續推進1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此外,我們還和縣果業發展中心合作,在部分‘三新’果園進行蘋果、油料作物套種模式探索。”荊曉麗堅定地說,相信在各級各部門的支持下,臨猗的耕地面積會持續增加,農民的種糧收益也將不斷提高。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臨猗縣因地制宜多舉措支持糧食生產,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和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古郇大地,“糧安”之花正燦!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