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6-08
本報記者 韓維元 李 斌
雨后的平陸縣張店鎮橫澗村氤氳旖旎,萬物蔥蘢。
“小明、小明,請到布魯克斯采摘區,有客人需要采摘。”“小明收到。”在橫澗村一片櫻桃園里,張保強、王小明、王廣賢3名大學生分布在不同區域,前來采摘的游客通過無人機的引導,精準到達采摘區域。
“這片櫻桃園有350多畝,今年是栽種后的第五年,也是第一年迎來豐產,我們正在抓緊雨后采收,爭取把損失降到最低。”雖然由于連日來的陰雨,剛剛進入采摘期的大櫻桃出現了大面積裂果,但3個人的臉上卻看不出氣餒和消沉,因為在他們心里,住著一個更大的“田園夢”。
一個夢想牽起三個大學生
1987年出生的張保強是三人中歲數最大的,畢業于中原工學院紡織工程專業的他,自大學畢業就沒跟紡織打過交道。打過工、做過小生意、干過電商的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有一個自己的大果園。“大概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田園夢,我的夢想就是親手打造一個現代化的農業產業園。”張保強說。
對于張保強而言,夢想絕不僅僅是想想,更多的是腳踏實地地實干。2019年,在大量考察的基礎上,張保強把夢想的種子種在了平陸縣張店鎮橫澗村。“這里晝夜溫差大,對于果品的著色、口感都非常有利,再就是距離運城市區、平陸縣城及河南三門峽市區都比較近,發展采摘區位優勢明顯。”
在考察期間,張保強結識了同樣想投資農業的“90后”王小明。畢業于山西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的王小明是個“農二代”,父母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他能在城里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畢業后,我一直從事保險行業,工作穩定,收入也還行,但就是覺得‘不得勁’。”當王小明第一次把干農業的想法告訴父母后,不出意料地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對。“說了幾次,家里人都不同意,我就瞞著父母偷偷干起了農業。”為了不讓父母操心,王小明這一瞞就是五年多,直到現在父母依然認為他在跑保險。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帶來的項目是‘櫻桃現代矮砧密植栽培’……”5月16日,在山西省第十屆星火項目創業大賽平陸縣選拔賽上,由王廣賢帶來的“櫻桃現代矮砧密植栽培”項目通過層層篩選,成功進入初賽,并于6月5日參加全市復賽。
與張保強、王小明不同,來自臨汾的王廣賢畢業于青島理工大學,1998年出生的他從小受家人的熏陶,一畢業就投身到農業中。“哥哥跟父母在臨汾經營著一家農場,我就想著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農業上有一番作為。”2022年,經過哥哥介紹,王廣賢認識了張保強、王小明。自此,三人開啟了追逐田園夢的“狂飆”模式。
農業還得是年輕人來干
“別看園區有300多畝,我們通過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兩天即可完成一輪水肥精準澆施。”說話間,王小明打開手機里的App,設置好流量、時間、面積,輕輕一點,田里的滴灌設備便開始了精準作業。
在張保強他們的櫻桃園里,高科技還絕不僅僅如此。王小明指著矗立在田間的一臺設備說:“它叫電子驅鳥器,別看它不起眼,通過它的電磁干擾,周邊的鳥都不敢靠近,有效降低了櫻桃損耗。”
王廣賢雖是團隊里年紀最小的,卻是個農業方面的行家里手。“別看他年紀小,干農業可是個行家,果園里的這些噴霧機、割草機、耕地機、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他樣樣精通。”王小明說,王廣賢雖然年紀不大,但在農業方面的知識和理念特別豐富,他的加入為團隊帶來了新的活力。
“我們目前的櫻桃樹全部采用紡錘形栽培技術,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增加枝條,提高櫻桃產量,另一方面可以實現機械化,最大化降低人工修剪和采摘的成本,相對傳統的矮化密植樹形,可以降低三分之一的人工成本。”說話間,張保強啟動了履帶機,隨著機器的緩緩推進,工人站在履帶機上即可完成一棵櫻桃樹的采摘,替代了搬梯子來回挪動的傳統采摘模式。
別看如今的櫻桃園科技感滿滿,其實,張保強三個人的創業之路一開始并不順利。“第一年沒有什么經驗,我們把流轉的60畝地全部按照傳統的矮化密植模式栽種了櫻桃,結果一年后發現,由于傳統樹形的局限性,我們規模一旦擴大,就會導致人工成本特別高。”為了達到集約化管理的目的,把果園的管理成本降到最低,張保強四處取經,忍痛把長了一年多的櫻桃樹從根部剪掉,讓櫻桃樹重新發芽生長,按照紡錘樹形重新培育。
“現代農業不是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而是機械化、電氣化、智能化、集約化、品牌化、系統化不斷融合的科技型農業,農業還得交給年輕人來干!”在王廣賢看來,年輕人不僅有新理念、新思路,更重要的是年輕人敢想敢干,敢于去嘗試,只有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農人”才是現代農業真正的繼承人和開拓者。
打造青年創業的農業樣板
“在很多人眼中,農業既沒前途又沒‘錢途’,沒技術含量,主要靠體力,累還不掙錢,我就是想打破這一傳統的認知,打造一個青年創業的農業樣板,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到現代農業中來。”5年多的農業生涯,不僅讓張保強學會了很多理念,也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農業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當下,農業產業的融合發展已成潮流,依托“農業+”推出的農文融合、農旅融合、農電融合等新模式層出不窮。而在張保強看來,要做好農業的產業融合,首先必須要做好農業本身。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但要實現融合的前提是做好農業本身。”張保強認為,農業不僅需要理念和夢想,更需要親力親為去實踐,既要做好“老板”,又要當好“工人”,既要愛農業,又要懂技術管理,既要用心用情,又要專心專注,雖然融合是農業的必由之路,但他依然會把農業本身做好,把櫻桃產業作為其核心產業做精做強。
“由于農業的影響因素非常多,導致農業是個試錯成本很高的行業,很多年輕人雖然愿意從事農業,但因為沒有經驗、資金,導致他們望而卻步。”在張保強的愿景中,他們的農業產業園不僅僅是一塊農業示范園,更是年輕人從事農業創業的樣板和搖籃。“我就是想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農業的希望和未來,通過我們的成功經驗,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我們園區學習取經,把這里作為他們從事農業的第一站,通過我們的技術、理念和資金輸出,讓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農人從事農業,為未來農業的發展注入更多年輕人的活力和創造力。”
巡園有無人機,溝通有對講機,殺蟲有生物誘蟲燈,行間綠草還田,施肥澆水用水肥一體化滴灌,采摘修剪實現半機械化,銷售實現“線上+線下”……透過張保強他們的櫻桃園,我們依稀看到了現代農業的樣子和現代農業的未來,也看到了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