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社會>

“五好家庭”胡春良:一個平凡家庭的善良點滴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5-17

記者 薛麗娟 見習記者 楊穎琦

胡春良家庭,是夏縣城西社區一個愛黨愛國、家風優良、積極向上的家庭。父親胡隨有是位樸實的農民,已于2006年去世,母親謝蘭英是位有著50多年黨齡的共產黨員;愛人王換軍、女兒胡心怡也跟隨著胡春良的腳步,一起進步,一家人溫馨和睦。

胡春良家庭被評為2022年度山西省“五好家庭”,2021年度運城市紅色文化“最美家庭”,他們用自己平凡但不普通的善與愛成為當代家風的典范之一。

家庭照

家風致遠

家風傳承,家風致遠,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提起自己的家風,胡春良很謙虛,在他看來,他的家風只是平凡人家淳樸風氣的習慣流露。胡春良很小的時候,他的爺爺奶奶、父親經常念叨的就是“長大后做個好人”,用母親謝蘭英的話說就是:行得正,走得端。這句話在他的成長中彌足珍貴,如果這也算作家風家訓的話,其核心就是一個“正”字!

胡春良的老家下秦澗村有一條河叫太寬河,河里魚蟹眾多,村里的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在淺河邊玩耍,捕魚捉蟹,樂趣無窮。但大人們從不讓他們五六月下河捕捉,因為彼時的魚肚里都是魚卵;抓螃蟹時也不許捉小蟹,否則便會挨大人們的一頓教訓。這樣的生命觀在懵懂的胡春良心里種下了敬畏生命的種子,在成長的每一刻,他都恪守這樣的觀念,關愛生命、敬畏生命。到今天,胡春良的文字里處處可見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他寫紅色人物事跡,寫古建文物,寫家鄉山水,把它們當作有靈的生命,筆下處處是生機。

▲榮譽證書

記得小時候,有幾個四川人在他家附近的山溝里割生漆。那漆毒性很大,多數人一碰上,皮膚就過敏生出紅疙瘩或紅斑,造成瘙癢甚至潰爛。有一天,師傅帶著三個徒弟到胡春良家里買雞蛋,那三個徒弟的衣服破爛,上面還沾滿了已經硬化的生漆,他們的臉上、手上也已潰爛多處。當時一塊錢在村里能買8個雞蛋,胡春良的父母卻按10個賣給他們。師徒四人走后,奶奶發現人家少拿了一個,就讓爸爸追了好幾里路給他們送去。要知道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雞蛋可金貴著呢,很多人都舍不得吃,攢下來到供銷社換煤油、鹽、肥皂等生活必需品。那時,雞可是被稱為“雞屁股銀行”的,小孩也只有在生日、生病時才能吃上雞蛋。

這件事讓幼小的胡春良不理解甚至“不開心”,但那融入骨子里的善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鑄造了現在的他。

▲手不釋卷

鐘愛文學

爺爺對文字的喜愛和尊重更直接啟蒙了胡春良的文學夢,影響了他的一生。在胡春良看來,做人之“正”,家風之“正”,尚需正能量的東西充實心靈。這就離不開文化的力量,特別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對文化有一種敬畏,要讓文化助推成長,武裝自己,使自己強大、富足。

爺爺胡文明只上過幾天私塾,卻是村里有名的“故事王”。那時沒有現在這么多樣的娛樂方式,晚上村里的大人孩子們就會到爺爺家里,圍坐在炕頭聽他講故事。從神話人物講到歷史英雄,大家每次都聽得意猶未盡,舍不得回家。胡春良在爺爺的故事中浸潤著長大,也對文學情有獨鐘,現在沒事就喜歡寫點什么,是夏縣小有名氣的作家。

爺爺愛看書,家里藏書也很多,對文字和書有著樸素的敬畏觀。胡春良在很小的時候,對爺爺的一個奇怪行為特別不理解。那就是每每看到地上有字的紙片,爺爺總會小心地撿起來,燒成灰放到盤子里,然后倒進河里。爺爺告訴他,倉頡造字,是用倉頡的生命和鮮血造成的,所以我們必須尊重漢字。雖然不理解爺爺的行為,但爺爺對文字的敬畏卻深深地影響了胡春良,使他對書籍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管什么時候,哪怕是最困苦的時候,胡春良寧可少吃幾頓飯也要省下錢去買心愛的書,比如《讀者》雜志,從1988年買到現在,一期都沒有中斷過。

書籍和文化重塑了胡春良,也豐富了他的生活。盡管因家庭貧困讀完高中便不能繼續念書,但他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學習從沒有懈怠過。從一個只有高中文化的“放牛娃”,到現在成為中國鑄造協會的專家,成為山西省鑄造行業協會卓越工程師,成為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了上百萬字的文章和論文,參與了《中國工藝美術全集·山西卷》《藝術鑄品鑒賞與制造技術》《山西鑄造史》等專著的編寫,近日更是獲評“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鑄造發展史(第三卷)》編寫“優秀作者”。

工作之余,胡春良還收集整理了夏縣眾多紅色文化資料,撰寫了許多文章在各級媒體上發表。胡春良是聽著二爺爺胡狗煥智斗日軍的故事長大的,加之母親是一名黨員,喜歡給他講一些英雄事跡,在家庭的熏陶下,他的心中多了一份紅色情懷。胡春良說:“很多老一輩的故事不為大眾所知,就像在獄中保守黨的秘密,堅持斗爭的喬明甫故事等,這些值得我們挖掘、書寫、傳承下去。”

胡春良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是家風使他不忘尊重文字和文學的初心,是家人支持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責任在肩

1970年出生的胡春良和愛人王換軍于2000年相識、相戀并結婚,到如今已經相伴20余年。就像每個普通家庭一樣,他們在生活中相知相守,偶爾小吵小鬧也算給家里增添一些生機。采訪當天,王換軍看著自己的丈夫對我們說道:“他就是我們家庭的核心。他是什么樣,我們的家庭就是什么樣。”

胡春良的愛人因身體原因行動不便,胡春良每天早上6點起來做飯,7點多趕公司的班車上班;下午下班后,又趕回家忙著做飯、收拾家務。這些尋常事,說起來容易,年年如此,天天如此,鐵人也會生出累意。但是一個人最不能丟掉的就是責任,對家的責任和愛,對家人的責任和愛。愛人雖然身體不適,但她的心里還是很要強的,不愿成為家人的累贅,而胡春良能做的就是不拋棄、不放棄,盡量讓她感受到生活的陽光和溫暖。

胡春良是典型的中國男人,不會表達,愛意都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流淌。王換軍平時手腳常冰涼,胡春良經常把愛人的腳捂到懷里,后來偶然間看到一個暖腳寶的廣告,便為愛人買了一個,這樣即使他出差不在家也能保證愛人的溫暖。

而在女兒的教育中,胡春良認為孩子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人格是最重要的。2002年出生的胡心怡也是一個熱愛讀書的孩子,胡春良買回來的新書,還沒等他收拾好就已經被女兒拿到自己房間一睹為快了。暑假時,胡春良經常帶著女兒回老家,回爺爺奶奶所在大山里的老家,帶著孩子親身接觸和感受大自然;或者帶著女兒去博物館、文化館等場地,認識和感知文化的力量。

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和瑣碎的事,也正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家庭,家人間互敬互愛、互幫互助,在生活中播撒愛與希望,在普通的生活中做好自己的事,在平凡的崗位上做更好的自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