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5-17
本報記者 楊紅義 楊 琳
總人口19.7萬人,僅縣城常住居民就有11萬人——垣曲,是典型的“小縣大縣城”。管理范圍過大,管理人口過多,以致社區服務管理“有心無力”、捉襟見肘。破題“小馬拉大車”,是深化縣域基層治理的普遍性命題。
去年以來,垣曲縣緊緊抓住被確定為“運城市社區服務中心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縣”的機遇,積極探索、大膽試水社區重塑,將縣社區服務中心委托縣政府駐地新城鎮管理,由鎮黨委統一領導社區黨建、綜治等工作,建立“五辦一站兩中心”協助配合社區開展服務工作機制,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特色鮮明、可學可鑒的改革新路。
體制重塑,打通“任督脈”
對現場情況進行勘驗;走訪退休干部、鄰房住戶等人員,理清案件原委;邀請土地執法部門專業人員進行業務工作指導……
最近,一起涉及10戶居民、28年久拖不決的“積案”有望得到解決,成為當地群眾熱議的話題。
事情是這樣的:1995年,有群眾利用政策漏洞,以機關單位名義在占用土地上修建排水渠,而后又加蓋儲藏室。隨著時間推移,其周邊變成了居民區,年久失修、影響排水和人行通道安全的儲藏室就成了住戶的一塊“心病”。他們多次聯名上書,強烈要求立即予以拆除,卻遲遲未能見效。
“改革前,這個事情發生地在社區,但社區沒有執法職能;因不屬我們鎮政府管轄,我們的綜合執法隊鞭長莫及。”新城鎮鎮長、綜合行政執法隊隊長王雪亭介紹說,“去年5月,小區住戶就向社區服務人員反映過違規搭建問題,但當時的社區并無管理權限,就建議居民走司法程序。法院開庭審理后,僅對土地所有權進行了認定,影響居民正常生活的‘腸梗阻’并未解決。”
體制重塑,打通“任督二脈”。改革中,垣曲縣立足于確立新城鎮黨委領導地位、強化黨委(黨組)統一領導,將縣社區服務中心委托縣政府駐地鎮進行管理,由新城鎮黨委統一領導社區黨務、行政等工作。 依托新城鎮“五辦一站兩中心”,協助社區服務中心開展黨群服務、便民服務、退役軍人服務。同時,明確社區范圍內的行政執法事項由新城鎮統籌執法。這樣,彌補了縣社區服務中心作為事業單位所缺乏的鄉鎮(街道)一級政府的統籌和管理能力,有效破解社區行政執法難題。
今年,全縣社區改革聚焦破解基層執法力量不足、權限不夠、銜接不緊,特別是“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難題,建立社區范圍內的執法事項納入全縣綜合行政執法協調聯動工作機制,推進新城鎮和社區服務中心人員共享、信息共享、執法共享、場所設施共享,徹底解決社區只能“吹哨”和“吹哨不響”等問題。
改革后,新城鎮綜合行政執法隊對15個所轄社區全面接管,每月查處違規占用消防通道、小區亂貼亂畫案件20多起,并運用行政監督手段加強規范指導,社區長期沒人管的“鬧心事”終于有人管了,居民滿意度明顯提升。
體制重塑帶來資源共享,物力人力得以充分統籌。新城鎮為金華社區配備13名網格員,每位網格員下設1名網格輔助員,再從每名網格輔助員所在小區擇優選拔1名具有黨員身份的公職人員擔任黨建指導員,督促指導網格輔助員做好日常工作,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空間重塑,“持證”變“刷臉”
“我們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老母親可是把你們麻煩了。中午別走啦,就在我家吃飯!”
“又來檢查消防設施啦,這是剛買的水果,新鮮著哩,嘗嘗唄!”
“除了樓道衛生檢查,還有啥工作需要我們配合的,您盡管開口!”
……
“叫得上名、對得上號、‘混’個臉熟,這在改革之前想都不敢想!”金華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李海云激動地說。
改革前,李海云所在的西城社區,9名網格員要負責47個小區、7124戶居民。社區太大,地廣人眾,難以高效管理和服務。居民到社區辦事,走路就要半個多小時,其反映的問題更是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路遠了,感情自然疏離,社區人員佩戴工作證,才能入戶走訪。
“去年12月,原西城社區被一分為二,新建金華社區,體量小了不少。”李海云介紹說,“改革后,金華社區服務中心就設在所轄小區中心區域,居民辦事僅用5分鐘的路程。社區11名網格員管理服務15個小區、4231戶居民,每名網格員每周可輕松走訪摸排20戶居民并記錄在冊。一來二去的,大家就都對上了眉眼,平日打打招呼、拉拉家常,進門入戶再也不用‘持證’上崗,直接‘刷臉’就行!”
從“敬而遠之”的防備心到“前呼后擁”的親切感,金華社區綜合治理開啟“看臉”時代,全縣社區空間重塑可圈可點。
去年10月,垣曲縣委、縣政府針對全縣社區布局不合理等問題,結合縣城街路和居民分布情況,按照3000戶左右的規模,對社區進行重新劃分。將原來的9個城市社區調整增加至15個,推動社區空間布局由冗變精。改革前,每個社區平均管理5799戶,原東峰山社區管理戶數多達1.2萬戶。改革后,每個社區平均管理3479戶,管理戶數最多的社區也僅為4864戶,社區布局更加科學、合理、優化。同時,千方百計壯大社區隊伍,達到“每萬人城鎮常住人口不少18人”的配置標準,并努力增加干部職數、提高人員素質,服務效能隨之大大提高。
功能重塑:服務再升級
“一張身份證,一個低保卡,一份殘疾證復印件,交給社區網格員即可申報困難群眾生活救助資金,再也不用本人去山溝溝里開證明材料!”近日,杏林社區居民王延忠感觸頗深。
構建協同高效的社區服務中心便民服務體系,打破戶籍限制,實施縣城內城鄉居民辦理政務服務事項“同城通辦”。今年2月以來的這一重大變革,讓社區群眾連連點贊。
“之前,申請人要‘跋山涉水’回到戶籍所在地開具相關材料。王延忠戶籍所在地更是遠在距離縣城40多公里的歷山鎮諸馮村,公交車只通到鎮上,去村里肯定還要走山路。他是雙腿一級殘疾,無法行走,這簡直比登天還難。”杏林社區居委會委員田佳說,“現在,有了‘同城通辦’,我們提供上門服務。他只需要把申報材料準備齊全交給網格員,然后就是坐等送證了!”
實行“全縣通辦”,優化政務服務。垣曲縣堅持“居住地受理、戶籍地辦理、受理地辦結”的原則,以“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為驅動,推行縣域內部分政務服務事項實現鎮、社區、村之間的互通互辦,將群眾辦事頻率較高的社會救助、臨時救助、殘疾人補貼等14項政務服務事項推行居住地屬地辦理,主管部門分別出臺配套實施方案,明確辦事流程,制定辦事指南,提升辦事效能,真正讓群眾“在家門口辦事”成為常態化。
服務,還是服務。除了“同城通辦”,社區內還設有方便群眾生活的愛心餐廳、方便群眾就業的愛心車間。
杏林社區的愛心餐廳,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用餐打9折,80歲以上的打8折,階梯式提供一日三餐。其中,對于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社區還提供送餐服務。
杏林社區的愛心車間,與當地電商合作,長年開展手工飾品加工,為居民增加零工收入。在“嗒嗒”作響的縫紉機旁,社區居民張青蘭起布一只手拉、一只手推,熟練地“游走”在手指與針線之間,很快鎖好了邊。
“臨近端午節,我們正在趕制香包。1天能做1000多件,每件賺6分錢,可以補貼家用。”張青蘭說,“我就住在附近的逸景花城,每天步行10分鐘左右就能到,既能照顧家里,又能掙點余錢,還是挺劃算的!”
“改革永遠在路上。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垣曲縣將進一步提升效能、壯大力量、優化服務、拓展成果,扎實做好社區改革‘后半篇文章’,讓社區治理更走心,為全市乃至全省探索基層治理提供‘垣曲樣本’。”垣曲縣委書記史玉江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