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5-09
□楊建義 衛世新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立夏時節,新絳縣龍興鎮婁莊村水稻種植戶搶抓農時,為千畝水稻種植基地做好育苗備秧工作,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走進水稻育苗大棚,一排排秧苗長勢喜人,綠意盈盈。穿梭棚中,工人們在給秧苗通風煉苗、促根防病,技術人員正查看秧苗長勢,根據苗情、根情及時開展田間管理,為即將開始的插秧移栽打好基礎。
◆變思路種出“黃金稻”
婁莊村緊靠新絳縣城,東依汾河,耕地7986畝,其中灘地面積2320畝,幾乎占到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該村是縣級貧困村,有人曾用“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聽青蛙叫,長草不長糧”來形容村莊的窘迫。
窮則思變。2018年,該村“兩委”決定實施鹽堿地改造工程,通過試種水稻,以蹈治堿,改良土壤,開啟了變廢為寶的第一步。他們從河南焦作引進優良的水稻種子,劃出20畝寸草不長的鹽堿灘地作為實驗田。同時,聘請專業技術員跟進指導,村干部跟班學習,在一次次失敗探索中積累經驗,終于獲得成功,當年畝產水稻達到500公斤。
初戰告捷極大地提振了該村“兩委”一班人的信心。2019年,村“兩委”改造了水利設施,安裝了排水系統,并對地塊進行了平整。緊接著,他們劃出3類不同地塊,分別試種從河南新鄉水稻研究所引進的新品種,在對比中找出性價比最高的水稻類型。皇天不負有心人。當年連片種植的260畝水稻再傳捷報,最高畝產量達到800公斤左右,平均畝產600公斤,特別是香米試種成功,為該村調整水稻產業結構找到新的突破口。
2020年,新絳縣鄉村振興中心先后撥付資金40萬元,支持該村引進最先進的育秧技術和相關機械設備,并購置了插秧機和水稻收割機,實現了農業設施裝備技術的升級改造。該村農業操作手張瑞民感慨地說:“人快沒有機械快。以前人工插秧耗時費力,一天一人只能插半畝左右,現在實行機插,一天就能插80畝左右,機插的又快又好,可省了不少心。”
從令人傷心的鹽堿地變成了令人向往的“黃金地”,婁莊村僅用了幾年就實現了巨變,在豐富“米袋子”的同時,也鼓圓了村民的“錢袋子”。該村水稻種植面積發展到1000畝,產量在65萬公斤左右,實現價值500萬元。
◆延鏈條搞活“農旅戲”
走進婁莊村,仿佛置身于“稻草人工藝品”的宮殿:兩個稻草人跨坐在稻草龍上搖頭擺尾;小豬佩奇一家憨態十足;馬背上的“迎親隊伍”栩栩如生……一個個形象逼真的卡通形象,仿佛組成了一個新的“稻夢空間”,釋放出一份濃濃鄉愁。
水稻穩產的喜悅并沒有讓婁莊村“兩委”一班人過分陶醉,他們的思路走得更遠,計劃把水稻秸稈編織成工藝品,讓其變廢為寶再次增值。他們與江蘇宿遷草編工藝品部門取得聯系,實地考察當地的制作工藝后,決定引進該工藝技術,將水稻產業的鏈條延長。該村專門組織了為期半個多月的培訓學習,村民們很快掌握了稻稈藝術品制作流程,主要就是把稻稈加工成草簾、草繩,經過設計師設計、鋼筋焊接成型,通過手工編織與綠雕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制成精美的工藝品,推向市場銷售。村民郭亞亞說:“以前出門打工,總是牽掛孩子和老人,很難安下心來。現在學會秸稈草編技術,就能在家門口打工,既掙了錢,還顧了家。提起這事,咱打心里高興。”
“稻草雕塑”經濟成本低,環保效益好,用它裝飾村莊更是別有一番風味,不僅美化了村莊環境,同時也為大家放松游玩增添了新的場所。受此啟發,村干部又動起“稻魚共養”的念頭。2021年,村里開始試養鯉魚、鯽魚、小龍蝦、泥鰍等水產品,借助水里動物的游動,為水稻生長疏松土壤、提供新鮮空氣,同時,水稻滋生的病蟲又是魚類可口的美餐,達到同生共養、彼此受益的效果。經過試養,“稻魚共養”模式再次成功。
今年,婁莊村還舉辦了首屆“稻花香”萬人風箏文化節,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數萬名群眾爭睹文化節盛況,使位于汾河岸畔的婁莊村水稻園成為該縣的又一休閑旅游地標。漫步于此,人們沉浸在和煦暖陽中賞春觀景、圍爐煮茶、拍照打卡,在暢享美好生活的同時,也助力了周邊村莊因地制宜探索文旅資源融合和鄉村振興。
在該村村委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龍興鎮水稻園規劃圖,休閑垂釣區、自主采蓮區、生態散養區、兒童娛樂區等錯落有致、分布合理,與水稻種植區連成一片、相得益彰,宛如江南的“魚米之鄉”。
“我們將通過媒體網絡大力宣傳,傾力打造無公害水稻種養基地、農旅產業基地、教科研基地,以品牌影響力助推各鏈條協調發展,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帶領全村人致富。”婁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趙建民自信滿滿地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