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5-08
□記者 薛麗娟 見習記者 楊穎琦
臺上演員一個精彩亮相,就引得臺下一陣掌聲。盡管沒有華麗的舞臺,仍抵擋不了大家對戲曲的喜愛,現場人山人海,多的是站著觀看演出的觀眾。

人山人海
5月5日,連綿而下的細雨絲毫沒有影響稷山縣東街村村民的好心情,期待許久的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一團終于走進村中,要在臺上大唱三天。
一開場,膾炙人口的唱段、流暢明快的曲調、惟妙惟肖的角色,便牢牢吸引了人們眼球,讓觀眾過足了戲癮,現場掌聲陣陣。
送戲下鄉,文化惠民
2023年運城市“戲曲惠民·歡樂百姓”免費送戲下鄉活動啟動,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一團從大年初二開始到當天,已經下鄉演出了100余場,其中惠民演出64場,為愛戲的群眾上演了《白溝河》《中條山上黨旗紅》《棗兒謠》《打金枝》《九江口》《三滴血》《周仁獻嫂》等劇目,從冬日嚴寒唱到了春暖花開。

精彩演出
臺上的這些劇目,都是團里的經典劇目,也是團里精心挑選和編排的。每到一個村,安排場次、調整劇目、配備演員,以老帶少、以戲帶功,都盡量安排得讓當地百姓滿意。
時隔三年,下鄉表演的劇團受到當地村委會和村民的熱烈歡迎,群眾成群結隊,騎著自己的三輪車、自行車等,早早來到戲臺下,等待劇目開演。
不管陽光明媚還是寒風凜凜,演員堅持為百姓演出,也不管狂風暴雨還是烈日當頭,都無法阻擋人們看戲的熱情和腳步。
“為了讓三年缺戲的老百姓能看上戲,演職人員剛吃完團圓飯,便急忙趕往下鄉路上。而且這一開始,就沒停,沒有一個人有怨言。”該團業務團長李小芳說。尤其最初的幾站,天氣寒冷,為了演出效果,演員們穿著單薄的戲服,天天在露天舞臺上表演。
1月28日到30日,一團前往稷山縣劉家莊村表演。當時氣溫零下幾度,臺上演員們穿著單薄的戲服表演,樂隊師傅的笛子吹著吹著,笛子孔下便結了十幾厘米的冰溜子。演出不能中斷,樂器師傅只能在演奏間隙趕忙把凍住的笛子捂在棉衣里。
“天冷是冷,但心是熱的。”該團副團長、樂隊負責人程小亭說,臺下的老老少少喝彩聲不斷,他們裹著家里最厚的衣服來到露天劇場,熱情地鼓掌叫好,臺上演員怎么能不動容不賣力。
讓廣大群眾看到高質量的戲曲,享受到豐富的文化大餐,是劇團下鄉的初衷。
傾力演出,傳承經典
臺上每位演員的光鮮亮麗是觀眾眼中的風景,而后臺的各種辛苦不易,卻是每一個戲曲人真實的生活寫照。
出門在外,困難是難免的。在村里演出,住毛坯房、打地鋪是常事。今年還有個例外,在甲流病毒肆虐的那段時間,團里90%的演職人員都中招了,鼻塞嗓子啞,身體各種不適。適逢接到山西省優秀舞臺劇目展播的任務,全員奔赴太原,連演兩場,回來當天就又投入了下鄉演出中。
“包里隨時備著藥,各種感冒、咳嗽藥,演出不斷,路上的奔波讓大家的身體更是乏累。”李小芳說。在萬榮縣光華鄉馮張村和永濟市虞鄉鎮風伯峪村演出時,該團負責人劉志紅聯系好村里的衛生所為全員打針、輸液。
“演員這邊輸完液,那邊就要上臺,沒有一個人耽誤工作。演員的調配也很關鍵。”劇團分行當,幾乎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每個演員都必須堅守在崗位,才能確保演出正常進行。
“自家有紅白喜事,都是戲唱完,趕回去參加一下儀式,回來還得平靜情緒,晚上繼續上臺。為此,不知欠了親朋好友多少人情。”該團副團長郝俊義說,全員從正月初二收拾好行頭,到現在連著快四個月奔波,大家身心疲憊不說,關鍵是嗓子有點受不了,但這也絲毫不能影響演出。
“人常說,戲比天大,不管臺下如何,臺上戲不能演砸。”李小芳說,下了臺全員隨手拿著水杯,帶著藥,自己調整。
“這邊唱完,那邊就要開演,轉場道具組最是辛苦,尤其舞臺條件不一樣,搭建難度更大,常常是連夜加班。”程小亭說。
這些付出,團領導都看在眼里,在開戲前他都會把演員們叫到一起,為大家加油鼓勁:“因為你們這些兵,我感到驕傲。”
“自己的兵怎么可能不心疼,明白大家不適的狀態,但表演絲毫不容放松。”劉志紅說。
為達到最好的演出效果,負責人會根據演員們的身體狀況調整劇目的演出順序和節奏,對付嗓子不適、遇到天氣變化等問題,演員們也會在技巧上積極調整表演狀態。
對青年演員段叢珊來說,這段時間的演出,增加了舞臺經驗,自己也得到了成長。“在臺上演出跟臺下排練完全不一樣。除了不能出錯,熟記唱詞,跟對手的配合,各種突發狀況應對,舞臺感覺有了質的提升。”比如,水袖雨天會發潮,表演時怎么甩上去;嗓子不舒服,怎么巧用聲,保證演出效果。她說,演得多了,就越來越游刃有余。
不管到哪里演出,演出一團都會把“堅守藝術初心,弘揚藝德藝風”的標語帶在身邊,貼在演員的化妝臺前,演員們邊化妝邊看,把標語牢記心中。
真情回饋,溫暖人心
臺上演員精心準備,克服困難,臺下觀眾也為呈現最好的舞臺效果共同努力,這樣的付出是有回報的。
團員們每到一處都能感受到老百姓對戲的熱情和渴望。雖然村里條件艱苦,但每到一個村子,當地村委會和村民都會拿出最好的條件熱情招待他們。
下鄉演出經常遇到突發狀況,面對惡劣天氣帶來的挑戰,劇團和村委會一起想辦法解決。在臨猗縣北辛鄉東卓村演出時,村民就把自己最好的房子收拾出來給劇團的演職人員住。時逢雨天,村民提前搭建雨棚,保證演出的順利進行。
到稷山蔡村演出時,又遇上雨天。知道舞臺上的燈具、道具不能濕水,村民從自己家里拿來了塑料布和紅地毯,齊心協力給道具裹上,還在演員上臺的路上鋪了地毯,防止把演員的演出服和鞋子弄濕,影響演出。
“老百姓的熱情讓人感動。我們演好戲,就是對大家最好的報答。”李小芳說。
每次演出結束,村民們叫好聲、掌聲連連,這是在劇場演出較難收獲的演出回饋。這些掌聲,讓大家覺得一路的辛苦和勞累沒有白費,感動之余更加賣力地排練、演出,為群眾呈現精彩的視覺盛宴。
攝影 姚小勇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