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發布者:時間:2023-05-05
記者 張建群
位于209國道旁、臨猗縣城附近的牛杜鎮景滑村是個人口比較多、有一定歷史的村莊。村南有一座八卦亭,據說是村民百余年前建的一座風水亭,為村莊增添了幾分古意。
最近,記者去景滑村探訪,發現除了八卦亭,村里還有個臨猗縣民俗博物館,藏品很是豐富,主要以古代傳統木制家具為主,家具通過造型、雕刻、弧度與各種精巧的工藝,讓人發現了隱藏于生活中的大美。
臨猗縣民俗博物館由景滑村姓荊的弟兄兩人維護,哥哥名叫荊忙忙,弟弟名叫荊韓韓,“五一”期間,恰好荊韓韓在館中,記者采訪了他。

荊韓韓1977年生于景滑村。自2001年起,他跟著鄰村一位姓趙的師傅走村串巷收舊家具,一轉眼就是20多年。其間,他又去往北京等地觀摩學習,開闊眼界,多年下來,在舊家具收藏方面有了豐富的積累。他閑時去各地回收各種舊家具,平時帶領一班工匠制作新家具出售。就這樣售新收舊,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天長日久,這里積累了數萬件藏品,成為臨猗縣首屈一指的民俗博物館。
木雕床具 傳承靜謐之美
進得博物館大門,迎面便是一個帶著木床帷的大床。木制床幃上雕刻著滿滿當當的花卉。仔細看去,最上層是荷花,第二層是喇叭花,第三層則是向日葵。荷象征和與合,傳遞了和諧和美之意。喇叭花則象征號角,休息好以后要按時起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第三層的向日葵寓意要像向日葵一樣迎著太陽綻放、生長,這才是生活的真諦。三層木雕下是一個石榴造型的雕刻,石榴嘴下是菱形鏤空的弧門,巧妙地遮擋了床體,弧格宛如一顆顆石榴籽,寓意多子多福。床板下邊雕刻有簡潔流暢的云紋,寓意如在云端、如仙如夢的境界。整張床望去,就像一座房舍一樣規整、莊嚴,可以想象,主人躺上去后,就像住進了家里的另一個家,安全、寧靜、祥和。

據荊韓韓介紹,館中的鎮館之寶就是一張這樣的床,不過是漆成朱紅色的。據他考證,這張朱紅木床是明代皇家子弟所用。明代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只有皇族成員才能享用朱紅色的床,而其他任何人用紅色的床均屬僭越。因是皇族所用,其木質、工藝便有一種皇家氣派。
記者看到那張大紅色床,造型與博物館門口放置的那張基本相同。床作為睡眠之器具,被古人花費了如此巨大的心血來雕造,足見其對生活的尊重。
高大食摞 承載禮儀之重
在博物館中有一疊圓形的木盒子,兩側有豎桿,上邊有橫桿,便于抬起。粗看下,感覺這應該是食盒的一種。晉南農村把食盒摞放在一起叫食摞,多是長方形的。一般人家有婚喪嫁娶之事時,重要親戚準備的禮品豐富多樣,白事有香蠟紙表、豬頭三牲、花饃、水果、點心等,紅事則需要花饃、衣料、鞋襪、床品等,都需要好幾層食盒才能盛放得下,這樣人們便發明了食摞,其實就是一種盛放禮品的器具。在過去,晉南的食摞進親戚家的門時,需要樂隊吹奏迎進來。進院后,人們要參觀食摞中的禮品,禮品彰顯了親戚的誠意與心意,而親戚就在這種鄭重其事的禮儀來往中加深感情、增強聯系。

眼前這一大摞食盒,外形是圓形的,與晉南民間所見不大相同。這是荊韓韓過去在山東一帶收回來的,食摞的外邊釘有圓形的鉚釘,算上食摞蓋子,竟有五層之多。每一層食盒外都有供人手抬的鐵環。豎桿與食摞底座間有鐵棍相連,可以想象,如果裝滿禮品,食摞是挺重的。
四扇屏風 傳遞愿望之誠
在博物館靠墻的地方,靠著一排雕刻著繁復花紋的方格子,因為沒有油漆顯得有些古舊,但是密密麻麻的雕刻卻告訴人們,這四塊木板格子很重要。

荊韓韓介紹,這是傳統的四扇屏。中心位置的花瓶里插著春蘭、夏荷、秋菊和冬梅,取意四季平安。四扇屏風,寫意平安,體現了人們對和諧生活的向往。大家將美好的祝愿雕造在身邊的生活用品中,祝愿便如影隨形,安頓了人的心靈。
屏風上的鏤空花紋,細看是云紋和龍紋。龍紋是出土的遠古時代玉龍,造型簡單,巧妙地環環相扣,成就了四扇屏風。這種屏風是木質本色,免去了漆工的勞作。據了解,古代有一種免漆的木器,并不是為節約,而是因為木質優良,敢于免漆使用,也是一種特色。
字幅牌匾 書寫文化文明
在博物館中有一個與舞臺上演傳統戲時用的“廻避”木牌。荊韓韓說,這不是戲臺上的用品,是歷史上官府儀仗隊用的真品。應該還有“肅靜”牌子,他至今還沒有遇到。不過,他有一個比“廻避”還要珍貴的牌子,上邊寫的是“知府”二字。

在“廻避”牌子旁掛著一副看上去不太起眼的木對聯,上聯書:順天保國;下聯書:施法為民。荊韓韓說,這是清代官府的用品。顧名思義,用聯宣揚官府“上保國家,下安黎民”的神圣使命。
與這些木牌匾有異曲同工之意的還有一組牌匾,很是珍貴。荊韓韓說,是傅作義將軍給家鄉一位王姓老先生所寫的祝壽牌,上邊四個字是:年高德劭。在古家具收藏中,有字的器具并不多,牌匾屬于與家具有些關系的一種,除了裝飾作用,也記錄家族榮光,傳承家風文化。
木制桌椅 擔當美學使命
在博物館中有一張桌子,看上去貌不驚人。表面是白色的大理石,鑲在木質的邊框中。除了弧形的桌子腿還有些古意與美感,其他方面好像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荊韓韓說,這張桌子收進來時就花費了好幾萬元。它是一件清代的香幾,珍貴之處在于其是石木混裝,古樸大方,透露著一種沉穩和端正,十分耐品。


還有一把木椅子,圓形的靠背,光滑的扶手,看上去舒適又低調。據說,這是仿照古家具新做的椅子,已經有人預訂了。可以想象,這種來自傳統,更具美感與創意的產品,也是可以流傳后世的。
在晉南,不少人家均有官帽椅。有一種椅子與官帽椅相似,椅背的兩邊有手扶的流線型木柄,但并不是官帽椅。業內人稱其出頭椅,看上去比官帽椅更大氣些。學無止境,一把小小的椅子,古人用純手工的榫卯結構一點點制作,還要考慮它的造型、寓意,可能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才能成就。家具作為人們日常生活須臾不可分離的部分,安靜而沉默,當你注目于它的時候,也許它所傳遞的內斂、穩健、圓融等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的性格。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中小小的家具之美也是可以和人形成互動的。
房上木雕 講述美好向往
館中還有從房子上拆下來的木雕,體量很大,上面的雕刻飽滿生動,頗有意味。眼前的這塊木雕,最搶人眼球的是有一大一小兩個鳳凰的頭部相對,細看共有四只鳳凰,一邊兩只。中間圍著的是一只瑞獸麒麟,奔跑的麒麟背上有一人,雙手抓著麒麟的鬃毛,衣袖自然向后飄動,極富動感。麒麟的上邊是兩個人,背靠著叫不上名字的枝葉,雖然體量不大,但地位特殊。據介紹,這是天官賜福。

房梁靠外邊山墻裸露的部分,裝飾了如此繁復的雕刻,絕不只是為了美,而是有寓意的。鳳凰,可以說是有鳳來儀,也可以說是鳳求凰。圍繞著的奔跑麒麟,背上有人,是為麒麟送子。上邊兩個人天官賜福,更為神圣。看來傳承傳統文化不僅靠文字,也要靠許多藝術形式。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讓人們向外追逐的心靈與目光回歸,享受生活本有的安寧和幸福。
據荊韓韓介紹,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景滑村附近幾個村莊便有回收古舊家具的,他只是其中年紀較小的一個。不少人收舊家具是為了出手,賺些利潤,而他之所以能有不小的積累,是因為從舊家具中發現了現代快節奏生活中沒有的美。他說,當你累了或煩了,只要蹲下身子,與那些沉默又美好的古代桌椅、牌匾、木雕深深對視一會兒,所有的疲勞和煩惱便會煙消云散。
荊韓韓說,能走過幾百年甚至近千年歲月風雨來到今天的生活器具,一定有它的過人之處。他愿意做一個在傳統中打撈美的人,將它們傳承下去,點亮更多人的生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