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5-08
記者 陳永年 吳琪萌
近年來,隨著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特別是干事創業支撐要素的完善,越來越多的人才向農村回流,成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一大亮點。
絳縣的梁暉就是其中一個。
梁暉,今年33歲,2012年太原工業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畢業后,在太原一家公司和絳縣一政府部門短暫兜轉后,義無反顧地回到村中,成為一名年輕的農民。
如今,他流轉土地上千畝,每年種地收入以百萬元計。

梁暉今年新建的400畝大棚西瓜基地俯瞰。
四個結論
4月末,在位于絳縣安峪鎮倉豐村大片大片的大田韭菜地里,剛經過雨水滋潤的韭菜葉莖直挺、顏色深綠,煞是新鮮。附近一片地里,鮮食玉米播種已有一月,已長了一拃多高,約莫再過兩個月就可收獲了。順著柏油路直通鄰村,還有一片規模更大的大棚,棚里是剛栽下不久的西瓜苗……
300畝韭菜,400畝鮮食玉米,400畝大棚西瓜,再加上季節性的酸棗仁加工,共同組成了梁暉扎根農村近10年拼成的產業版圖。
現實中的梁暉,不是自來熟,面對陌生人,只有講到自己的土地才會滔滔不絕。但話里話外,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與傳統農民的差別顯著。
剛開始時,他拿自己家及鄰居家共20畝土地練手,種植山藥、藥用牡丹、丹參等中藥材。但藥材生長周期長,見效慢。梁暉不愿等,不是他沒有耐心,而是僅僅20畝地,就算單產效益提到正常水平,核算總收益還是不夠。
現代農業,除非極為特殊的需要精耕細作且有極高收益率支撐的品類,否則,規模化種植總是降本增效的必選項。他四方協調,流轉了300畝土地種植韭菜。規模經營,成為他從土地中得出的第一個結論。
有一年雨水多,再加管理不到位,韭菜得了灰霉病,一茬的收入化為泡影。梁暉從中吸取教訓,雞蛋不能全放到一個籃子中,要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必須實施多元化經營。此后數年,他穩扎穩打,從韭菜種植出發,逐步發展了鮮食玉米、酸棗仁加工,今年又新增了大棚西瓜。多元經營,成為他得出的第二個結論。
在西瓜基地里,一百多畝的大棚里瓜苗已經栽上。另一個育苗棚里,十幾名工人正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育苗。因為采用分批栽植,在1個月時間內,這個400畝的西瓜基地將全部栽植完畢。如今,這些首批栽植的西瓜苗還沒有成年人一根手指高,但2個月后結出的西瓜已經找好客戶了。

村民正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培育瓜苗。 記者 趙 騰 攝
無論是現在的西瓜,還是以前的韭菜和玉米,梁暉在選擇種植之前,總是先找好銷路。雖然從事的是農業,但總習慣以工業思維來觀照,先銷后種,以銷定產,降低風險,這是他得出的第三個結論。
從原來露地種植的韭菜和鮮食玉米,到如今剛剛開始的大棚西瓜,體現著他第四個結論:設施農業。
更好的教育背景,加上職業選擇時的主觀能動性,讓他有能力、有意愿在土地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更深的鉆研,真正將傳統的“土里刨食”作為一個有前途的產業認真對待。
雙向奔赴
梁暉大學讀的是財務管理專業,同學中去銀行工作的很多,最不濟的可能也會找一家公司去做財務管理。像他這樣直接回到原點,離開辦公室到地里風吹日曬的并不多見。
在當時,他并不是沒有別的選擇。他也曾在太原一家公司找到過會計的工作,就算隨后回到絳縣,他也在政府部門短暫做過一段時間。按傳統的思路,就算剛開始還不順,經過一段時間的過渡也會順的。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土地。
表面上,這是梁暉源于土地情結的決絕選擇;本質上,卻是高素質的年輕人與新時代“三農”的雙向奔赴。
因為在政府部門工作的關系,梁暉方便接觸到大量的有關“三農”的文件和優惠政策。他從中看出了國家從上到下對于“三農”工作的重視,也看出了在“三農”這片新藍海中干事創業的新機會。
農村大量的年輕勞動力赴外打工,如果待遇到位吸引回流不是問題。退一步講,農村還有大量的年齡較大但仍有勞動能力的人口,這些都能解決創業中的勞動力問題。以韭菜種植為例,播種時一天需要100多號人,割菜時一天需要六七十號人,僅工人工資一年就要50多萬元,但梁暉從沒有為找不下人手而苦惱過。
隨著農村人口的結構性變化,具有種地情結和種地能力的人數越來越少,由此騰出的大量土地,將成為珍貴的發展要素,先行一步就會掌握主動。
還有從上到下對“三農”工作的支持。“我流轉土地種植韭菜,總共300畝地就涉及68戶84個地塊,我一家家做工作難度大、成本也高。鎮領導及村干部根據國家的政策導向,幫著做工作,為我們節省了大量時間。”梁暉說。
這種政策紅利同樣涵蓋種植過程。有一年韭菜被水淹造成嚴重減產,根據相關政策,梁暉獲得了三四萬元的扶持資金。另外,農業農村部門也時不時給他補貼些殺蟲劑、殺菌藥、滅蟲燈等。
值得注意的是,原來限制人才回流農村的比如交通、水電、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現在也越來越好。即使有的方面與城市還有一定的差距,但這些差距,已經可以用更好的創業機會來彌補了。而且所有人都堅信,隨著國家政策的引導,農村只會越來越好,各項基礎設施與條件與城市的差異只能越來越小。
世上少有不顧一切的毅然決然,更多的是付出收益之間的精打細算。在干事創業的選擇上,最佳的就是“郎有情妾有意”,雙向奔赴,才能更大概率地“姻緣美滿”。
承載夢想
讓人才回流農村是個“技術活”,不僅要讓人才回到農村,更要讓人才在農村真正發揮作用,實現價值,長駐不走。這些,需要一套承載回流人才夢想的要素保障體系,要有精準到無數細節的方法論支撐。
首先是資金支持。
當梁暉剛回到農村決定種下18畝藥用牡丹時,因為投資巨大,就從當地一家銀行獲得了50萬元的貼息貸款支持,利息只有2厘多。2021年,在發展酸棗仁加工時,他又獲得了50萬元的銀行信貸支持。“面對資金需求,我們一般先選擇親戚朋友之間融資,不夠的話再從銀行貸款。總體來講,現在的銀行信貸越來越簡單,也越來越方便了。”梁暉說。
其次是技術培訓。
在發現藥用牡丹種植收益期較長準備調產時,他參加了縣農業農村局、縣人才市場組織的各類農業生產技術培訓。隨后,他又參加了相關部門組織的職業經理人培訓,學習營銷、直播帶貨等。不管是生產還是營銷,如今政府組織的培訓和學習機會都很多,只要愿意學,都是很方便的。正是這樣越來越多的培訓機會,讓梁暉這個原本對農業種植經營認識粗淺的年輕人,很快成為這個行業的行家里手。
特別是加入山西省蔬菜產業協會這個平臺之后,梁暉有了更多的機會外出參觀考察各地的市場,也接觸到了更多同行,處于行業發展的前沿。他最新實施的大棚西瓜種植項目,最初的信息就是在協會組織的一次外出考察中獲得的。
一家來自浙江臺州的公司,在江蘇鹽城開辟了一個大棚西瓜種植基地。臺州的西瓜種植非常有名,當地有4000多人在全國各地種植西瓜,他們自稱為“追著太陽種西瓜”。
梁暉前往考察,合作公司也派技術人員來到絳縣,取土樣和水樣化驗。得知當地的氣候和水土適合種植后,雙方又談好了合作模式。于是,梁暉開始在東賀堡村流轉土地。
很快,他就流轉回了400畝土地。如今,西瓜基地680個大棚已經建好,首批100多畝大棚已經栽植好。采訪時,來自合作公司的16個技術員還在帶領當地的村民栽植瓜苗。
“大棚西瓜種植的技術含量較高,這些專業的技術員給瓜苗打秧都是按株算的,一株1.5元。”梁暉說,僅這些工人肯定還不夠,他們還需要培訓更多的本地工人才能滿足用工需求。
其實,像梁暉這樣的人才回流農村的效果,可以用電腦跑分來形容。
農村的生產生活基礎條件,土地流轉的便利性,勞動力的供給,這些基礎設施就像電腦的硬件;而技術培訓、金融支持、生產服務等就如電腦的操作系統;人才回流農村的效果,就類似于軟件在裝好系統的電腦上跑分。
跑分高不高,不但與軟件本身——人才的素質與回流意愿——有關,還與電腦硬件(基礎設施)和操作系統(要素支撐)相關。只有充分解決了硬件、操作系統和軟件三方面的問題,才能真正實現人才高效、高質地回流農村,也才能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