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5-08
記者 余 果
在永濟市,蘆筍產業經歷了“先繁盛、后衰落,如今再崛起”的過程。
高峰時,農民售筍收入占家庭收入40%以上。永濟市先后建成18個外向型規模加工企業,其中2005年白蘆筍罐頭出口量占到全國總量的75%,產品銷往歐亞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低谷期,蘆筍價格一路下跌,從10元/公斤下跌到3元/公斤,筍農虧損嚴重。
如今,永濟蘆筍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授予地理標志產品加以保護,被評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永濟蘆筍的“涅槃重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近日,記者走進永濟,一探究竟。
欣欣向榮 永濟蘆筍煥發生機
永濟市位于黃河金三角地區,有得天獨厚的30萬畝黃河灘涂地。灘涂地土質疏松肥沃、透氣性好、有機質含量豐富,為蘆筍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眼下,正是蘆筍采摘的好時節,在永濟市韓陽鎮的3000余畝蘆筍地里,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農戶們頭戴遮陽帽,手拿工具采摘蘆筍,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記者看到,農民工一邊用手刨開生長在沙土中的白筍,一邊用筍鏟鏟出,各個步驟連貫嫻熟。
地里的工人們忙著采收,地頭還有人專門負責將剛采收的蘆筍,按照規格切斷,裝筐運走。
露天蘆筍一年的采摘期為2個月左右,除草、施肥、采摘等工序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蘆筍產業實現了勞動力在家門口的靈活就業。“在這里干活時間自由,接送孩子方便,一天能掙120多元錢,收入很理想。”韓陽鎮上源頭村 一名村民說。
一位山東客商告訴記者,他每年都來永濟收購蘆筍,堅持了十來年了,現在每天能收2噸左右的蘆筍。
據了解,蘆筍的穩產期是14年左右,一次投資,長期受益。其中春天的蘆筍營養價值最高,深受各地客商青睞。
“今年的白蘆筍價格還是差不多的,一畝的毛收入能達到12000元左右,純收益5000元左右。”一名筍農說。
近年來,永濟市把優化種植結構,發展特色農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結合黃河灘地土質特點,以沿黃河灘涂的蒲州、韓陽、栲栳、張營等幾個鄉鎮為重點,大力推行、鼓勵農民發展蘆筍種植。
目前,永濟已經建立了萬畝蘆筍種植基地,蘆筍產業已經成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致富的一項重要產業。
規模效應 永濟蘆筍“整裝出發”
在蒲州鎮西文學村新五力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的大棚里,青翠肥嫩的蘆筍,或高或矮根根挺拔,長勢喜人,形似“綠色毛筆”,書寫著增收的故事。
十幾名村民挎著籃子,拿著剪刀,沿著壟溝,在蘆筍田里穿梭奔忙,采摘、剪切、裝箱……收獲喜悅。
“我們村大棚種的青筍,一年能采兩茬,第一茬是二月份到四月份,第二茬是八月份到十月份。”合作社負責人趙建峰說,“我們的青筍一部分出口,一部分內銷,銷往運城、臨汾、太原等地的蔬菜批發市場。”
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合作社還根據蘆筍生長周期長、株間行距較大、復種指數低等特性,摸索在蘆筍的畦溝中套種甜瓜的模式,實現效益最大化。
為什么選擇套種甜瓜?
“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甜瓜生長周期短,兩個月就成熟上市。二是甜瓜往高處長,蘆筍在低處長,互不影響。”趙建峰說。
為推動蘆筍產業高質量發展,永濟市規劃建設了200畝種植示范基地,通過引進新品種,采用德國先進的黑白膜覆膜栽培技術進行標準化種植,不斷提升蘆筍質量。
“膜蓋上去后,提高了蘆筍產量,隔絕了陽光,紅頭的出生率會減少到5%以內,出來的都是精品。”永濟市耀輝綠色蘆筍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史耀輝說。
據了解,黑白膜一次投資可以連續使用五年,采用覆膜技術種植的蘆筍粗度適中、口感脆爽、營養豐富,深受市場歡迎。
通過覆膜技術科學種植,蘆筍畝產量可達1000公斤,畝產值可達12000元,已帶動周邊村民發展蘆筍面積2000余畝。
“蘆筍覆膜栽培技術是永濟市近年來推廣的一項蘆筍生產新技術,能夠提質增效30%,解決永濟市目前蘆筍生產中存在的瓶頸問題,大大提振永濟市特色蘆筍產業的發展。”永濟市農業農村局蔬菜站站長李丙春說。
值得一提的是,史耀輝是一個25歲的小伙子,1998年出生,去年才從事蘆筍種植。他在洛陽理工學院學習的并不是農業相關的專業,而是美術專業。
史耀輝告訴記者,他在永濟承包了138畝地,專門種植蘆筍,讓記者感到十分詫異。
“首先,蘆筍產業比較容易做,一次投資,長期受益。其次,按照別人的成功案例做,學人家小面積的管理方式,我大面積推廣應用,效益很可觀,比在外打工強多了。”史耀輝非常自信地說。
史耀輝介紹,現在他應用的生產管理模式,第一年投入,第二年就有收益,而且正常情況下,蘆筍的產量一年比一年多。
經營蘆筍產業一年有余,有什么困難的事情?
“在蘆筍的采收季節,招采筍工,管理采筍工的干活質量。我去年開始采取新的工資結算方式,按量計酬。多勞多得嘛!干得好的,一天能掙200元左右。現在很多地方還是按天計酬,一天120元,因為大家習慣這樣的方式。”史耀輝說。
種蘆筍,有什么快樂的事情?
“前些日子,雨水較多,我有19畝地,一天的采筍量是400公斤。隔了一天,天氣轉晴,氣溫升高,同樣的19畝地,采了550公斤蘆筍。按照9元一公斤來算,多掙了1350元。”史耀輝開心地笑了。
精深加工 永濟蘆筍再放異彩
“我們現在蘆筍的利用率只有50%,而廢棄的50%,其營養價值仍然很高。我就考慮在廢棄的這部分做文章,進行深加工,提高蘆筍的利用率。”永濟市國強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強食品”)負責人王艷紅說。
2012年,王艷紅與丈夫把工廠建在黃河岸邊的蒲州鎮韓家莊村原來的蘆筍加工廠,當年年底建成了第一條速凍蘆筍生產線,開始蘆筍加工。
2013年,速凍蘆筍還是人工切段,為了節約加工成本,提高效率,該公司研發了“切菜尺盒”,并申請了國家專利產品,這項發明每年為公司節省開支10多萬元。
2016年,該公司開發研制了蘆筍茶產品,使蘆筍利用率由原來的40%提高到85%以上,每年為筍農增收5000元以上,也使蘆筍成為大眾消費飲品。
“永濟蘆筍茶以新鮮綠蘆筍和白蘆筍為原料,不添加其他物質,經過烘制后,保留了蘆筍的原有功效。經過沖泡,蘆筍茶茶湯晶瑩剔透,鮮爽甜美,連茶根也可以吃掉。”王艷紅說。
然而,這一杯晶瑩剔透的蘆筍藥茶,從種植到加工,都讓國強食品嘔心瀝血。
有了制茶的想法后,王艷紅便在全國范圍內尋找制作蘆筍藥茶的加工技術。雖然多方尋求合作,但王艷紅等來的卻是一家家茶葉加工企業的否定答復——這不可能,蘆筍所含的水分太高了。
困難并沒有使國強食品放棄。企業科研人員暗下決心,一定要為蘆筍產業的拓展找到新的出路。經過多次試驗后發現,利用速凍脫水的技術,把發酵后的蘆筍經炒制后放入冷庫進行低溫水均衡,如此反復操作,就可以保留蘆筍的營養成分,完成脫水制茶。
王艷紅表示,蘆筍藥茶的制作關鍵在把握炒制、低溫水均衡的火候。只有全部工藝精確,才能生產出上好的蘆筍藥茶。
2017年,該公司又成功研發了蘆筍青苗粉,同時開發了眾多的蘆筍青苗粉衍生產品,如蘆筍掛面、蘆筍早晚餐等。
2018年的蘆筍新產品——蘆筍餃子問世。餃子皮是用綠蘆筍粉和小麥粉混合制成,餃子餡是用白蘆筍和大肉精制而成,口感清香,又有保健功效,市場反響非常好。
“在蘆筍產品的研發上,我們將永不停歇,永遠在路上。”王艷紅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道出了一個成功的真諦:自強與厚德。而蘆筍這種植物也同樣擁有著上述精神和品格:它可以生長在肥沃的土壤,也可以在貧瘠的沙漠里生存,不僅如此,它還能帶給人們財富。
初夏,站在永濟蘆筍的田埂上,望著自強忙碌的永濟人民,記者似乎感受到了永濟蘆筍崛起的磅礴之勢……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