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4-18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平陸,古虞國所在,因在大河(黃河)之陽,兩漢時為大陽縣,亦稱太陽縣;北周因其在黃河以北而名河北縣。唐天寶元年始名平陸,沿用至今。
這片古老的大地上,散落著眾多人文遺跡,“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歷史典故便出于此。這一期,走進下陽城遺址,解密那段古老而神奇的往事與傳說。

▲古城墻遺址
建都由來
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越在不經意間,越能體現出來。
驅車前來,順著大路到一條三岔路口,便是導航顯示的目的地。
跟隨平陸縣文旅局文物保護科科長馬博文的腳步,便看到刻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石碑靜靜地佇立在路邊,仿佛在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去探索。
如果不仔細看,只覺得路邊是一堆土丘,上面郁郁蔥蔥長滿了草木。走近后,才依稀感覺這是殘留的古城墻,雖剩殘垣斷壁,但在草木下可窺零星夯土層,正向人們訴說著一段虢國的往事。
對虢國的印象,大部分人似乎是從三十六計的“假道伐虢”與成語“唇亡齒寒”中,才得知一二,但知之不詳。其實,真實的虢國也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也曾叱咤風云,下陽城遺址便是見證者。
下陽城遺址在平陸縣西15公里的老城附近,位于金雞堡西,太陽渡村南。
下陽城筑于西周初期,屬虢之重邑。《左傳》載,“晉侯假道以滅虢,滅下陽即此。”
“當時虢國橫跨黃河兩岸,都城在上陽,今河南三門峽李家窯一帶;下陽城是虢國在黃河以北的戰略要地。”馬博文說,作為虢國重要的城邑,下陽城和上陽城是維系國運的重要支柱,下陽城是軍事要塞,上陽城是都城。
周武王滅商后,將宗室子弟與功臣按等級分封。他將其父周文王的兩弟弟分封到黃河邊,建立了虢國。這里群嶺雄出,下臨黃河,北倚中條,地勢險要,可說是周王室的西部屏障。
虢國依靠地利和兵力屢立大功,周王對其大封特封,把周邊土地也都封給了虢國,于是,虢國向東遷移。
“這也側面證實了,先有上陽城,后有下陽城。而且當年上陽城和下陽城雖被黃河分割,但估計不像現在這樣,可能還是有著陸地相連的。”馬博文說。
這里疆土廣大,物產豐富,虢國經過歷代發展,可說是現今晉、陜、豫一帶實力雄厚的諸侯強國,對周王朝的發展、興亡起著巨大作用。

▲古城墻遺址
位置獨特
據清乾隆版《平陸縣志》載:“金雞堡當即下陽城也,延袤七里,城內西北隅積石為丘,俗稱十二連城。”
下陽城遺址,俗稱“金雞堡”。
太陽渡村的金雞堡,記者之前去過,那里有一座文化故事厚重的關帝思鄉廟。迎著勁風,站在堡上俯瞰,雄渾浩蕩的黃河、橫跨黃河的大橋和對岸林立的高樓,都讓人心生感慨。任歷史變遷,守望著黃河的這塊土地,依舊輝煌繁華。
馬博文介紹,西周的時候,虢國東遷,國君見此處雄山大河,河水繞山成陰陽相抱的八卦之勢,覺得是一塊風水寶地,便在此建起了下陽城。后來,此處越來越繁華,他便把自己的兄弟也招過來建都,稱為十二連城。
被稱為十二連城,也正說明了這里地勢優越,所以才能建成一系列防御城堡。
據說,遺址內的墓地發現了大量的隨葬玉器和車馬殉葬遺跡。這足以證實虢國在周朝有著顯赫的地位,尤其是其軍事實力非常強勁。
公元前658年、655年,晉兩次“假道于虞以伐虢”的故事,眾多周知。
西周滅亡,進入東周,晉國、虢國因政治立場不同,成為死敵。下陽城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晉國假虞滅虢,就是先攻克的此城。三年后,晉國想再次借道虞國伐虢國。虞國大夫看出其中端倪,便諫言國君,講了“唇亡齒寒”的道理。然而,虞公貪圖財寶,竟許諾晉國假道伐虢。第二次借道,晉從下陽城渡河,滅了虢都上陽城,然后回師途中又滅了虞國。
“唇亡齒寒”的千年遺訓即出于此。虞國滅亡的教訓,雖然距今2500多年,仍令人深思。

▲夯土層
文化價值
沿著小道一路而上,可見兩邊多段殘存墻垣。
下陽城遺址面積大,南北長約3.5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城內殘存墻垣數段,其中最長一段約200米,城墻厚3米~5米,高4米~6米。至今,古城墻的夯土遺跡仍歷歷在目,清晰可辨。
“夯層一般厚5厘米~8厘米,有的地方厚約15厘米,而且時間越早可見層越厚。其城墻之寬,有好幾種功能,上面可以駐兵走人,側面可以推車而上,運輸兵器等。”馬博文說,“城墻附近曾有陶片及春秋銅器出土,城里有門里古墓群,比都城時間稍晚一些。”
下陽城遺址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1982年進行全面調查。當時,城內發現西周至春秋時期墓葬,出土了銅編鐘、鼎、簋、豆、壺、車馬器及玉器等。
這些豐富的文化遺存,對研究兩周時期城址的建造、形制,貴族的埋葬習俗、墓葬規制及虢國歷史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具有重要的意義。
正是這層層夯土筑起的城墻,見證了古虢國昔日的強盛,也為后人昭示著“唇亡齒寒”的道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