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4-13
記者 張曉麗
一塊長20厘米、寬13厘米的方形硯臺上,正面“重技尚能”四字赫然醒目;背面以圓雕、浮雕技法相結合,制作而成的荷花圖案栩栩如生,恰似微風輕拂隨風搖曳般靈動,令人不由想起徐志摩筆下的那句: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仿佛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這方荷色清風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絳州澄泥硯傳承人、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制所硯雕工范友良的匠心之作,曾榮獲全國硯雕技能競賽(山東賽區)暨硯臺雕刻技藝研討會精品獎。憑借此作品,范友良在全國硯雕工職業技能競賽(決賽)中名列前茅,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全國文房四寶行業技術能手”稱號。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2002年,27歲的范友良進入絳州澄泥硯研制所,開始學習制作絳州澄泥硯。他起初當學徒時,負責過濾、揉泥、制坯這3項絳州澄泥硯制作的基礎工作。僅這3項基本功,范友良就學了兩年多。由于范友良虛心好學,踏實肯干,絳州澄泥硯制作技藝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藺濤收其為徒,傾囊相授。2008年,范友良已熟練掌握絳州澄泥硯制坯、雕刻、焙燒等多項工藝流程,并開始接觸新硯型的設計工作。
多年來,范友良一直致力于絳州澄泥硯新硯型的設計與開發,特別是在絳州澄泥硯的設計與雕刻方面取得較大的成績。他創作的作品主題鮮明,文化內涵較深,雕刻精美,古樸大方,因而多次獲獎,得到了省、市書畫家和收藏家以及工藝界人士的一致好評。
2018年3月,文創產品《鯉魚跳龍門硯》《汾陽王硯》入選“山西省第二屆文創產品展暨文化創意設計大賽”;2021年8月,作品《舜吟南風硯》榮獲“華夏古文明·山西好手藝”山西傳統工藝主題展銀獎;2021年12月,參與研究的澄泥硯制作技藝技術在全省“五小”創新大賽中獲得“優秀成果二等獎”……20余年來,范友良憑著刻苦與堅持,逐漸在硯臺制作行業嶄露頭角,成為繼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藺永茂與藺濤之后,絳州澄泥硯制作第三梯隊的佼佼者。今年2月,范友良榮膺運城市第三屆“河東工匠”稱號。
匠心傳承,貴在無私。除設計和制作絳州澄泥硯之外,范友良把更多精力放在培養新人上。為了使“絳州澄泥硯制作技藝”得到更好傳承與發展,2017年起,范友良在圖案設計、制坯、雕刻、焙燒等方面開始帶徒授藝,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成為絳州澄泥硯的傳承人。多年來,在范友良的帶領下,第四梯隊傳承人取得很大進步,有多名徒弟出師,均已申報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
制作絳州澄泥硯最難的工序在于設計,很多有天賦的學徒都望而卻步。“學習制作絳州澄泥硯工序只需要幾年時間,但要學會設計創作,就算是天賦凜然,沒有10年功底,也很難見真章。”范友良說,“藝術研究是一個苦且慢的過程。我們每天都要學習,否則便會停留在某個階段,不進則退,自己就把自己淘汰了。”
人比山高,腳比路長。目前,有30余人在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制所學習硯臺制作技藝,每年還有不少大學生在該研究所實習。絳州澄泥硯文化與制作技藝正在衣缽相傳。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