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全國兩會后探落實·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調研行

聞喜打造減“肥”增效新樣板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3-27

記者 范 娜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要保障糧食安全,實現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穩量提質,關鍵在于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

聞喜縣農業農村局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文杰(左一)在麥田里查看小麥長勢。 記者 陳方斌 攝

圍繞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聞喜縣深入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工作,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在全縣建立施肥“三新”集成技術示范區,在糧食等重要農作物上實施“精準施肥+葉面肥+無人機噴施”“精準施肥+緩釋型肥料+種肥同播”等技術模式,創新性打造化肥減量增效“三新”升級樣板。

3月21日,記者前往聞喜,實地采訪當地在耕地質量保護提升和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的創新性做法。

噴施葉面肥

提高肥料利用率

春分時節,小麥開始從返青期進入拔節期,也進入了小麥肥水管理的關鍵期。

在裴社鎮大澤村樊金龍的連片麥田里,綠油油的麥苗一望無際。聞喜縣農業農村局組織的小麥施肥“三新”技術葉面肥噴施作業正在這里進行,只見3臺無人機同時飛上空中,在工作人員的遙控操作下,為下方的麥田均勻噴灑葉面肥。

“今年,我們第一次嘗試在小麥返青階段噴施葉面肥,這樣的好處一是可以補充小麥生長所需的微量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清明節前后,極端天氣多發,噴施葉面肥可以提高小麥的抗凍害能力,讓麥苗在返青后盡快拔節,為下一步增產打好基礎。”聞喜縣農業農村局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文杰介紹道,此次共為2萬畝麥田噴施葉面肥,裴社鎮有5000畝,全部是無人機作業,一架無人機一天可噴施1000多畝,兩天就能完成這項作業。

提起為小麥施肥,已有10年種糧經驗的“80后”新型職業農民樊金龍直言以前施肥料,只選好品牌的,啥肥料好,他就用啥肥料。今年是第一次在返青期噴施磷酸二氫鉀+中微量元素葉面肥。“以前種小麥,只知道施氮磷鉀等大化肥,從來不知道補充中微量元素肥。經專家講了以后才知道,小麥跟人一樣,在它的生長階段缺了鈣、鋅、錳等中微量元素,就會營養不良,施再多大化肥也增產不明顯,這次噴施中微量元素葉面肥的效果很讓人期待。”樊金龍說。

2016年,樊金龍成立了聞喜縣利金種植專業合作社,經過不斷發展,合作社流轉的耕地已增加到1500多畝。

在培肥地力方面,合作社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可行性經驗。

“很多老百姓的地種兩茬莊稼都是旋耕,我們合作社的所有地每兩年就要深耕翻一次。深耕翻不僅能夠打破犁底層,還可以將作物秸稈及雜草深埋土層下,有利于秸稈的快速腐熟和雜草的防治,還有利于疏松土壤,能起到保水保肥的效果。做過深耕翻的地,畝產可提高50公斤。”樊金龍說。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發展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要素。

去年,聞喜縣制訂了《聞喜縣2022年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項目實施方案》,在全縣共布設83個耕地質量監測點位,動態掌握全縣不同區域的土壤養分現狀。根據近年來的土壤監測和田間試驗結果,在桐城鎮、郭家莊鎮、后宮鄉、東鎮、河底鎮等鄉鎮推廣實施精準施肥新技術+新型肥料+新型機具“三新”技術小麥示范區3萬畝,通過科學施肥促進項目區減量施肥,防止不科學施肥造成的土壤養分失衡。

文杰介紹道,施肥“三新”技術就是指用新技術、新機具和新肥料的綜合技術模式,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用量,維持耕地養分平衡,從而達到“藏糧于地”的目的。在3萬畝施肥“三新”技術小麥示范區項目中,聞喜縣在河底鎮、后宮鄉、東鎮、裴社鎮等鄉鎮,實施“全程精準施肥+水溶肥+無人機葉面噴施”技術模式2萬畝;在桐城鎮、后宮鄉、郭家莊鎮實施“全程精準施肥+穩定性摻混肥料+種肥同播”技術模式0.55萬畝;在東鎮、河底鎮、后宮鄉、桐城鎮實施“全程精準施肥+控釋摻混肥料+種肥同播”技術模式0.55萬畝。

種肥同播緩釋肥

為增產奠基

在郭家莊鎮衛家莊村劉家爻地塊,郁郁蔥蔥的深綠色麥苗長勢喜人,在一壟一壟白色地膜的映襯下,清新感撲面而來。

“這片地我們采用的是地膜覆蓋+寬窄行+緩釋肥技術。”聞喜縣文燕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張文燕介紹,合作社目前有300多畝耕地,同時還托管了周邊村5000多畝的耕地。

因為是旱地,劉家爻地塊的小麥生長以前是靠天吃飯,沒法追肥。為了提高旱地小麥產量,合作社嘗試著覆地膜提溫保墑,用寬窄行播種技術等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去年10月18日小麥播種的時候,縣農技人員給推薦了緩釋肥,它可以緩慢釋放養分,肥效能維持到小麥孕穗期,基本上可以為小麥的整個生長期供養分。”張文燕指著已近40厘米高的深綠色麥苗高興地說,“覆了膜的地,一畝地的投資比沒覆膜的多50元,但畝產要高100多公斤,保守估計今年的畝產會到400公斤。”

2012年,張文燕等5人成立了聞喜縣文燕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通過不斷努力,合作社的農機由原來的6臺拖拉機、2臺收割機,發展到如今的19臺大型拖拉機、4臺收割機,還建設了占地240平方米的6間車棚。近年來,合作社發揮自身優勢,實施大規模機械化連片托管作業,開展機械化耙、耕、種、收、植保作業服務,提高了生產效率,實現了提質增效。

去年9月下旬至10月種植小麥期間,聞喜縣在裴社鎮、后宮鄉、河底鎮應用種肥同播技術進行施肥。文杰進一步解釋道,種肥同播技術可以一次性完成播種和施肥作業,既省工、省時,又可以確保肥料施入的準確位置,實現肥料養分的最大化利用。穩定性摻混肥的養分配比是由縣土肥站根據不同的土壤養分實際針對性制定的肥料配方,推薦畝均用肥量為40公斤。由于穩定性摻混肥料在生產期間加入了脲酶抑制劑或硝化抑制劑,可以起到緩解尿素的水解和對銨態氮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從而達到肥料的氮素緩慢釋放和減少損失的目的,可實現肥料養分釋放與作物生長需求相匹配,減少后期追肥。

此外,該縣土肥站還在全縣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推廣工作,通過測土、試驗,不斷修正肥料配方,實時發布施肥指導意見,指導農民選肥用肥。同時,圍繞小麥、玉米、中藥材、蔬菜、水果等農作物,選擇了100戶有代表性的農戶或經營主體開展農戶施肥信息調查工作。利用“施肥監測通”微信小程序開展定點施肥情況跟蹤調查,并建立施肥臺賬,及時掌握關鍵農時肥料供需信息和農戶施肥現狀,為下一步推廣科學施肥技術提供參考依據。如今在聞喜,農民機械施肥普遍率明顯提高,科學施肥觀念也日益提高。

控釋摻混肥

帶來減肥增效新希望

在桐城鎮南宋村一片麥田里,望著陽光下像一層綠毯似的正茁壯成長的麥苗,福喜家庭農場80歲的農場主裴福喜內心充滿喜悅。

“這些地以前是旱地,現在成了水澆地,這是農業農村局給安裝的噴灌設施,我們馬上就能噴灌澆地了。這片地是去年10月下旬種的,用的寬窄行溝播技術+控釋摻混肥。以前畝產有300多公斤,看今年這長勢,畝產應該在450公斤到500公斤。”裴福喜說。

成立于2014年的聞喜縣南宋福喜家庭農場,經營有800畝耕地。其中,小麥500畝,柿樹200畝,花椒100畝。去年,農場的糧食種植區被聞喜縣農業農村局確定為“三新”技術核心示范區,采用“全程精準施肥+控釋摻混肥技術+種肥同播”技術模式。“三新”技術的使用,讓種了一輩子地的裴福喜老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文杰解釋道,控釋摻混肥同穩定性摻混肥作用類似,它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減緩和控制肥料養分的釋放速率,盡量實現肥料的養分釋放量與作物生長需求相吻合,從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去年,聞喜縣農業農村局在裴社鎮、河底鎮、桐城鎮3個鎮,建設了3個面積為1400畝的施肥“三新”技術核心示范區,并于小麥播種時,應用種肥同播技術進行施肥播種,所用肥料全部為緩控釋新型肥料。由于新型肥料的肥效期較長,滿足了小麥拔節期對養分的需求,節省了小麥拔節期追肥,可實現畝均節省尿素10公斤,5000畝示范區共節約尿素50噸,算上節省的追肥工時,可實現畝均節本約40元。

“下一步,在作物采收后,我們會組織專家就化肥減量增效‘三新’技術模式進行評價,圍繞實用性、適用性、安全性等核心要點開展驗證,為大規模推廣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建立聞喜縣‘三新’技術模式儲備庫,整理總結推廣效果好的‘三新’技術模式,形成施肥管理全程技術規范,服務全縣科學施肥。”文杰說。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