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3-16
今年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的6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作出重要批示: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實踐證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雷鋒精神永不過時?;仡櫳轿飨目h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其中不乏踐行雷鋒精神的優秀人物,也正是這一代代農信人在學習雷鋒同志的號召下,形成了農信系統自身獨特的背包精神,而《背包銀行》一書,忠實地記錄了這些人的身影。
●一、走村串戶、捎貨跑腿的“貼心人”石學增
石學增是夏縣農村信用社1951年“試辦”時期的第一任主任,也是背包銀行奠基人。他所在的裴介信用社,服務7個自然村,每日背一個挎包,內裝辦公用具和干糧,走村串戶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資金困難。播種時,上門跑貸款;收獲時,跟蹤跑存款,收回到期貸款。信用社所屬的7個自然村,家家戶戶幾乎都有他的腳印,哪家媳婦生孩子,哪家老人有病,哪家孩子在外工作,他都一清二楚。
上世紀50年代,各村都沒有小賣部,只有鎮上有供銷社,因為石學增人緣好,又經常在村里轉,所以,今天張三說,“五哥”到鎮上捎一包紅糖;明天李四說,“五叔”給我捎一包火柴;郵局有了書信,也托石學增代辦,久而久之,老百姓給信用社取了個親切的名字“背包銀行”。群眾看見石學增笑著說:“瞧,咱們的背包銀行來啦!”從此,“背包銀行”就成為農村信用社的代名詞。
●二、支持“三農”、變廢為寶的“農信人”周邦彥
上世紀70年代,夏縣農村信用社有一位熱心人,會計、出納有事他頂班,農民貸款他主動負責發放,一有空他就蹲點在裴介大隊,一方面跑業務,另一方面幫助大隊搞生產,這就是背包銀行傳承人周邦彥。
1970年,因三伏天大旱,有的生產隊只能靠天、靠電、靠支援,準備當年農作物遭減產。鑒于這樣嚴重的教訓,在1971年發展水利之時,他積極幫助該大隊開展“兩手準備三配套,無雨缺電奪豐收”工作,發動群眾清倉庫、挖潛力、修舊利廢等,半年時間共挖出各種物資價值3.3萬元,把一切能利用的設備和零件充分利用起來,修配成電動機3臺、動力水車3部,蓄力水車13部,手搖水車15部,推動該大隊及時把“兩手準備三配套”的事情辦好。1971年,三伏又是無雨,電力也不正常,“兩手準備”發揮了很大作用,使該大隊糧食畝產由1970年的321斤增加至400斤,達到規定指標。后來,這一措施推廣到了全公社,群眾反映說,信用社支農支的好,廢舊物資變成寶,三伏大旱齊利用,奪得糧棉好收成。
●三、解困紓難、助農幫農的“引路人”馮玉鎖
2009年起,一個身材瘦削、皮膚黝黑的“農二代”赴異地任夏縣農村信用聯社主任、理事長,這個人就是馮玉鎖——背包銀行的新傳人。在多年的信用社工作中,他一直有一句口頭禪:“我們要把小伙子追女孩子的勁頭用到信用社工作上來。”在他看來,“女孩子”不光指好客戶,也包括普通客戶、困難群眾。自從他的到來,夏縣農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務理念也慢慢發生了很多變化。
2011年2月的一天傍晚,一對農民夫婦心急火燎地來到夏縣所屬的大呂農村信用社營業廳,需要貸款2000元。營業員經審核貸款資料后,表示還差一張照片,按規定目前不能貸款。因已到晚上,當地的照相館早已下班,只能等第二天補照,夫妻倆無奈地離開了信用社。這一切大呂信用社主任謝康學看在眼里,問明原因后,了解到原來這對夫婦家里正在蓋房,第二天要澆筑屋頂,當晚送水泥的工人已在家里等候結算費用了。于是,他連忙給所在村打電話,核實情況后,謝康學提議請在場的職工湊錢幫這對夫婦應下急,大家紛紛響應,很快便湊足了錢。謝康學隨即開車追上正在回家路上的夫妻倆,把2000元塞到他們二人手中,并說:“這是我們幾個臨時湊的,你們先拿去應急?!狈蚱迋z一時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女方也早已感動得悄悄抹起了眼淚。每每談起這件事,謝康學都說:“這事要擱前些年肯定是個典型,但現在只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在馮玉鎖的影響下,夏縣的信用社不管是誰,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幫忙的,我們把這叫‘追女孩子’!”
周旭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