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繪就鄉村美好生活新畫卷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2-03

本報記者 張曉麗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沃野升騰希望,鄉村綻放新姿。2022年,我市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一區兩城三強市三高地”戰略目標,堅持“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工作主線,扎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幸福畫卷正徐徐展開。

特色產業,

夯實發展硬底盤

萬榮縣高村鎮烏停村村口,聯碩果園的“聯產聯營,碩果累累”指示牌赫然醒目,預示著以其為核心帶動周邊6個村果業發展提質升級的美好愿景。該果園“以株定畝、以地入股,統分結合、聯產聯營”的做法,有效解決了果農地塊碎片化、果園規模小、管理不統一等難題,走出了一條農戶不用流轉土地就能實現適度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數字化的現代果業發展之路。

“中華果都”萬榮縣,名副其實。通過新品種栽培、新技術推廣、新模式應用、新裝備配套、新業態拓展“五新舉措”,地上地下同步發力,萬榮果業發展邁入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新時期。立足發揮國家投資效應、技術支持效應、品牌影響效應,萬榮縣還堅持蘋果、香菇、糧食、中藥材、畜禽養殖“五管齊下”,大力推動“特”“優”農業“全域化布局、高端化示范、片區化開發、融合化發展”,牢牢站穩全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一方陣。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我市加大資金政策支持力度,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強化項目支撐。打造13個省級特色產業基地,對重點幫扶縣的每個示范基地補助300萬元,對整體推進縣和先進示范縣每個示范基地補助200萬元;打造13個市級特色產業基地,每個基地補助100萬元,發展特色產業基地。同時,在脫貧縣創建10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新增33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加強產業投入。我市認真落實銜接資金支持產業發展要求,加快完成上級銜接資金和市級配套資金下達,要求重點幫扶縣用于產業發展比例不低于60%,先進示范縣和整體推進縣用于產業發展比例不低于55%,重點支持聯農帶農富農產業項目。去年,山西建龍集團鄉村振興基金開始啟動,平陸縣成立興虞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盤活幫扶資金。

做好補貼扶持。我市落實省上要求,做好耕地保護每畝補貼67元和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每畝補貼21.5元補貼工作,為5.38萬戶脫貧戶發放補貼2807萬元,為70余家合作社、龍頭企業支持資金1.45億元,帶動1.66萬名脫貧群眾就業。同時,加快小額信貸投放,全市貸款余額11508戶5.38億元,去年累計投放8589戶4.7億元,完成全年投放目標94%。

開展縣際幫扶。在縣際結對幫扶工作中,鹽湖幫扶絳縣、永濟幫扶垣曲、河津幫扶平陸,制定“5+1”縣際結對幫扶機制(產業合作、勞務合作、資金支持、人才支援、社會參與+考核機制),推進幫扶資金、幫扶項目和消費幫扶等工作走深走實。2022年,縣際結對幫扶落實資金1000萬余元,助銷脫貧地區農產品價值582萬余元,勞務協作提供就業崗位500余個。

就業幫扶,

拓寬增收致富路

“現在我的月收入是7000元。非常感謝政府給我提供的培訓機會,讓我學會了一項技能,增加了收入,減輕了家庭負擔。”近日,平陸縣曹川鎮曹家村村民王燕燕感激地說。

王燕燕在平陸利豐職業培訓學校系統學習了家政服務及護理課程,結業后被推薦到廣東省揭陽市的一家醫院當護工,照顧揭陽市一大學教授。她服務熱情,專業水平高,不怕臟,不怕累,深受教授及家人好評。該教授出院后,其家人推薦王燕燕給同病房的其他病人做護理。在我市,同王燕燕一樣,掌握一技之長,走出家鄉在外務工增收的村民不計其數。

學一技之長,助就業增收。圍繞“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我市堅持培訓、就業一體謀劃,面向農村轉移勞動力、失業人員、脫貧勞動力等各類就業重點群體開展訂單式、項目制、普惠制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農民拓寬增收渠道。在全市推廣平陸“五免一補”(免費用餐、免費住宿、免費培訓、免費辦證、免費介紹、每人每天15元交通補貼)做法,組織菜單式、訂單式、項目式培訓,打造出“平陸電建”“河東家嫂”“聞喜花饃”“萬榮防水”等特色勞務品牌。加強與扶貧車間對接,與設置公益崗對接,與幫扶單位、省屬國企和駐外辦事處對接,與“零工市場”對接,組織“點對點”務工輸送,全市外出務工就業人數和省外務工就業人數大幅增加,脫貧人口務工就業培訓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小市場”服務“大民生”。運城零工市場從場地、平臺、服務等方面多點發力,提供崗位供求、快速對接、職業培訓等“全鏈條”就業服務,促進靈活務工人員就業增收。去年7月,全省零工市場現場會在我市召開。我市乘勢而上推動零工市場提質拓面,制定印發管理辦法和建設意見,形成先進經驗向全市推廣。運城零工市場新址正在完善內部設施,運營在即。河津市、永濟市、萬榮縣、臨猗縣、聞喜縣零工市場均已建成并投入運營。

自運營以來,運城零工市場日均接洽零工咨詢近千人次,先后提供就業崗位3萬余個,技能培訓2000余人,促成就地就近就業8000余人,幫助1萬余名農民工外出就業,受到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通報表揚和省政府的通報表揚。

易地搬遷,

點亮幸福新生活

春節期間,我市101個易地安置點的39459名搬遷群眾其樂融融;配套建設的56個幫扶車間、21個產業園區紅紅火火……

“搬遷群眾中有很多黨員,我們在基層組織建設上下了功夫。”夏縣瑤峰鎮新天地社區黨支部書記崔四清說,把黨組織觸角延伸到社區末梢、建到群眾家門口,讓群眾有了“主心骨”。79名黨員“亮出黨員牌、認領服務崗”,肩負起宣傳政策、日常巡查以及解決突發問題、化解矛盾糾紛等工作,實現從“無責”向“有責”的轉變。

新天地社區有安置房12棟,入住2590人。社區大,住得人多,管理起來就困難。新天地社區構建了“3+2”組織管理框架,即“鄉鎮黨委政府、社區黨組織、社區服務中心+居委監督小組、物業公司”,實行網格化管理,通過完善規章制度,舉辦評選好鄰里、好家庭等活動,激發群眾崇德向善的內生動力,改善社區風氣,成就了真正的“新天地”。

在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忻州現場會上,夏縣的集中安置點社區治理做法“可圈可點”。去年,我市圍繞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結合全市開展的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著眼搬遷群眾社會融入、就業增收和全面發展,全力推動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融入新社區、過上好日子”。我市所有集中安置點全部成立黨組織,引進29個物業服務公司加強管理,聚焦解決遷出地遷入地管理“兩張皮”、搬遷群眾辦事“兩頭跑”等問題,開展全市易地搬遷安置區鄉村治理專項行動,促進搬遷群眾社會融入。

為做實易地后扶工作,我市還開展就業幫扶,在集中安置點周圍配套建設幫扶車間和幫扶產業園,建立崗位信息推送機制,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目前,14198名搬遷群眾就近穩定就業,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搬遷家庭每戶至少一人穩定就業。創建“五好社區”,聚焦就業幫扶好、產業帶動好、社區治理好、權益保障好、融入環境好目標,分年度創建易地搬遷“五好社區”。去年完成11個集中安置點和10個社區“五好社區”創建任務。

征程萬里風正勁,使命千鈞再奮蹄。下一步,我市將堅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到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上來,一手抓牢防止規模性返貧,一手抓好鄉村振興,真正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