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縣域>

大河要津觀潮涌
——河津市高質量發展走筆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1-20

河津市自古便是黃河要津、秦晉古渡。回望歷史,涌動著滄桑的浩浩大河孕育了這方熱土厚重的底蘊;聚焦當下,激蕩著朝氣的湯湯大河潮涌龍門,拍岸飛雪。

拼在2022,河津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用好運城市委“五抓一優一促”經濟工作主抓手,按照“五先協同、三動融合”高質量發展思路,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生產需求繼續回升,質量效益穩步提高,市場主體預期向好,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河津先后榮獲“全國高質量發展十佳縣(市、區)”“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中部工業五十強縣(市)”“中華詩詞示范市”“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等榮譽桂冠。

勝出2022,河津市財政總收入突破60億元大關,達到61.2億元,增長15.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21.3億元,增長15.5%。財政總量、排名均位居運城市第一,創歷史新高。

莫問春曦幾更還,冬月猶是不覺寒。年關歲末再訪河津,產業園區車間內機聲轟鳴、項目施工現場塔吊林立、商業街道洋溢“煙火氣”、美麗鄉村美如畫卷……古耿大地孕育著新的“春天的故事”。

立足工業主導,轉型賦能資源型城市“硬核”實力

作為黃河沿岸一座以傳統工業為主的資源型城市,煤炭、焦化、鋼鐵、電力等關聯產業撐起了河津市的工業架構和產業體系。資源優勢的賦予,使河津曾躍居山西省縣域經濟第一強并多年入圍全國百強縣。貫徹新發展理念,亦使河津毅然決然蹚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徑,走出了在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中爭先進位的底氣與自信。

歲末傳捷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針對中部地區476個縣(市)對象的工業經濟進行了綜合評價,遴選出2022年中部工業五十強縣(市),河津榜上有名,實至名歸!

見微知著,這份捷報無疑是河津市轉型賦能、提質增效的深度詮釋。

這份捷報,見證河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釋放的產業集聚效應。

2022年,河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發揮主陣地作用,積極完善樊家莊、鋁基新材料等5個工業園區環評、水評、能評各項手續,啟動實施科技創新園區標準化廠房、道路管網和“雙創”基地建設,為工業經濟發展“筑巢引鳳”。同時,全力加快何家莊(天成堡)整村搬遷工程,目前已搬遷539戶,騰退土地5000余畝,為全力打造國家級煤化工園區和碳基新材料產業鏈騰出空間。

這份捷報,見證河津傳統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與新興產業強勢崛起的全新矩陣。這也是河津市貫徹落實運城市壯大“415”十大工業產業集群和“合汽生材”新興產業地標的重要舉措。

河津市重點推進“經濟技術開發區、煤化工園區、鋁工業園區、精品鋼園區、科技創新園區”五區聯動,推動“碳基新材料、鋁精深加工、精品鋼、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數字經濟”五業并舉,強化“政策引領、科技賦能、人才支撐、金融助力、土地保障”五大支撐,充分發揮中鋁新材料省級重點產業鏈“鏈主”和陽光集團運城市級重點產業鏈“鏈主”的龍頭引領作用。目前,該市已形成電解鋁深加工30萬噸、氧化鋁深加工20萬噸、焦化化工100萬噸、炭黑60萬噸的產能。

“數”讀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的“成績單”:陽光集團369萬噸焦爐、龍門集團172萬噸焦爐等重大標桿項目建成投產,焦化行業先進產能占比提高65個百分點,達到87.1%。陽光集團、宏達集團躋身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該市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30家,占到運城市15%,全年工業總產值將突破900億元,“產值過千億”的“十四五”總目標,有望提前實現。

實例注解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成績單”:昕煜碳纖維、寶森科技5G智能制造、吉亞半導體材料、魏強汽車等新興產業項目加快推進,宏達集團全國首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00萬噸綠色低碳薄帶鑄軋項目簽約落地,炬華科技公司躋身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龍清環保公司等7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新興產業增加值完成7.5億元,同比增長9.4%。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作為山西首批省級新型智慧城市試點縣(市),河津數字經濟發展亦亮出“高分”:智慧城市服務中心大廳基本建成,9大平臺成功接入省市71個數據資源和本地24個部門數據,初步實現“一網統管”“一網協同”。王家嶺煤礦智慧礦山、宏達集團數智工廠等“數字工廠”建成投用,與國科新材料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與中科三陽合作共建大數據綜合體,推動中科院科技創新資源向河津轉移,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加速融合,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新賽道,注入了新動能。

同樣,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也成為河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加分項”:據統計,2022年全年該市發放數字消費券1400萬元、汽車消費券400萬元。和聚通互聯網物流平臺落戶河津、建成投用。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為依托,實施“公路+”戰略,一體推進蒼頭古鎮、游客服務中心、森林公園建設,黃河龍門景區成功創建4A級景區,古今天下景區成功創建3A級景區,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通過省級驗收,運城市“沿著黃河游運城”自駕游首發儀式在河津舉行,預計全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13億元。

透過這份捷報,看到的是河津市“項目是第一支撐”的鮮明導向和大手筆規劃、大投入建設、大力度推進的積極作為。

2022年總投資510億元實施120個重點項目,河津市建立“1+6+3”項目推進機制,解決具體困難和問題215個。同時,搶抓國家重大政策紅利,盤活國有資產5.4億元,成功爭取專項債資金5.98億元,為重點項目建設提供充足資金支持。以省校合作為契機,全面深化與全國11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對接合作,先后開展招商活動23次,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291人,全年簽約招商項目45個、簽約金額273億元、到位資金29億元,為項目建設積蓄了強勁動能。截至目前,120個重點項目除前期項目外全部開工建設,6個省級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排名運城市第一,14個“1311”重大工程項目投資完成率排名運城市第二,開發區“三個一批”項目綜合排名位居運城市第一。

解讀這份捷報,讀懂的是一個城市珍視企業、傾心服務,事不避難、務實擔當的發展格局與氣魄。

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延宕反復的疫情形勢,助企紓困是2022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河津市以優化服務開局破題,深入開展穩經濟“六幫一增一穩”服務企業專項行動,組建11個工作專班,建立“結對子”“半月談”“直通車”“大講堂”“嚴督查”五項工作機制,組織500余名干部深入194家重點企業開展精準幫扶。制定141項標準化政務服務指南,對企業開辦“全鏈”進行迭代升級,市場主體開辦實現“零距離”“零收費”“零延遲”,最快2小時辦結;該市設立85個企業開辦代辦點,實現個人獨資企業與個體工商營業執照“全域通辦”。該市新增市場主體1.23萬戶,市場主體總量達到5萬戶。

該市梳理集成中央、省、市各項優惠政策,出臺《河津市助企紓困45條》,累計為企業減免稅費8.8億元。靶向解決長期制約企業發展的“疑難雜癥”和重大歷史遺留問題146個。深化政銀企對接合作,為110家企業集中授信101億元,用信企業達52家43億元,融資規模和金額均排名運城市第一。設立全省縣級首家50億元產業引導基金,發行6億元企業債券,推動騰茂科技公司成功掛牌“新三板”,全面提速陽光集團主板上市步伐,多渠道破解了企業融資難題。

統籌發展和安全,在多元選擇中尋求最優解,在多重目標中達到平衡點,在多難局面中找出突破口……河津經濟指標平穩快速增長,高質量發展佳績頻現。

聚焦民心所向,傾情提亮生態河津的幸福底色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河津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積極回應民生關切,打造高品質宜居生活空間,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現在真方便,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免費公交了。”城區街道西王村村民申喆高興地說。

……

廣大人民群眾切實的獲得感源于河津市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實打實的成效——

河津市出資179萬元,為6921名殘疾人繳納醫療保險費用;出資2700萬元,新購置58輛新能源公交車,推動17條城鄉公交線路全免費;投資12億元,實施四大教育工程,推進龍門小學、初中、高中一體化建設,8所鄉鎮公辦幼兒園中的4所已基本建成,該市新增各類公辦教育學位1.15萬個;通過“河津市直校+農村學校”方式,實施以強帶弱戰略,組建5個教育集團,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延伸覆蓋;投資2億元的河津市中醫醫院開門接診;河津市人民醫院二期工程、河津市婦幼保健院門診樓新建項目開工建設;可容納5000人的體育館投入使用;公共實訓基地主體完工,全年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惠及2772人,新增技能人才1960人,城鎮新增就業6810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52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9820人。

端穩綠水青山的“金飯碗”,錨定“一山兩河”,全力推動“藍天常駐”,努力保障“綠水常清”,著力實現“黃土復凈”……魅力河津的秀美畫卷徐徐展開——

積極創建黃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河津先行區,全力爭當實施國家重大戰略的“排頭兵”和“先行者”。

下硬功、出實招,生態河津建設馳而不息。陽光焦化、龍門水泥等重點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全部完工,8家磚瓦企業脫硫除塵設施完成改造,基本完成焦化、電力、水泥、鋼鐵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二期工程,新建39座污水處理站,敷設主管網160公里,村級支管網接入率達到90%,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村生活污水全收集處理。同時,該市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投資3.5億元,鋪開局縣合作造林、村莊綠化、百里生態廊道綠化提升等20項綠化工程,投資4億元對轄區內歷史遺留礦山和關停礦山全部進行生態修復,完成國土綠化2.4萬畝、綠化村莊38個,綠化覆蓋率達到40%。在此基礎上,該市持續推進國道、縣道綜合整治,拆違治亂5萬平方米,壓減平交道口565個,硬化改造道路44處,建設排水渠26公里,建成綜合服務區8個,升級改造25家沿線企業沖洗裝置,整體提升4個高速出口形象,河津道路沿線環境大為提升,以綠為主基調的生態之城基本形成。

“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全力鞏固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2022年年底,河津市鄉村振興同樣呈現亮點紛呈的精彩——

深耕豐產增收的沃土,河津市新建高標準農田9400畝,建成萬色農業、中湖潮兩個糧食優質高產高效核心示范區和1萬噸糧食收納倉,糧食播種總面積穩定在48萬畝以上,全年糧食總產2.1億公斤,再創歷史新高;全力挖潛黃河10萬畝灘涂資源,成功打造5個萬畝特色產業基地;建成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一期,培育省級產業聯合體1家、家庭農場47家、農民合作社52家,發展設施蔬菜313畝、特色水果1200畝,全年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突破22億元。

對標“一升二評二治三建四改五化”17項環境整治,完成巷道硬化308萬平方米、綠化33萬平方米、改廁3013座、清潔取暖9985戶,高標準打造39個示范村,累計打造110個示范村,基本實現全覆蓋;把蒼頭村作為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的關鍵節點,力爭打造成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文旅驛站、河津近郊度假的城市后花園。

筑實鄉村振興之基,河津市25個村率先開展支部領辦合作社試點;“清化收”化解集體債務9657萬元,清收債權4162萬元,新增各類土地資源4307畝,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4.9億元,125個行政村集體收入全部突破10萬元。集體資產達40億元的龍門村連續27年為村民分紅,今年拿出2100余萬元,人均分紅5100元。同時,精準識別“三類戶”150戶399人,多措并舉、精準幫扶,解除風險128戶326人。6042名脫貧群眾人均純收入達到14186元,同比增長17.2%,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讓城市更有溫度,讓生活更加美好。堅持規劃引領,梳理公共活動空間,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城市品質……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在這里落地落實——

有目共睹,河津市總投資7.5億元實施18項交通重點工程,108國道改線、張高線改造、忠信—張西線翻新、萬蒼線改造、衛米線改造等12項工程全部建成投用,下化—沿黃旅游路支線、南方平工業路、張西線改造、杜家灣—任家窯道路改造等6項工程加快推進;當地群眾高度關注的政務中心主體完工,外貿片區完成拆遷,體育館改續建工程全面竣工;事關群眾出行便利的22條背街小巷及城中村道路硬化工程建成投用……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契機,該市對華興路、中興路、蓮池公園等“四路兩公園”進行高標準綠化提升改造。投資8500萬元,實施城鄉生活垃圾社會化清掃轉運項目,引進海螺創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對全域城鄉垃圾進行集中收集、密閉轉運、綜合發電,推動城鄉環境大為改觀。

恒守如磐初心,培根鑄魂蘊蓄高質量發展“紅色動能”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時代呼喚新作為。

料峭寒冬,河津處處涌動著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從座無虛席的會場到農家院落,從機關、企業、學校,到農村、社區,一場場透徹深入的宣講,一次次鮮活生動的解讀,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更好地領悟、銘記、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

黨建強則事業興,作風硬則士氣高。此情此景也是河津市以政治引領進一步凝聚思想共識的縮影。

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是推動河津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河津市委堅持把學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擺在首要位置,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扎實做好重大工作的綜合謀劃、統籌協調、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切實擔負起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責任,以政治引領進一步凝聚了思想共識。

全面落實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河津市深入開展黨員干部作風大整頓活動,創新開展轉作風、強作為、見實效——“十個聚焦抓落實”專項行動,以作風提升促進工作落實。持續舉辦《請人民閱卷》大型電視問政節目,各部門負責人公開承諾、踐諾、兌諾,接受人民群眾監督,進一步激發了廣大干部實干、苦干、硬干的精氣神,形成了爭先進位創一流的濃厚氛圍。

干部隊伍建設激發干事創業凝聚力。河津市大力實施選育、茁壯、頭雁“三個計劃”,“比優選強”選拔17名優秀年輕干部走上科級崗位。進一步完善“1+3X”綜合考評體系,實行任期承諾制、目標責任制和辭職承諾制,讓每個單位、每名干部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輪”,干部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進一步增強。

基層組織建設鞏固高質量發展“戰斗堡壘”。河津市深入開展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創新開展“實施十大工程、提升十大能力、實現十大目標”揭榜領題行動,10個常委人人揭榜、29家單位領題探索、75個項目引領示范,13個工作專班協調聯動、跟進督導,創建“五面紅旗”示范點17個。

東風勁,大潮涌。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是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后的奮進之年。置身波瀾壯闊的新時代,40萬龍門兒女將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只爭朝夕抓落實,踔厲奮發爭一流,為續寫山西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作出河津貢獻。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