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12-21
張秋明 楊建義
初冬時節,漫步在新絳縣北張鎮北張村,一座座鋼架蔬菜大棚鱗次櫛比,佇立在田間;村中大街小巷完成硬化,村容村貌整潔亮麗;黨群服務中心主體工程竣工,裝修工作有條不紊進行……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今年以來,北張村在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中,通過持續發展蔬菜生產,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人居環境,推動鄉村振興,北張村群眾正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把美麗鄉村的“藍圖”一步步變成“實景”。
“新大棚”鋪就“致富路”
北張村地處呂梁山腳下,全村8700余畝土地,659戶,2500余人,是個典型的傳統農業村。近年來,在北張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張村不斷夯實農業基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黨建引領、政策扶持、示范帶動等方式,積極引導群眾發展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為富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注入新鮮活力。
“我家現有兩個蔬菜大棚,全部種上了圣女果,現在已經開始采摘。每個大棚能采摘5茬,每茬能采摘2000多公斤,每公斤能賣5塊多錢,一個大棚就能收入10萬余元,我種出來的蔬菜還不愁銷路。”北張村村民權秀民說起蔬菜,那是自信滿滿,充滿底氣,幸福感展現在眉梢間。
為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北張村“兩委”從產業扶持和技術服務等方面入手,以建設現代設施大棚為切入點,組織種植戶學習先進種植經驗,每年聘請農技專家免費為村民進行果蔬種植技術培訓,不斷培植村民增收致富后勁。
在打造獨具特色的種植產業上,北張村通過“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的模式,推動蔬菜生產擴規提質,成為村莊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由于大棚種植的蔬菜品相好、口感佳、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青睞,不僅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果盤子”,還讓村民鼓起了“錢袋子”。目前,北張村村民種植的西紅柿等蔬菜已陸續上市。
蔬菜產業的持續發展,極大地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問題。每到蔬菜成熟季節,附近村莊的許多村民都來到北張村的大棚里從事采摘、包裝等工作。如今蔬菜大棚已經變成了農民共同富裕的“金鑰匙”,真正實現了“地里種下致富果,振興敲響收益鼓”。
現在,北張村已建成蔬菜大棚300余座,其中,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32座,年產值達2500萬余元,人均增收9000余元;村集體還建設了6座蔬菜大棚,每年為村集體增收70萬余元。
“大改造”修好“便民路”
在推進設施農業建設的同時,北張村將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加快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科學規劃,多措并舉,投資700萬元,對全村道路、下水、電路進行深度改造,對村中大街小巷進行硬化亮化,高標準新建黨群服務中心、村民休閑廣場等,持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以前,我們村村中道路坑坑洼洼,街邊亂堆亂放,沿街商戶門前道路狹窄,每逢趕集人多、車多,極易發生路面擁堵和交通事故。現在街道經過重新改造,小巷也進行了硬化,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宜居宜業的美好環境。”說起北張村街道的變化,老黨員權躍進連連稱贊。
為壓緊壓實人居環境整治責任,全力做好村中街巷改造工作,嚴抓基礎設施工程質量,鎮村干部幾乎天天到施工現場,看設計、查質量、盯進度,村民積極參與配合,加快了工程建設進度。
截至目前,北張村完成主街道鋪設4500多米,完成小巷小道改造2000多米,翻修人行道1.5萬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100盞,400多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正在有條不紊地建設中。
如今,行走在北張村,柏油鋪就的大街寬敞明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們臉上掛滿燦爛的笑容。村民們說:“路修好了,環境好了,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以后出門‘路通心更暢’。”
“下一步,我們將在繼續發展蔬菜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做好村中主要街巷和休閑廣場等處的綠化美化,完善各種配套設施,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繪就美麗鄉村更美畫卷。”包村干部、北張鎮副鎮長田燕飛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