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12-20
仲冬時節,踏入新絳縣古交鎮南李村,一條寬闊平坦的入村路將108國道與村莊銜接起來,村民們徹底告別了下坡拐彎進村莊、崎嶇蜿蜒入家門的歷史。這是該村支村委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建設美麗鄉村的有力一筆。
南李村位于古交鎮南部,北臨108國道,南靠汾河。2021年10月受史上最強秋汛影響,412戶村民房屋受損,大面積良田被淹,災情異常嚴峻。如今1年多時間過去了,在村莊看到的更多是洋溢在村民臉上的笑意,聽到的是發自他們內心的幸福笑聲。
走進蘇全水老人家里,五間平房已被整修一新,新刮的涂料、新盤的暖炕、新修的屋內地面,讓這個脫貧戶家里暖融融的。蘇全水老人76歲,兒子患有一級精神殘疾,兒媳撇下一雙兒女走了,多年來一直靠政府的低保等惠民政策生活,家境異常窘迫。去年受洪災沖擊,房屋裂縫較多,跑風漏氣,難以居住。支村委得知后,立即將其納入危房改造項目。然而,老人家里根本沒有積蓄,支村委就與建筑隊商量,以墊資的形式進行危房改造,待竣工驗收后,再將危房改造款撥付給建筑隊。蘇全水老人激動地說:“感謝鎮黨委政府,感謝支村委,讓我們一家住上了新房,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據悉,老人的孫子已大學畢業,現在南方打工,孫女正在上大學。
在村民南定國的蘑菇大棚里,一排排由廢舊木屑做成的菌棒整齊有序地擺放著,肉乎乎的蘑菇長勢正好,像一把把撐開的小傘,分外惹人喜愛。南定國介紹說,以前種植蔬菜采用傳統辦法,老棚高度低,農藥發揮不好,干活費勞力,投出產出比不高,現在舊棚種蘑菇,只改換了一下品種,效益就出來,一個棚保守估計年實現純利6萬元,他經營了3個棚,總收益在20萬元左右。說完,這個淳樸的漢子露出開心的笑容。
快人快語的南愛紅一見面就說,以前村里的自來水被個人承包,村里部分農戶家沒有自來水。新一屆支村委上任后,將村里的自來水井經營權收回,鋪設了1000多米新管子,現在家家都能喝到自來水了。
“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好、把鄉村產業發展好,努力交出一份鄉村振興高分答卷。”該村黨支部書記郝益鋅說,當前南李村正奮力書寫“兩篇文章”:一是蔬菜老村的種植轉型問題,繼續激勵和扶持農村的創業者,加強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興經營主體的培育,加快鄉村振興,重新樹起蔬菜大村的旗幟;二是以汾河治理為抓手,進一步推進觀景臺、灘地連片蓮菜種植基地的建設,為創建生態文旅文化長廊打通了重要關節,讓南李村“看得見水清、聞得見果香、記得住鄉愁”。
楊建義 張秋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