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fā)布者:黎建月時間:2022-11-19
冬天是一年的最后一個季節(jié),仿佛一場歲月的結(jié)尾。既然是結(jié)尾,是鳴鑼收兵,理應是要打掃一下戰(zhàn)場、修整一番,好迎接下一場歲月。
打掃,當然只是個比喻,卻有幾分形象。比如,那些曾經(jīng)熱鬧的花花草草,現(xiàn)在是幾近枯謝了;掛枝的果實,也大多歸了收成;只有落葉被秋風來回地劃拉,一時找不到北。
山頭是什么時候開始失了青春容顏,變得像上了年歲的人一般頭發(fā)花白。河水雖并未見得凝結(jié),卻明顯不那么歡暢了。天空呢,太陽也學著怕冷的樣子,“偷工減料”,晚出早歸。云端似也少了些雁雀翅膀的扇動,顯得瘦了幾分,壓低了人們的視野欲望。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仿若,冬天是個洗盡鉛華而失寵的妃子,落寞、慵懶、倦梳頭。一切,如同背叛,才有了王昌齡的嘆息。
然而,每每回想起大汗淋漓的暑熱之不堪,想到郁達夫“春水一樣的憂郁”,才清醒,一切,都不過是季節(jié)變遷,大自然的脾氣。
想通了這些,或許就沒有最初的固執(zhí),不雞蛋里挑骨頭,也才對冬的刺骨之冷,不那么抱怨了。
有了平靜的心緒,才會有對冬的本質(zhì)和她的模樣,有一個平視與打量,也才對這位冷美人有一個欣賞的角度。
比方說,假如沒有冬天這臺氣候制冷機,會有天下紛紛揚揚、驚鴻一瞥之雪事嗎?或者,正是多了這一層的冷艷決絕,人們才更愿意多看一眼天上的太陽,才更感覺到地球的溫存,也才更加趨火趨光趨眾,抱團取暖,以求得人類文明的兼容。
春夏秋冬,原是地球的四張表情。冬也不過是太陽的一個小小傾角,一份遠視與斜睨,造就了地球一年一度的冬之凜冽。
于是,秋收冬藏。閑置大半年的后院里,岳父留下的紅薯窖被叫醒。大白菜、芥疙瘩、土豆、白蘿卜和紫皮蘿卜們,被藏貓咪似的安置去。
而市井,當背影里終于多了些彩虹圍巾,便成全了一份份俏佳人的風韻;風雪里更添了幾頂老虎頭的帽子,也就是一列“小虎隊”了。也或者,寄出去一件羽絨大衣于他鄉(xiāng),便生得那端一懷溫情。
真正的好,豈是一個冷字能阻擋得住的?
那么,如果是換一個語境呢?當英俊的達式常還是我的偶像,在我的家鄉(xiāng)小村里,總會有一些老年人像冬季候鳥似的,于午后集結(jié)在大隊馬號那堵大拐角的標準南墻根。
干啥呢?背太陽、曬日頭,順便也曬曬寂寞,松動一下孤獨,至少能給家里省一把取暖的柴火和幾塊煤球。
“不知原諒什么,誠覺世事皆可原諒。”
木心,總是口吐蓮花,此刻更像是在與冬妥協(xié)。當人與大自然,彼此的心都被溫潤軟化了,所謂肌膚之冷,差不多已是得過且過了。
清晨,上班的路上,天穹之下,街衢清闊,行人稀少,樹影疏離,掛枝的枯葉,遲遲不肯離去,像冬天的信箋似的,一枚枚招搖。是在捎信給山那頭的那個春天嗎?
文至結(jié)尾,但是冬天的樣子呢?抑或她的表情、真顏值呢?不得不承認,我不是個稱職的畫師。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