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10-13
張斯直
米毓瑞,一名晚清光緒年間從忻州走出的進士。他仕宦官場及執教二十多年,秉持初衷,廉潔自律,一心為民,他毅勇前行的廉潔品質被后世學子所推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一
米毓瑞于清咸豐三年出生于忻州北關村七賢巷米氏家族,高祖米錫光是太學生,曾祖米中元敕授武信郎,祖父米德昌、父親米天爵以務農經商為主,雖經苦讀,未能考中。米毓瑞從小是在這樣一個商農耕讀為一體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他在少年時代,就表現出過人的讀書天賦,祖父米德昌對他寄予厚望,教他讀書。清同治十一年,米毓瑞考中忻州秀才,并于第二年赴省城晉陽書院深造學習。光緒三年其父病故,生活艱難,他回忻州教書,補貼家用。光緒七年,山西學使王可莊蒞臨忻州考察學子,米毓瑞得到賞識,被調入省城令德堂肄業,同時也在此教書,還被選為優貢。光緒九年,他赴京參考,被選為朝考二等,以教職用,先后任山西臨縣教諭和垣曲縣訓導,正式開始了仕途生涯。
米毓瑞少時,就在祖父及父親的諄諄教誨下,認真閱讀古代圣賢之書,決心長大做一個廉潔勤政、為民辦事的官員。他家里正房的墻壁上就張貼著祖父用楷體毛筆字寫就的大大的一個“廉”字,可以說“廉”字從少時起就進入了他的心里。為了赴省城求學,他從忻州過石嶺關徒步挑擔150里,并拒絕祖父為他安排的毛驢送行。在晉陽書院讀書期間,為減少開支,節約讀書成本,他一年很少外出觀光。曾有一次,已是臘月,快要過年,同學們非要鼓動他去太谷鳳凰山走一下,說那里的景色有多好多美。米毓瑞硬著頭皮前去,結果在美景中徜徉的他忽然想起祖父的囑托及念家里的貧寒,頓時后悔出游,決心馬上趕回書院讀書,或回忻州老家看望至親。可以說是貧困的家庭,和貧寒的讀書時光,砥礪了他的心志,蓄養了他的壯志,為他之后走入政界從廉為官,奠定了可貴的思想基礎。
二
1883年春夏,米毓瑞到汾州府臨縣擔任教諭。臨縣是個山城,交通落后,信息閉塞,文化基礎薄弱。米毓瑞到任后,臨縣學子們十分高興,大家都請米毓瑞為他們講學。作為一縣的官員,米毓瑞在百忙中總要抽出時間來滿足學子們的要求,不厭其煩給予輔導。轉眼已到過年,學子們知道米毓瑞薪俸極低,生活不易,就把自己家里的一些紅棗、核桃、小米之類拿來,務必要米毓瑞收下。米毓瑞十分感謝學子們的熱腸,他說:“我是臨縣官員,和私塾老師不同,私塾老師你們給點可以,我是官員不能接受你們的東西啊,我倘若接受下,要臨縣老百姓知道了,把我趕出臨縣了,咋辦?孩子們,清廉做官是我的本分啊!”聽他說完,學子們仍不甘心,無論如何要放下,面對眾學子們灼熱的目光,他只好把土特產隨便拿著各樣嘗了一口,然后把學子們送出門。從此,他廉潔的為人品格在臨縣傳開。第二年正當他繼續在臨縣一心一意工作的時候,突聞祖父病故,他只得辭別臨縣,回忻州為祖父守孝。1886年守孝結束,臨縣教諭的位置已被人頂替,無奈他又來到絳州垣曲縣擔任訓導,開始在垣曲縣工作。
垣曲縣位于山西省南部,清代屬絳州管轄,也是一個山城。從忻州到此地,要走很遠的路,十分艱難。米毓瑞在《垣曲去來詩》中寫道:“旅店傳餐停馬足,荒郵攪夢惱雞聲。今時趣駕何時返,路遠崎嶇莫問程。”還說:“治裝無伴通情話,沿路有人發野謳。安得神功前鑿險,從容令我馳驊騮。”這足以說明路途之艱險。“敝署高居碧靄間,群峰回報曲如環。不安家食權司鐸,未斷塵緣笑入山。天半岫寒云懶出,林端日暮鳥直還。轉呼僮仆謀歸計,記否來時路幾彎?”從詩中可以看出,在垣曲這個“群峰如環”的山城里,身為訓導的米毓瑞過著極為清貧的生活,乃至工作一段時間后,要求跟隨他一起來垣曲的僮仆設計歸家的計劃,也就是說他內心已做好了要辭官的準備。按照我們的正常理解,作為一個訓導負責全縣的教育工作,經濟收入雖不算豐厚,至少生活不會有問題,而從米毓瑞詩歌中看,卻是貧寒如故,并且想辭官歸家,原因何在?光緒年間,作為從七品官的米毓瑞官俸微薄。有時,在邊遠地區的縣衙,就連微薄的薪資也給官員們兌現不了。
曾有一次,垣曲一名做酒的富商,因為擔心兒子學得不好,考秀才不能通過,遂求米毓瑞在考試判卷的時候通融一下,富商給米毓瑞放下50兩銀子。他認為這富商滋擾了垣曲縣秀才考試的正常秩序,不僅不給這名富商辦理,而且還把富商大罵一頓,讓富商當場把錢拿走。平時處人和活動,米毓瑞是盡量遠離富商巨賈,挨接的盡是些貧寒的學子,這些學子不僅向米毓瑞求教學問,而且在吃飯的時候,米毓瑞看到學子們貧寒,腰包里沒錢,還自掏酒錢。在學子們報答他的時候,他顯得不近人情,一概回絕,因此他在垣曲做了幾年訓導,貧困得過不下去,也就有了辭官的打算。
三
光緒十六年,米毓瑞辭別垣曲縣,以他非凡的才華考中進士,之后在山西崞陽書院(今原平)和鳳山書院(今太谷)講學,光緒二十六年接受忻州知州李崇光的聘請,回忻州秀容書院擔任主講(山長);1902年為適應新的國內形勢,秀容書院改為新興中學堂,米毓瑞任學堂堂長。
在秀容書院和新興學堂這四年中,他做了幾件重要的工作。按照清乾隆四十年籌建秀容書院的規定,秀容書院資金由公私共同解決,即由州衙撥付和向忻州富商籌集,另外在奇村、西高村還有田地17畝,作為書院的膏火費用。
米毓瑞從世界大局、中國未來著想,力主改制,并著手解決了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改制后學科的設置問題。他參照南方改制,大力引進西學,增加了造船、紡織、機械、英語等專業;二是改制后的教師招聘問題。改制后,學子入學門檻降低,班級和班容量增加,所需教師必然也會增多,在這種情況下,他廣招教師,特別重視從南方地區招錄,有效補充了書院改制學堂后教師不足的問題;三是興建校舍的問題。教師學生人數增多,校舍也必須增加,因此他籌集資金在秀容書院的下院建房,解決了學堂教室和教師學生的宿舍問題,為改制后的學堂順利發展,奠定了基礎。
米毓瑞在忻州新興學堂擔任堂長的時候,修建了不少教師和學生宿舍,手里掌握著工程項目,應該說撈點好處不難,攬工的老板肯定會給米毓瑞不少好處。可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因為學校的建筑是靠城區村莊贊助和忻州富商贊助,所需木料大部分由村莊提供,磚石灰由有關生產磚石灰的老板贊助,動工所用人力也是來自百姓自發,也就是說新興學堂建房大都來自贊助,米毓瑞只是負責聯系、協調和做一定說服工作,這里面根本就沒有多余的錢可賺;所籌集的學校辦公費用,米毓瑞都要按季向有關贊助的富戶抄送,賬目開支一目了然,條條有數,可以看出他清白廉潔的內心世界和工作作風。 (《支部建設》)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