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10-12
記者 王文軍
綠蔭蔽城、城在綠中、人在景中……漫步中心城區,公園綠地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移步換景之間,美不勝收;
彩虹道路、汽車營地、節點驛站……驅車沿黃一號旅游公路,母親河波瀾壯闊,沿岸一派生機盎然;
水清岸綠、村靚業興、綠色產業……“五條綠色走廊”建設風生水起,綠水青山正加速蝶變為造福百姓的金山銀山;
……
近年來,我市立足獨特的山川資源、區域優勢,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牽引,不斷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豐富內涵,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強污染防治、生態修復,謀劃大氣污染防治十大行動、水生態環境保護八條措施、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夏季攻勢”等有力舉措,努力讓河東大地青山常在、碧水長流、空氣常新、美麗與發展同行,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名副其實的山西“小江南”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牽住“牛鼻子”,打出“組合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一場秋雨過后,深秋的運城天高云淡,空氣格外清新,市民王女士在微信朋友圈感慨:“看著纖絲不染的天空,心情立馬晴朗了!”
如今,藍天白云對運城人來說不再是奢侈品。今年5月份以來,山西省生態環境廳發布每月全省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最好的3個城市,每次運城都位居其中。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相比2015年下降23.5%,關鍵指標PM2.5濃度逐年下降,重污染天氣顯著減少,2021年重污染天氣降為12天,向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邁出堅實一步。
數據是枯燥的,卻最有說服力!近年來,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持續向好,正是我市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
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體、潔凈的土壤,既是群眾關切、社會關注,又是發展之基、治污之要。近年來,我市堅決向污染宣戰,全面落實國家、省的決策部署,針對最突出的問題和領域,抓住薄弱環節,接續攻堅、久久為功,牽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牛鼻子”,打出生態環境保護“組合拳”。
——制定《運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政協監督,部門分工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環?!备窬?,加強屬地管理和“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管業務必須管環保、管生產經營必須管環保”的硬性約束,明確44個單位工作職責,健全調度、約談、問責等工作機制,壓實各級各部門工作職責。
——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軌道,市人大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工作,先后制訂和頒布了《運城市鹽湖保護條例》《涑水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條例》《運城市農村環境衛生管理辦法》《運城市伍姓湖保護條例》《運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條例》等法規,不斷加大依法治理大氣、水、土壤污染的力度。
——秉持“冬病夏治、夏病急治、頑疾專治、標本兼治、合力共治”,聚焦環境保護突出問題,連續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夏季攻勢”,污染防治攻堅鏖戰正酣,補齊影響秋冬季大氣環境質量工作短板,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有效改善。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大幅改善,生態文明建設這道必答題,運城成績亮麗——
天更藍。近年來,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40.47%、35.64%,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降低35.6%、20.96%。重污染天氣大幅下降,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奠定了基礎。
水更清。全市地表水水質改善明顯,國控、省控斷面劣Ⅴ類水體比例大幅下降,劣Ⅴ類斷面在全市僅剩一處;水體優良比例由27.27%增至60%,地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實現了“一泓清水入黃河”。
山更綠?!熬G滿運城”行動全面開展,2019年以來,累計完成造林99.1萬畝,森林覆蓋率29.7%,全省排名第二,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拿出“硬舉措”,亮出“真功夫”,跑出生態文明建設加速度
金秋時節,參加2022年山西省第八屆旅游發展大會暨第33屆關公文化旅游節的嘉賓,看到關圣文化廣場南邊風景如畫的五龍峪河,紛紛盛贊:“沒想到,曾經的亂石灘,如今竟可以變成一派江南水色,無愧運城‘小三亞’美名!”
鹽湖區五龍峪河這個曾經的亂石灘,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了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新境界。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和行動,各地各部門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持問題導向,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硬舉措”和“真功夫”,加大力度,持續發力,綜合施策,統籌推進,著力補齊一塊塊生態短板,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
——強力推進重大生態系統修復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拆違、治污、清淤、綠化、增濕、添景”一體推進。2020年以來,我市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雙十工程”滾動實施總投資5370.51億元的952個項目,截至今年6月底,已完成投資736.62億元,有力支撐和促進了示范區建設;凍結42個影響山體生態的備案風電項目,停止新批建筑石料礦山,嚴厲打擊私挖濫采行為,修復治理廢棄礦山5400余畝。
——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力度。我市堅持“控煤、治污、管車、降塵”四管齊下,累計淘汰燃煤鍋爐1231臺,全市范圍內劃定“禁煤區”實現了縣(市、區)全覆蓋;持續開展“散亂污”企業排查整治,累計排查10265家,完成取締4996家,完成整改5265家;持續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動態“清零”,編碼登記數量位居全省第二;連續編制重污染企業應急減排清單,為重污染天氣應對提供基本遵循,涉及企業近3000家。
——扎實落實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我市先后制訂了《運城市地表水跨界斷面生態補償考核方案(試行)》和《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獎懲辦法》,分別依據斷面監測數據和環境空氣質量數據對各縣(市、區)地表水跨界斷面和空氣質量進行生態補償。近年來,全市大氣環境領域扣繳資金2850萬元。
——健全目標責任考核機制。我市不斷優化考核方式方法,充分調動各縣(市、區)政府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秋冬防”考核中注重區域差異,結合“絕對值”和“改善率”兩項指標對轄區政府進行考核,絕對值占比40%,改善率占比60%。根據每月考核結果,對排名靠后的屬地政府領導進行約談,將考核結果和生態保護補償資金掛鉤,依據排名情況對各縣(市、區)進行財政獎懲。
……
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家園更美麗,老百姓切身感受到身邊生態環境質量的切實變化,一大批影響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突出問題得到解決,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和獲得感顯著增強。2018年至今初次信訪事項及時受理率達到100%,按期答復率達到100%,群眾滿意率達到95%以上。
一切成就,都是過往。
進入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筑牢綠色發展底線,踐行“兩山”理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讓運城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再次向全市人民釋放出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強烈信號。
描繪“高顏值”,助推“高質量”,激發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夜幕慢慢降臨,垣曲縣城亳清河畔,華燈初上。在藍、黃、橙等多色燈光的映襯下,亳清河流光溢彩,風采非凡。
曾幾何時,亳清河這條垣曲的“母親河”,一度淪為穿城而過的臭水溝。2012年以來,該縣對亳清河縣城段開始了生態環境綜合大治理。治理后的亳清河,水清岸綠,美不勝收,成為垣曲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生態效益不斷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條沿亳清河而形成的生態經濟帶正在蔚然興起。
無獨有偶。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黃河淤積、河床不斷抬高,涑水河入黃不暢,在永濟市韓陽鎮上源頭、獨頭、長旺3個村形成大片積污區,蚊蠅滋生、臭氣熏天,5000多畝灘地無法耕種,曾經是“耕牛來到這里,都不愿意往前走”。如今,隨著總投資3100萬元的永濟市涑水河入黃口水生態修復工程的推進實施,這里已是一派魚米之鄉的秀麗風光。
治理后的亳清河和涑水河僅僅是我市“生態立市”的個別注腳,驗證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依靠綠色發展保護環境,因地制宜、科學謀劃——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沿汾生態文旅融合示范帶、沿涑水河田園風光示范帶、綠水青山中條新生態文旅經濟示范帶以及峨嵋嶺綠色產業示范帶,著力打造“五條綠色走廊”。
——沿黃八縣(市)為重點,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為紐帶,創新“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模式,串聯了沿線生態、農業、文化、鄉村旅游等資源,全力實施沿黃美麗鄉村“1+5”工程,促進交旅、農旅、文旅等融合發展,高標準打造的“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
——沿145公里汾河岸線的4個縣(市),規劃建設總長度116公里,配套“主體、慢行、服務、信息、景觀”五大系統的汾河旅游公路,多維度構筑沿汾生態文旅融合示范帶。
——圍繞200公里的涑水河,沿線6個縣(市、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融合農耕文化,導入特色產業,立體化建設集“田園勝景、康養福地、農旅廊道、產業沃土”于一身的沿涑水河田園風光示范帶。
——以中條山生態廊道為脈,串聯沿線五老峰、泗交、歷山、鳳凰谷等風景區,支撐發展生態觀光、文化旅游、山地運動、健康養老等生態經濟綠水青山中條新生態文旅經濟示范帶。
——以峨嵋嶺的自然稟賦為基礎,依托165公里高效便捷公路網,自西向東串聯起孤峰山、稷王山等農林生態資源,謀劃推進總投資46.73億元的39個項目,全力推動農業提檔升級、提質增效,以數字化重構農業競爭的新優勢,建設峨嵋嶺綠色產業示范帶。
綠水青山,一片盎然。
綠水青山,不僅成為展示生態運城的名片,更孕育出新的發展優勢,培育出新的發展動能,讓經濟發展“高質量”和生態環境“高顏值”協同并進,一批新興產業、高新產業集群順勢而為,迅速崛起——大運新能源汽車、正威國際新材料產業園、建龍鋼鐵深加工、藍科途鋰電池隔膜等一批標桿性、示范性重大項目,在河東大地遍地開花、蓬勃發展,助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開辟新境界。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站在新的起點上,全市上下必將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鍥而不舍、接續努力,攜手同心、不懈奮斗,更加自覺地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綠色必將成為美麗運城更加堅實、更加厚重、更加亮麗的底色,美麗運城宏偉畫卷將更加絢爛多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