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9-26
2021年9月,中國·山西·稷山首屆后稷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成功舉辦,開啟了后稷農耕文化的“京”艷之旅。時隔一年,第二屆后稷論壇如期而至,來到錦繡龍城、美麗太原,上演了后稷農耕文化與奮進稷山的華彩“并”秀。

第二屆后稷論壇開幕式嘉賓云集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慶祝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由稷山縣委、縣政府主辦,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等11家單位指導支持的第二屆后稷論壇,9月17日、18日在山西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馬培華出席第二屆后稷論壇開幕式并參觀非遺展
本屆論壇以“探源農耕文明·推動鄉村振興”為主題,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持續推動后稷農耕文化研究向縱深拓展,通過成果展示、交流合作,進一步促進稷山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助力全方位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是一場致敬后稷的金秋盛會
汾水之濱,迎澤湖畔,秋色宜人。山西國際會議中心湖濱會堂內,一場致敬后稷的金秋盛會隆重召開。
9月18日上午9時30分,一段制作精美、亮點頻閃的稷山形象宣傳片拉開了論壇大幕,帶領與會嘉賓“穿越時空”走進后稷故里、板棗之鄉,領略棗鄉風情、體悟悠久人文、感受發展脈動。
“稷山是中華農耕文明發祥地之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后稷姬棄在稷山境內的汾河岸畔、稷王山麓樹藝五谷、推廣農耕。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特別提到‘后稷教民稼穡于稷山’。這是一塊金字招牌,對稷山來說彌足珍貴。”稷山縣委書記吳宣在致辭中說,近年來,稷山縣委、縣政府牢記領袖囑托、矢志感恩奮進,以建設“六個基地一座名城”為目標,堅持推動后稷農耕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推進一二三產綠色循環融合發展,邁出了全方位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

稷山縣委書記吳宣在第二屆后稷論壇開幕式上致辭
吳宣表示,舉辦后稷論壇,目的是搭建起深度研究后稷農耕文化的平臺、各方人士合作發展的平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增強文化自信的平臺,進一步凝聚共識、匯聚合力、推動發展。
11時整,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馬培華宣布第二屆后稷論壇開幕。開場鑼鼓《鼓舞新時代》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稷山形象創新升級全新亮相
隨后,稷山VI、“稷山四寶”LOGO、“稷山四寶”吉祥物發布會舉行。與會領導嘉賓共同為稷山VI發布摁下啟動鍵,同時“稷山四寶”吉祥物精彩亮相。2021年,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首屆后稷論壇上,稷山縣正式發布了“稷山四寶”標準,對“稷山四寶”四大區域公用品牌進行了認證。今年,為更好展現稷山厚重的人文歷史和傳承弘揚后稷農耕文化,進一步塑造稷山的獨特形象,準確提高“稷山四寶”辨識度,稷山縣結合當地代表性藝術作品、歷史名人、特色農產品等元素,打造了符合后稷故里文化定位和“稷王文化名城”特色的稷山VI、“稷山四寶”LOGO和吉祥物。
發布會現場播放了相關設計解讀專題片,讓與會人員透過這些“文化符號”進一步了解稷山和后稷農耕文化。據了解,稷山VI由“稷”字印章,“稷山”二字,后稷故里、板棗之鄉和中國稷山的英文字母四部分組成。其中,“稷山”二字是著名稷山籍國學大師姚奠中先生墨寶,“稷”字印章取板棗的形狀、棗紅的顏色,篆刻“稷”字是著名稷山籍篆刻家任泉溪先生的作品。“稷山四寶”LOGO同樣以姚奠中先生墨寶為主,其形狀以“稷”字為主體,融合了“山”“四寶”“云紋”和“盤長結”等諸多元素。“稷山四寶”吉祥物以麻花、餅子、雞蛋、板棗為原型,配有識別標識的名字和宣傳口號。
“下一步,我們會積極做好稷山VI、‘稷山四寶’LOGO和吉祥物的推廣使用工作,將其廣泛應用于各種場合和各種活動,通過獨特的形象標識,展現稷山厚重的文化底蘊。”稷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寒梅說。

項目簽約集聚動能
在“稷山四寶”進龍城暨招商引資合作項目簽約活動環節,與會人員聆聽稷山縣情概況介紹,對稷山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近年來取得的發展成就表示由衷贊嘆。中國農業出版社、山西財經大學創業學院、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運城市分行、山西振東集團、上海明品醫學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單位,現場與稷山縣簽訂了后稷農耕文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省校合作協議、政銀戰略合作協議、中藥材種植及深加工、醫學智慧應用服務合作協議等12個合作協議和項目,投資總額達29.8億元。這些合作協議和項目,緊緊圍繞稷山麻花、稷山餅子、稷山雞蛋、稷山板棗等特色農業產業,同時涵蓋了工業、金融、醫療、文化等多個領域,與稷山發展高度契合,將對推動稷山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為稷山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原創歌曲喚起鄉情
其間,原創歌曲《五谷香自稷山來》、國家級非遺“高蹺走獸”表演等極具特色的文藝節目精彩紛呈,彰顯了后稷故里傳承農耕文化、推動鄉村振興的堅定信心,展現了后稷兒女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的豪邁氣概。

“高蹺走獸”驚艷龍城
這是一次思想碰撞的高峰對話
今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把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同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
后稷農耕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研究后稷農耕文化是探源中華文明和弘揚中華文明的應有之義。
“稷山是農耕始祖后稷故里,希望稷山縣委、縣政府在舉辦兩屆后稷論壇的基礎上繼續努力,扛好傳承弘揚后稷農耕文化之責,推進后稷農耕文化研究向縱深拓展,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切實把后稷農耕文化傳承好、利用好,把后稷故里建設好、發展好,并以農耕文化為紐帶,以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使命,走出去加強農耕文化交流學習,在互學互鑒中奮力譜寫新時代的農耕文明新篇章。”開幕式上,馬培華寄語稷山。
十三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李春生,農業農村部總畜牧師張天佐,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原巡視員、中國投資協會農業和農村投資專業委員會會長胡恒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武等領導嘉賓先后致辭。他們的發言緊扣后稷論壇主題,緊密結合各自工作實際,為稷山縣傳承弘揚后稷農耕文化和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指導性建議。

后稷農耕文化研討成果豐碩
和首屆后稷論壇一樣,后稷農耕文化研討依然是第二屆后稷論壇的“重頭戲”。而這已經是稷山縣第四次舉辦后稷農耕文化研討會,今年研討的重點是“考古與史學相結合探源農耕文化的魅力”。
中國先秦史學會、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專家學者應邀出席研討會。他們結合各自研究領域,從考古的角度對后稷文化進行了深入挖掘和闡釋,涉及主題包括稷山的地理變遷與“稷”之內涵、在城市化和工業化背景下如何傳承中華民族五千年農耕文化、后稷起源和后稷農事等。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華夏文明研究所副所長崔俊俊在作主旨報告時,介紹了稷山東渠遺址與后稷文化的關聯。他說,稷山東渠遺址中發現大量的動植物遺存,表明該遺址所處的時期已經有比較發達的農業生產活動,是“后稷教民稼穡于稷山”農耕文化的考古學實證。崔俊俊認為,東渠遺址植物遺存之豐富超乎想象,已經具備從考古學角度探討后稷文化的條件,提供了周人起源研究新線索。
大家一致認為,后稷農耕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研究后稷農耕文化是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具體舉措。將以本屆論壇為新起點,從考古發掘、史學研究等多學科、多角度發力,對后稷農耕文化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基本圖景以及演進路徑進行深入研究,探尋文明之源,增強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推動鄉村振興,為探源中華文明和弘揚中華文明作出應有貢獻。
研討會上,與會人員共同觀看了《重走后稷遷徙之路》專題論證片。稷山縣向與會專家贈送了《后稷文化論集》,與山西考古研究院簽訂了在稷山開展文物系統調查合作意向協議。會議發布了《第二屆中國·稷山后稷論壇(太原2022)宣言》。

高端智庫咨詢賦能現代農業
稷山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高端智庫咨詢會同樣成果豐碩。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中國農業科學院、省鄉村振興局、市農業農村局等單位專家學者,面對稷山縣委、縣政府的誠懇問策,暢所欲言、傾囊相授,共同探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稷山突破農業發展瓶頸的具體路徑,為稷山農業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賈廣東建議,稷山縣應該在發揮農業食品保障功能、生態涵養功能、休閑體驗功能、文化傳承功能方面加大探索力度。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張軟斌則提出,稷山縣應著眼科技驅動、循環農業、融合發展、服務創新四方面,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今天的咨詢會是稷山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一次具有深刻指導意義的會議,今天吸納的‘百家爭鳴’重要學術成果也將是我們今后不折不扣攻堅落實的發展課題。我們一定勇挑大梁、能擔重任、革故鼎新,為后稷故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開新路、出新招,為早日實現農耕文明與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作出更大的貢獻。”稷山縣委副書記王德謀表態說。
這是一組飽含創意的立體宣傳
會場內,有關后稷農耕文化和稷山高質量發展的故事生動講述;會場外,稷山非遺展覽、“特”“優”農產品展示及美食體驗活動有聲有色開展。

“特”“優”農產品彰顯特色
“稷山有四寶,麻花餅子雞蛋棗。”去年以來,這句朗朗上口的宣傳語在稷山當地家喻戶曉。第二屆后稷論壇走進太原,稷山縣也希望把“稷山四寶”及其他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遺產品、美食小吃、“特”“優”農產品一并展示推介給省城人民。

“稷山四寶”美食體驗人氣旺
9月18日早上,湖濱會堂續廳,精心準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十分吸睛。螺鈿漆器、益泰永木雕、金銀累絲制作技藝、稷山泥塑、稷山滿月服……每一件展品都濃縮了先民的智慧,呈現出迷人的光彩。
一個由“雞媽媽”“雞爸爸”和5個“雞寶寶”組成的金銀累絲作品既呆萌生動,又富麗堂皇,吸引了不少媒體記者拍照。工作人員向大家介紹,這件新創作的純銀作品是“累絲全家福”,寓意吉祥如意,團圓美滿。
“能夠作為稷山縣非遺代表,把非遺項目宣傳展示給太原市民,我感到十分榮幸。希望能通過后稷論壇這個平臺,把我們的特色非遺技藝發揚光大。”國家級非遺稷山螺鈿漆器髹飾技藝相關負責人馬靜這樣說道。
而在山西國際會議中心廣場,一字排開的展臺將“稷山四寶”近距離呈現給太原市民,受到熱烈追捧。
“以前從來沒有吃過稷山麻花,嘗了一下,感覺口感酥脆,特別好吃,而且不貴,就把剩下的都買了。”太原市民李女士對稷山麻花贊不絕口。她遺憾地說:“可惜不多了,希望以后還有機會買到這樣的特色美食。”
稷山板棗同樣受歡迎。山西友臻千年板棗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說,精品棗260元一盒,早上一會兒工夫就賣出去三四盒。她十分贊同稷山持續舉辦后稷論壇,認為依托這樣的活動平臺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稷山板棗,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譽度。“其他棗沒有咱的板棗后味兒甜,你把它掰開,里面確實有拉絲;你再捏一捏,肉質可厚呢!”她向前來咨詢的人現場介紹,忙得不亦樂乎。
在“稷山四寶”特色美食體驗區,無論是稷山瓤菜和稷山火鍋,還是稷山晉糕和稷山涼粉,廚師們現場制作,都吸引了不少人品嘗、購買。太原市民陳志燕女士帶著兒子王柯涵晨練完路過體驗區,饒有興致地品嘗了多樣美食。母子倆對稷山瓤菜湯情有獨鐘,還特意向廚師請教了制作材料和流程。“第一次吃稷山瓤菜,印象非常深刻。聽說稷山在這里舉辦后稷論壇,我還查了一下相關資料,感覺挺好的。也希望今后有機會到稷山去,品嘗更多稷山美食、了解更多稷山文化。”
兩天時間里,第二屆后稷論壇展示了稷山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的新成果,探索了發展現代農業和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明確了后稷農耕文化研究的新方向,取得了圓滿成功。
吳宣表示,稷山縣將以這次后稷論壇為契機,繼續擔當起弘揚后稷農耕文化的歷史重任,堅定文化自信,豐富拓展提升,在傳承發展后稷農耕文化上堅定執著、不懈奮斗。“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期盼各位專家學者在后稷農耕文化研究領域能有更多新成果,期盼各部委、各單位能夠繼續在政策、項目、資金上支持稷山,期盼各位新聞媒體朋友持續關注稷山、宣傳稷山,期盼各位企業家多到稷山考察走訪、投資興業。”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