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太陽村里好母親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9-09

安新明 李玉堂

在全國著名衛生模范村稷山縣太陽村有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這位母親雖然已去世15個年頭了,但村里人仍然街談巷議,懷念她,她就是張因端。

張因端在太陽村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初始階段曾作出重要貢獻;她在樹立家風、傳承文明、養兒育人方面也多有經驗,被村民連連稱贊;她在太陽村移風易俗、推行殯葬政策、實行公棺葬禮方面又是帶頭執行人,至今仍傳為佳話。

張因端于1919年出生于寧夏鹽池縣一個漢滿之家,自小便學習畫描繡剪,讀文識字,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的父親是寧夏省政府參議員、“開明紳士”,在西北地區與英國客商交易羊毛而一舉成名。寧夏電視臺曾熱播的電視劇《金羊毛》就是根據她父親不少創業事跡而編寫的。張因端18歲時與來自山西“熬相公”的張彬卿結為伉儷。后來公私合營,他們夫妻回到張彬卿原籍山西省稷山縣太陽村。

回到太陽村,來到黃土高坡,出身名門的張因端并沒有嫌棄這塊貧瘠的土地,她把聰慧、勤勞、善良、樸實、治家、講究衛生的優良家風帶到這里,勤奮勞作,困難時期,全家吃糠咽菜。她養育了6個男兒,幫他們成家立業,令村人羨慕。

20世紀50年代,太陽村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張因端的家庭被列為多子女家庭衛生典型戶。她家在第四居民組一個偏僻的胡同里,當時的宣傳報道資料介紹說:這是“一個土墻土院不見土,做飯燒柴不見柴”的農家小院。在她家,不僅炕上、灶臺干凈整潔,連窗臺、墻角、院落都收拾得十分干凈。炕上的被子疊得方正,用干凈的床單罩著一塵不染,灶臺的墻上有一個存放碗筷、盆、調料的四方小窯,外面罩一塊白土布,案板上不見任何餐具和食物,沒有一點凌亂。廁所的墻上同樣有一個土窯放置手紙,也用白布蓋住。她家的鍋臺、鍋蓋、面甕、水缸都擦洗得干干凈凈、锃亮發光,在大部分農戶都還是大棚欄窗戶的時代,她家就已改成了開啟式多扇窗戶了,換氣通風樣式新。

她家堅持的衛生習慣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可以讓參觀者隨時檢查、隨時上門造訪的。她家的小院曾經接待過來自全國各地的衛生參觀者。擠滿小院的代表豎起大拇指,異口同聲地夸到:“真干凈,了不起。”1957年山西省農村衛生工作稷山現場會、1959年全國農村衛生工作稷山現場會的分組代表來太陽村時都曾光顧她家;當時的多個部門領導都曾到過她家,并對這個多子女衛生典型戶多有夸贊,《山西日報》也曾多次報道。

在她去世舉行殯葬儀式時,村老年協會會長韓托南感慨地說:“別看這個院子不超二分大,省、市、縣領導都來過,參觀者更是不計其數!”


張因端老人在教育治家上,也樹立了一代新風。

她教育孩子從小要勤奮助人、努力學習文化知識,長大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力量。在儀容舉止上,她更是嚴格要求孩子,坐有坐姿、站有站相,不準沿墻爬廈、不準上樹掏鳥窩、不準下池泊、不準衣衫不整、不準穿鞋上炕,飯前必須洗手。她一手帶大了10個孫子、孫女,反復教導告誡子孫:要孝親奉老、尊重圣賢、遵典祭祖……她的言傳身教影響著子孫,后輩都事業有成,她家更是成了村里的文明禮儀之家。

張因端老人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從未和鄰居、親戚吵過嘴,從未和媳婦紅過臉。逢年過節,親戚、兒孫送來好多禮物、食品,她便分送給鄰居和本巷生病或生活困難者。她這樣向子孫解釋:讓大家都沾你們一點光,兒孫孝順是好事,更重要的是讓下一代知道了,也照樣學樣,促進社會尊老愛幼的風尚。

老人有一鄰居是個女孩,父親在外地工作,母親早逝,小女孩一人孤獨生活。老人把她當親孫女對待,無微不至地關愛、照顧和幫助,后來那女孩嫁到外村,一直不忘老人恩情,逢年過節都會回來看望老人。

老人丈夫有一個妹妹嫁到本巷,晚年兩個兒子早逝,生活困難。她反復叮嚀自己幾個兒子,一定要照顧好姑姑。幾個兒子會定期給姑媽送錢、送食品,攜手表嫂讓姑姑幸福地度過了晚年。對此張因端老人并未表揚,只說你們都是娘家侄子、亦侄亦子,理應如此。


張因端老人不僅家庭衛生條件好,她和丈夫還熱情好客、禮貌待人。有很多干部領導年輕時下鄉,都先后在她家小北房長時間住過。時隔50年,提及此事,老干部依然對張因端老人記憶猶新,印象深刻。

張因端老人熱愛社會、思想積極,一言一行都體現了她的修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她是全村婦女中為數不多的“文化人”,她和本巷的翟津英老人積極投身掃盲活動,或在識字班,或奔走各家各戶,教婦女們識字、學文化。她先后把兩個孩子送去參軍,保衛邊疆。

1976年,太陽村開展農村衛生革命,推行殯葬改革,開始實施公棺葬禮,改厚葬為統一到陵園集中埋葬,要打破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習慣,有顧慮、有困難、有阻力。同年,張因端老伴張彬卿走完了73歲人生,張因端老人毫不猶豫地做通全家人及所有親戚的思想工作,在太陽村第一個為老伴舉行了公棺葬禮。

1976年農歷八月十九,村里為張彬卿舉行追悼大會,村民、親戚連同各村干部群眾、地縣工作組、衛生局等方面的人,共有一千多人參加。太陽村首推公棺葬禮,在稷山縣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各界都夸張因端老人思想進步,具有大局意識。

張因端老人一生為兒孫料理了20多宗婚嫁喜事,積累了很多經驗,當巷人有婚事向她請教時,她都樂意幫助,親臨指導,大家又稱她為“喜婆婆”。

良好的衛生愛好和生活習慣,讓張因端老人的身體一直很健康硬朗。86歲時,她仍然一頭烏發一絲不亂,腿挺直直腰不彎,衣著得體,不拄拐杖,步態輕盈。87歲時,因下雨不慎摔了一跤,她肩骨骨折,醫生診斷會永久喪失胳膊功能,沒想到經治療后卻恢復如初,連醫生都驚嘆是個奇跡。88歲時,她臥床不起,幾個兒子輪流精心侍奉,當年安詳辭世。

德高望重的張因端老人與世長辭了,她家街門上曾經的“光榮軍屬”“衛生模范戶”“衛生文明之家”“五講四美戶”“共產黨員之家”等多個匾牌,給村人留下了一筆可貴的治家興業的精神財富。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