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9-09
屈吉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人們對月亮的認知越來越多。自古以來,我國就流傳著許多有關月亮的美妙神話,且隨著光陰流逝愈來愈深入人心,以至于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經》中,就已有帝俊的妻子“常羲生月”的記載。漢代,又有了西王母賜給后羿的長生不老藥被嫦娥偷吃后奔向月宮的說法。“月中何有,白兔搗藥”的詩句說明,在晉代,和月亮有關的神話中又增加了白兔搗藥的內容。唐代,月亮的神話不僅增加了吳剛伐桂,還出現了唐明皇與申天師等人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宮的情節,從此八月十五遂為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如今人們過中秋,基本是團圓賞月,但在百年以前,從國家到民間,人們過中秋節都是要有儀式的,那就是祭月。
查閱有關歷史資料得知,祭月從周朝就已存在,目的是祈禱國家祥和安定。明代在北京建月壇,專為祭月場所。清代定制祭祀有三等,祭月稱中祀,比祭天地、太廟、社稷的大祀低一等,但也要由皇帝親祭或遣王公大臣代祭。但祭月并不在中秋節,而是在每年秋分日酉時,即月上之刻,地點亦在月壇。儀注甚為復雜,此不贅述。
中秋佳節還要在乾清宮設宴擺供祭月,設供桌,懸掛月宮符象,供直徑55厘米、10斤重大月餅和左右各3斤重的月餅,以及數盤小月餅、酒茶、應時鮮花果品。最獨特的當屬“供月例用九節藕”(《燕京歲時記》,富察敦崇寫的一部記敘清代北京歲時風俗的雜記),此藕只出于西苑中、南、北三海蓮花池內,九節生于一根,寓“九九至尊之意”,為皇家專用。
另外必供的是蓮瓣形西瓜,即整瓜雕成數瓣,互相綻開,瓣底與瓜蒂連而不斷,狀似蓮花,寓意團圓。擺畢供品要燃香,皇帝和皇后等依序向“太陰星”(民間稱“月光馬兒”“月光神馬”)象行禮如儀。待香盡,焚像,撒供。大月餅則貯存至除夕闔家分食,其他月餅、西瓜、仙果等賜予妃嬪及太監宮女等。其祭月所需供器物品等各類甚為繁雜,以上只是約略而述。
民間也有祭月習俗,但只在中秋節這天。明人劉侗等著《帝京景物略》載:“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鏈花。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跌坐蓮花者,月光普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
祭月供品必有西瓜,切成蓮花瓣狀。供桌上擺放香爐、蠟扦、花瓶之類,壓下敬祭的黃紙等。雞冠花寓意廣寒宮桂樹,毛豆枝是獻給玉兔的祭品,祭品必有藕,大約是以潔白寓嫦娥吧。
據有關資料顯示,王府祭月,都是由輩分最長的女性先拜祭,之后大家依次拜過。《燕京歲時記》所說:“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師諺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與皇帝家拜月略有不同,皇家是皇帝先拜,其后才是女性。女子過去另有拜月習俗,《禮記·禮器》載:“太陽生于東,月生于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也許“男不拜月”是循此說。
過去貧苦人家一般是不會舉行祭月儀式的,一無場所(大庭院);二無置辦供品的費用。普通民眾過中秋節,無非買張月光馬兒、兔爺、幾塊月餅(或自己做的)寓團圓應景。
祭月習俗流傳了那么多年,民間的祭月儀式逐漸向賞月、團圓歡聚過渡,儀式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后來,只剩下兔爺點綴和團圓宴分食月餅了。
而今過中秋節,經濟繁榮,生活幸福,舉家團圓,月餅、果品的種類極其豐富,祭月這種習俗早已成為歷史。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