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全市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搬出新生活 扶出幸福路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9-08

記者 馮婷婷 通訊員 趙建飛

秋色絢爛,碩果累累。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于10月16日在北京召開。喜訊傳來,河東大地101個易地搬遷安置點的39459名搬遷群眾歡呼雀躍、精神振奮;配套建設的56個幫扶車間、21個產業園區比學趕超、生產正酣……大家滿懷豪情,紛紛表示將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譜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小康圓夢不是終點,接續奮斗未有窮期。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委有關決策部署,圍繞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貧困群眾脫貧發展的問題,著眼于搬遷群眾社會融入、就業增收和全面發展等各方面,以及搬遷、穩定、發展全過程,有效防止了搬遷“后遺癥”,全力推動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融入新社區、過上好日子”,以實際行動向黨的二十大獻禮。

加強機制建設

夯實基層黨建

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是實現脫貧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是確保搬遷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關鍵環節。為了扎實做好后續幫扶,讓搬遷群眾實現從“安居”“樂業”到“幸福”的美好轉變,我市聚焦機制建設,實現工作推進有保障。全市10個項目縣101個集中安置點均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包聯,做到重要問題親自部署、重大方案親自把關、關鍵環節親自協調、落實情況親自督查;對所有集中安置點逐個分類建立監測幫扶、產業就業、資金管理等臺賬,做到后續扶持各項工作心中有數、安排有序;及時整改上報日常發現的設施配套、社區融入等問題,并逐一檢查、銷號;對工作滯后的縣(市)提醒、督辦、通報,確保安置點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夯實基礎。

聞喜縣鄉村振興局干部戴文勝告訴記者:“搬遷群眾多數是邊遠山區的脫貧群眾,從散居在山間到聚居在社區,居住空間、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著力夯實基層黨建,以‘五面紅旗’示范社區創建為載體,聚焦機構設置科學化、社區管理網格化、居民自治規范化、治安防控立體化建設,讓群眾搬進新家后有社區可依靠,想辦事有門路,遇難事有‘娘家’。”

為幫助搬遷群眾盡早適應新的生產方式與生活環境,順利融入城市生活,我市制訂印發《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方案》,堅持黨建引領,搭建社區多元治理體系,實現自治共治有機融合,構建“受助—助人—互助”的黨建服務新模式,全面推進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全力打造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模式”,建成了聞喜縣南城社區、夏縣新天地社區、垣曲縣晉海花園等一批深受黨員群眾歡迎的黨建特色品牌社區。目前,全市101個安置點新建黨支部16個、新建村(居)民委員會12個,實現安置點黨組織、村(居)民委員會全覆蓋。每個安置點都構建了社區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協調運行機制,落實“一處陣地、一張網絡、一班人馬、一個機制、一條熱線”工作制度,規范化管理安置點日常事務,確保搬遷群眾有人管、生活穩。

實現精準幫扶

拓展產業就業

“咱家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以前住的是破破爛爛的土坯房,一到冬天下雪封山,吃喝都成了問題。多虧政府讓咱搬到了縣城的移民新村,這單元樓住著別提多敞亮了。”站在新買的小汽車前,垣曲縣新城鎮左家灣村的易地搬遷戶郭戰戰難掩興奮之情。搬到垣曲縣城之后,郭戰戰多次參加縣里組織的技能培訓,在鄉村振興局和相關單位的推介下,找到了合適的工作,還在2019年成為了金德管業垣曲縣總代理,日子越過越紅火,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

像郭戰戰一樣,依靠精準幫扶實現致富的群眾不在少數。我市在101個集中安置點均建立了防返貧動態監測臺賬,構建了涵蓋安置點、鄉、縣、市四級信息管理的監測預警機制。對搬遷群眾,特別是監測對象分類施策,逐戶研判,梳理“一戶一策”幫扶清單,開展個性化幫扶。對風險單一的,實施單項幫扶措施;對有勞動能力的,堅持開發式幫扶;對無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納入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進行兜底保障,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在推進安置點“監測、預警、幫扶”上,做到駐點工作隊、鄉村振興工作人員和社區“兩委”干部一起發力,形成常態化、制度化、精細化落實局面。全市1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點共派駐工作隊39支,100人以下的安置點由縣級統一管理,有力提升了工作質量。

夏縣易地搬遷戶蘆海云一家四口人曾經是貧困戶,人均年純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幫助下,蘆海云先是爭取了5萬元小額扶貧貼息貸款,通過養牛實現了穩定脫貧,又承包了兩個大棚種植新品種草莓。駐村工作隊還積極幫助其聯系有關專家傳授種植技術和幫助管理銷售,最終蘆海云的應季草莓喜獲豐收,全家的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3000多元,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產業就業是易地扶貧搬遷的最大民生,產業培育是實現穩定脫貧、逐步致富的關鍵舉措和長久之策,讓搬遷群眾擁有充分的就業機會、匹配的就業能力、舒適的就業環境、高興的就業心情、穩定的就業收入,是易地扶貧搬遷的應有之義,也是搬遷群眾富起來的根本保障。近年來,我市狠抓產業增收,堅持“黨組織+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盤活土地資源,建成特色產業園21個,實現產業扶持1105人。在安置點加快配套建設就業創業服務站,開展就業幫扶,組織免費定向培訓,加強輸出輸入地勞務對接,擴大外出務工規模,拓寬務工增收渠道。

目前,搬遷群眾通過務工實現就業13652人,一季度,搬遷勞動力就業率達96.9%,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針對脫貧搬遷戶中有勞動能力的,在脫貧人口800人以下的安置點,配套建設車間工坊,吸納就近就地務工。

增強公共服務

完善社區治理

“沒想到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這么好,我們沒背房貸,就住上了統規統建的單元樓。附近各類學校配套齊全,兩個孩子不僅能就近上學,還能夠及時享受到國家的教育幫扶政策。搬遷點有幫扶車間,媳婦閑時就去務工,不僅照看了孩子,還能賺錢補貼家用。”說起現在的生活,平陸縣后澗村脫貧戶呂奇鵬直言像做夢一樣。

為了實現搬遷群眾權益有保障,我市首先制定硬舉措推進“十個有”,即每個安置點有黨員活動室、有業委會辦公室、有物業中心、有衛生室、有幼兒園、有警務室、有文體活動室、有產業就業服務點、有便民超市、有休閑廣場。目前,安置點全部建起文化娛樂設施、義務教育學校、幼兒園、醫務室或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其次優服務落實“十到位”,即黨員服務、產業支撐、就業保障、物業管理、治安聯防、文明創建、議事組織、民調機構、困難幫扶、工作經費等十個到位,保障搬遷后“辦事有地方,議事有組織,糾紛有人管,困難有人幫”。實現所有安置點安全飲水到戶、生活用電入戶、廣播電視信號和通信網絡全覆蓋,配套建設了公廁、活動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并制定了公共基礎設施管理辦法,形成長效機制。目前,全市安置點建設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50個,引進市場化的物業公司29個。再次高標準保障“五享受”,即享受移民搬遷建房補助政策、享受與遷入地住戶同等就醫入學等待遇、享受同等養老保險、享受原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享受戶籍轉接等權益保障,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目前,10個項目縣所有搬遷群眾在權益享受上都做到了“應享盡享”。

易地扶貧搬遷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搬遷群體原有的社會文化結構,重構文化空間既是搬遷群眾的訴求,也是推進安置點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為了有效滿足搬遷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促進人際和諧、增強安置區凝聚力,我市不斷完善搬遷社區治理體系,實現群眾需求有保障。由社區黨組織牽頭,開展“好家庭”“好媳婦”等評選表彰活動,引導社區居民爭當“向上向善”好家庭;采取社區居民與轄區單位共建、商戶共同參與的管理模式,通過為居民辦理積分卡,用積分兌換實物,開辦“愛心超市”,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安置點傾斜,為搬遷群眾提供更多更好公共文化服務,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組織“文明新村(社區)”“星級文明戶”創建評比等活動,建立和諧的社會環境,使搬遷群眾盡快熟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通過開展評比活動,表彰了一批“好黨員”“好媳婦”“好婆婆”,營造向典型學習的良好氛圍,搬遷群眾更好地融入遷入地,生產、生活需求進一步得到保障。

市鄉村振興局局長曹廣峰說:“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加強和完善社會治理,努力提高搬遷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堅持初心不改、方向不變、力度不減、腳步不停,守底線、抓銜接、促振興,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夯實基礎作出貢獻,以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