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合作社搭平臺 大學生顯身手

——臨猗縣張莊村特貢冬棗農民專業合作社見聞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8-25

記者 蘇黎原 南 遼

“李振種植一畝冬棗能賣一兩萬元,別人只能賣六七千元。”在臨猗縣廟上鄉張莊村,說起返鄉大學生李振,村里人都不由得豎起了大拇指。

“大學生學習快、懂技術,知道什么時候用藥、用什么農藥、預防哪一類病蟲害,也會科學配比施肥、改良土壤。他們種出的冬棗,品質好、產量高、價格高。”見識到大學生的厲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臨猗縣特貢冬棗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滕紅革對大學生們評價很高。

廟上鄉是遠近聞名的棗鄉,目前,全鄉種植設施棗樹8萬余畝,年產鮮棗1.6億公斤,產值近10億元。這么大的一個產業,已經吸引42名大學生回鄉創業。

張莊村的合作社輻射5000多畝棗園,吸納3名返鄉大學生就業。2020年,合作社統籌利用上級組織下撥的50萬元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專項資金,動員社員出資150萬元,建設了一座冬棗交易市場,兼具農民技術夜校、測土配肥實驗室、農資服務部、鮮棗冷藏庫、冬棗分揀包裝車間等功能,搭好了返鄉大學生就業的“舞臺”。兩年多來,3名大學生大顯身手,幫助臨猗冬棗從這里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

李振首先登臺。他是廟上鄉胥村人,2010年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專業是國際貿易,在太原打拼了6年后,2016年返鄉種棗,承包棗園當農民,兩三年時間就成長為一名技術精湛的鄉土專家。

他在承包的農場里分別建了3種不同類型的日光溫室,施展本領:11畝地坑溫室,保溫能力最強,冬棗6月成熟,最早;30畝雙膜鋼架溫室,冬棗7月成熟,不早不晚;15畝雨棚,能防雨防雹,9月成熟,最晚。

“分成3塊,錯開了上市時間,也拉長了貨架期。”李振的這一決策合理分配了精力,這幾年,3塊地每年總收入100萬元以上。

在兒子創業之前,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民,李振的父親只敢搭建簡易鋼架棚,雖然收入也不低,但比起兒子就差了一截。

因為技術好,2018年以來,李振被特貢冬棗農民專業合作社聘為技術員,為廣大農民提供技術服務。

“技術服務正在把農戶走過的彎路矯正回來。”滕紅革說。

再說滕彩紅。她是張莊村人,今年47歲,2000年畢業于天津大學,20年來一直在鄰近的永濟市就近打工。2019年,合作社要搞測土配肥業務,鑒于這項業務有點難度,合作社黨支部就把她請了回來,并專門送她到上海進行為期一周的培訓。從此,滕彩紅正式上崗,逐漸成長為測土配肥領域的專家。

滕川負責銷售。他1995年出生,張莊村人,2016年畢業于山西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回村,主要工作是對接全國各大超市。去年,順應超市對農產品質量的較高要求,我們合作社對輻射的5000多畝棗樹開展了綠色認證,已經初步過審。”滕川說,“將來,我們要直接和出口商取得聯系,把臨猗冬棗出口到更多國家。”

下一步,廟上鄉黨委將發揮返鄉創業青年人才聯盟廟上聯絡站的作用,進一步動員在外的大學生返鄉,共同發展冬棗產業。并計劃建立若干個冬棗產業示范園,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返鄉大學生以技術入股,真正把園區建成共同富裕的示范園區。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