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7-27

衛哲治(1702年—1756年),字我愚,號鑒泉,垣曲縣無恨村人,酷愛讀書,善為文辭。他從科舉入仕代理知縣開始,因以民為本、興利除弊、為官清廉、不畏權貴,受到百姓擁戴和皇帝賞識,步步擢升為布政使、巡撫、侍郎、尚書等職,名垂史冊。
乾隆七年冬,衛哲治調任海州(今江蘇東海縣)知州。時值海州饑荒,他救濟災民二十余萬,連流浪到此地的許多山東災民也得到了救治。他組織民工疏浚長年淤積的六塘、六里等河道,筑堤壩,建河閘,讓河水暢流入海、百姓免受積澇之苦。衛哲治在海州的作為受到海州士民的擁戴。老百姓為他立了生祠;唐仲冕主修的《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謂其“廉明愷悌,善折獄。邑人言之,至今仍有出涕者。”
乾隆十年,衛哲治升任淮安知府。他剛到任,就遇上河決陳家堡,無數百姓房屋、糧田被大水沖毀,哭聲、喊聲、求救聲綿延數百里。衛哲治立即派遣小船數百艘,滿載食品、頂風涉浪前往救助災民。他自己還冒著風險,親自到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查看災情,慰問受災百姓。衛哲治又捐出自己的俸祿,并在社會上倡議募捐,一方面臨時修建了許多草屋供難民居住,另一方面為難民供粥供藥供衣。乾隆皇帝因他“善治賑”、功績卓著,于十三年(1748年),調其至山東登萊道任職。后來,他歷任山東布政使、安徽巡撫、工部尚書等職。
衛哲治不僅是治水的能手,也十分重視教育。乾隆初,海州城內城外共有26所社學,多為鹽場延師教育子弟之所。衛哲治上任伊始,便詳細規定授業者薪酬來源、數額等。他又在新安、大伊兩鎮倡建書院,人稱“衛公書院”。書院的建設,重開海州自明代嘉靖年之后的文運之盛。
衛哲治為官清廉,鐵面無私,不畏權貴,除暴安良。在海州當地至今仍流傳著一個故事:當地富豪洪發云是一個和尚,憑借皇親國戚的身份,勾結官員稱霸鄉里,無惡不作。衛哲治決心除暴安良,將洪發云的罪惡逐一奏請皇上。乾隆不耐煩地說:“此事朕已知曉,洪發云為出家之人,罷了罷了。”衛哲治聽后不動聲色,回到海州,傳令將洪發云用兩頭健牛套上鐵耙將其耙死,海州百姓無不拍手稱快。這是衛哲治巧用同音異義的“罷了”和“耙了”,故意將乾隆的“罷了罷了”的意思曲解成“耙了”,巧妙處死惡僧,為民除害。在廣西巡撫任上,江南道御史謝濟世的兒子犯法,衛哲治令人將其抓來施予“鍛煉(拷問)”。
一次入朝覲見皇帝時,乾隆問衛哲治封疆大吏“孰為最劣”,衛哲治對曰:“惟江西巡撫阿思哈耳。”然而,當時阿思哈最受乾隆皇帝寵愛,人所共知。但是,面對皇上所問,衛哲治敢于以實稟告,“時以為難能”。后來,阿思哈因“婪賄派累”被治罪,由擬被絞死從寬改發烏魯木齊效力。衛哲治不畏權勢的精神在當時難能可貴,也得到了皇帝的賞識。乾隆帝于九年、十六年,兩次親書“安民為本”“化洽皖江”,予以褒獎。
衛哲治一生清廉,安民為本,不惜得罪權貴,也要守護百姓利益。他的事跡至今仍為百姓所稱頌。可見,官員只要真心實意為百姓辦實事,百姓就會永遠記住他。廣大黨員干部要堅持以民為本、勤政愛民,多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真正成為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 記者 南 遼 整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