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7-26
記者 楊紅義 見習記者 楊 琳
這里,有杜馬阻擊戰無畏生死的英雄傳奇,有“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時代壯歌;這里,更有風生水起、有口皆碑的“紅色喇叭”“紅色網格”“紅色鄉賢”……
素有山西“南大門”之稱的平陸縣,因臨河依山、溝壑縱橫、山巒起伏,自古以來就是軍事戰略要地。黨的百年奮斗,在此處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紅色寶藏”。近年來,平陸縣堅持黨建引領,不斷深耕“紅色土壤”,厚植“紅色因子”,激活“紅色力量”,“驛站紅”“志愿紅”“產業紅”等競相綻放、爭奇斗艷,構成基層治理的一道獨特風景。
暖人心,“驛站紅”
“暴雨突襲別心慌,免費雨傘借您用。”
“手機沒電別著急,移動充電寶幫助您。”
“趕集沒秤怎么行,咱這里提供方便!”
……
7月5日早上,平陸縣杜馬鄉上村村南集市車水馬龍,人頭攢動。集市入口處,一個攤位前被圍得水泄不通。兩名身著紅馬甲、手拿針線盒的“商販”,正在為沒有采取防疫措施的群眾分發口罩。
“他們可不是在賣貨哩!這是我們村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結合村里實際而建立的流動‘紅色驛站’,主要為趕集村民、商戶提供口罩、針線、充電寶等急需用品,在維持秩序的同時免費提供便民服務。”上村黨支部委員張轉云介紹說,“村里每月逢七有集市,驛站逢集必到。每站3名工作人員,今天與我搭檔的是其他兩名黨員。”
上村是杜馬戰役發生地,當年犧牲的烈士中有223人長眠于此。以杜馬戰役遺址和烈士陵園為依托,集教育、培訓、餐飲、民宿、體驗等于一體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方興未艾。
為傳承發揚英烈精神,上村探索建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紅色堡壘——流動“紅色驛站”。驛站成員由1名網格員和兩名村“兩委”干部組成,共12組。
“‘紅色喇叭’是‘紅色驛站’的必修課,每天至少播報半小時,主要用來宣傳黨的政策,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張轉云介紹說,“今天由我播報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新聞報道,向村民普及‘一國兩制’基本國策,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早上喇叭響起來,中午“攤位”擺起來,下午入戶走起來。當天,“紅色驛站”工作者的“重頭戲”就是走訪第五居民組的脫貧戶、低保戶,有15戶左右,主要是對他們的水電供給、住房安全等進行入戶調查,為其排憂解難。這不,剛登門拜訪完村民李永星,張轉云他們又馬不停蹄,奔赴下一個入戶目標……
“作為‘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上村活化利用紅色資源,作出了不少探索。”杜馬鄉黨委書記路軍玲說,“我們動員退休老黨員、老干部,特別是經歷過杜馬戰役的老革命戰士,組成‘紅色鄉賢’智囊團,講述紅色故事,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對村務、財務、黨務進行監督。其中,許多輩分高、資歷深的‘紅色鄉賢’還升級為‘金牌調解員’。多年來,上村沒有一個上訪戶,也沒有發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
最無私,“志愿紅”
“1960年2月2日,平陸縣黃河沿岸的一處工地上有61位筑路民工集體食物中毒,生命垂危……”在平陸縣常樂鎮張家溝村“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紀念館,今年76歲的老支書張自成,正滿懷激情、繪聲繪色地為游客講解。 (下轉第四版)
“張自成是此事件的當事人,不僅能闡明事件經過,還能講述不少鮮為人知的幕后故事。他以特殊身份進行義務講解,可以讓真實情景再現,使‘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紅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張家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員衛國介紹說,“除了張自成,主動請纓、不計報酬和補助的義務講解人員還有村民張串茍。每年他們講解場次超過200場,最多時一天講解五六場。”
在張家溝村采訪,除了氣勢恢宏、游人如潮的“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紀念館,修葺一新、整齊劃一的特色窯洞,林木蔥郁、花團錦簇的羊腸小道,更有無處不在的“志愿紅”。
不僅僅義務解說,黨員史同生還動員村民李鐵亮、張自成,自發組成衛生保障小組,主動承擔起紀念館前廣場的垃圾清理工作;村民還主動為紀念館無償捐贈了80多個老物件,僅張懷玉一人就拿出織布機、篩子等“老古董”30多件……
蟬鳴蛙叫,小橋流水,鳥鳴山澗,清水潺潺。步行至村西側的窯洞農家樂,門庭若市、人頭攢動。
“這是村集體經濟的主導產業,去年遭受暴雨襲擊后,20個窯洞均有不同程度損毀,庭院地面下陷嚴重,我們拿出15萬元對這些窯洞進行修復重建。”員衛國介紹說,“為配合工程隊施工,村民紛紛組成‘志愿軍’,承擔清運淤泥、補栽樹木、沖洗庭院等輔助工作。古稀老人張省名也主動‘參戰’,義務勞動近3個月,用其精湛的木匠工藝,精心打造古色古香的木質樓梯扶手,既安全又美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張家溝村先后榮獲“山西省美麗鄉村”“山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和“山西省生態示范村”等榮譽稱號,曾經的“窮鄉僻壤”搖身一變成為蕩滌心靈的“風水寶地”,這是對“志愿紅”的最好詮釋。
富百姓,“產業紅”
張店鎮西牛村東口,半人高、一指粗的梨園迎風起舞。
“這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用‘中梨一號’和紅香酥通過有性雜交培育的新品種——‘丹霞紅’梨,今年3月份引入栽種,目前種植面積達到150畝。”西牛村村委會委員許淑波介紹說,“由于梨樹種植管理成本高,環境要求嚴格,之前村里根本沒有種梨戶。后來引進‘玉露香梨’,但管理復雜、儲運不易。現在引入的新品種不用套袋、疏花,育種能力強,結出的果實肉質酥脆、甘甜爽口,甚至可作為庫爾勒香梨、紅香酥梨等品牌的‘平替’,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村里的種梨戶也成倍增加。”
從“0”到“1”再到“1+1+1……”,西牛村的“產業紅”,這廂有“梨”!作為杜馬戰役戰地醫院舊址,西牛村的黨員干部始終秉持為民初心,將紅色革命精神薪火相傳。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牛村新建12個大棚、1座冷庫,用以發展集體經濟,扶貧車間、村民休閑文化公園等項目全面落成,全村硬化、亮化、綠化程度不斷提高。借助幫扶單位——山西云時代技術有限公司,累計銷售各類消費扶貧農副產品價值107.47萬元,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我種果樹大概有40年了,起初承包村集體的果園,后來自己開始劃地栽種,其間還做過果業經紀人。因常年在外,人脈多、路子廣。也是機緣巧合,得知鄭州果樹研究所培育出好管理、產量大、幼苗存活率高的‘丹霞紅’梨,我就想做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先行試種。”許淑波說,“前年,拿到新品種后,我先在自己家的40畝果園里試種,給大家做榜樣。去年,又組織感興趣的村民去鹽湖區、臨猗縣等地觀摩學習,得到14戶村民積極響應。冬天定苗,然后連片種植,不到一周時間就發展100多畝!”
記者了解到,果樹種植“大拿”許淑波之前是以其妻子名義注冊成立了平陸縣牛淑芬梨果飄香家庭農場,隨著“丹霞紅”梨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他又有了新的想法。下一步,待到新品種開始成功掛果后,他將動員更多村民,擴大種植規模,并以自己名字成立合作社,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深挖紅色資源,為黨建文化建設‘備素材’。紅色資源分散在廣袤大地上的各個角落,做好基層治理,就要深挖紅色資源,把看得見的紅色資源‘擺出來’、把‘沉睡’的紅色資源‘喚醒’,讓更多紅色資源更好地被發現出來、利用起來。”平陸縣委書記麻軍澤說,“黨員干部將更多地主動走向基層,通過文物、紀念館、口口相傳的故事等,把更多的紅色‘富礦’變為‘活教材’,探索出一條具有平陸特色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