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7-22
記者 楊紅義 柴瑜竟
這是一場蒲鄉“晉”旅的盛大閱兵,一次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力,是蒲劇藝術“運城品牌”的又一次抽穗拔節。
37年前,運城地委行署領導果斷決策,一次性從基層各縣抽調17名優秀編導、演員,應運而生的《表花》《西廂記》《關公與貂蟬》等優秀經典劇目久唱不衰,使一度陷入低谷的晉南蒲劇重振雄風;
而今,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史無前例的“院團合一”重塑性改革,新成立的山西省蒲劇藝術院秣馬厲兵,以全新的精氣神驚艷亮相,就“如何在新時代傳承好傳統戲曲文化”破題答卷。
梆子聲聲,鑼鼓鏗鏘,以2022首屆蒲劇藝術周為起點,讓我們——
再出發,向未來!
以習近平新時代文化思想為引領,努力培育“郁郁乎文哉”的文化生態
單腿跳椅,交叉跳椅,旋椅……7月6日,藝術周開幕式上,一雙腳踩木蹺的“三寸金蓮”在太師椅上騰挪跳躍靈活自如、行云流水,令現場觀眾喝彩陣陣、掌聲連連!
“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這段精彩表演成就了蒲劇《掛畫》。劇中“三寸金蓮”含嫣的扮演者是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一團的杜麗娜——名副其實的“90后”,集山西省青年最佳演員獎、山西省紅梅獎等多項殊榮于一身,是《掛畫》踩蹺唯一的傳承人,以獨特的蹺功表演技巧,先后4次在央視春晚大放異彩。
與杜麗娜一樣備受矚目的,還有板腔體民族歌劇《黨的女兒》中七叔公扮演者——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三團的何坤。他以飽滿嘹亮的嗓音、精湛的演技驚艷全場,將角色塑造得入木三分,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識才、愛才、敬才、用才,引導青年文藝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鼓勵他們多創新、出精品,支持他們挑大梁、當主角,是解決傳統戲曲傳承與發展的根本之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當天開幕式演出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登臺,親切接見演職人員。當得知這兩位優秀青年演員還是“編外人員”時,他們千叮嚀萬囑咐,要首先解決優秀人才的編制問題,最大限度滿足傳統戲曲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又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努力培育“郁郁乎文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生態。
以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為指引,市委、市政府心懷“國之大者”,深入推進“院團合一”重塑性改革,掛牌成立山西省蒲劇藝術院,并在人員編制、人才建設、精品創作等方面連出“大禮包”,為蒲劇藝術發展注入全新活力。
陽光、水分更足,發展生態更好,蒲劇人更加自信。“這次蒲劇藝術周盛況規模、宣傳力度之大,讓全社會對蒲劇刮目相看。”省蒲劇藝術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賈菊蘭激動地說,“之前,我們參加的關公文化節等各種節慶活動,都只是作為配角和陪襯。現在,專屬的節日、專屬的平臺和陣地,使我們對振興蒲劇更有決心、也更有信心!”
“舉辦蒲劇藝術周,是我市弘揚河東文化、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的重要載體,是打造文化高地、助力文化強省建設的生動實踐,必將為蒲劇藝術再起航、再出發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運城應有貢獻。”開幕式上,市委書記丁小強說,“此次蒲劇的成功演出,也是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改革發展初見成效的一大見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藝術周活動設置了蒲劇藝術傳承終身成就獎、蒲劇藝術傳承功勛人物獎和蒲劇藝術傳承新人獎三種獎項。“在活動前期的獎項籌劃上,市委主要領導提出不僅要獎勵‘老人’,還要獎勵新人。表彰的10位蒲劇藝術傳承新人,有5名來自臨汾蒲劇團。”省蒲劇藝術院黨委書記王志凱說,“戲曲藝術在于傳承,給他們更大的舞臺、更多的機會,激發年輕一代的行業自信,打造強有力的人才梯隊,從而使蒲劇事業永葆青春。”
從優秀傳統文化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杜鵑花呀杜鵑花,花開滿坡滿山洼”“你把它好好貼身上,莫要再軟弱,莫要再悲嘆”“有什么天大的重任我來挑”……7月11日晚,歌舞劇《黨的女兒》中梁曉麗、何坤等表演者,以一流的表演演繹共產黨員別樣風采,首演即大獲成功。
“劇中田玉梅扮演者梁曉麗、七叔公扮演者何坤及三號、四號扮演者是原文工團的歌手,長期以來表演行當僅限于單一的歌舞,現在這部綜合藝術的歌舞劇,使他們今后發展方向更加多元,從而有效延長演員的藝術生命。”王志凱說,“這部劇也是我們改革重組后重磅復排打造的板腔體民族歌劇,其唱腔的多樣化、舞臺設計的精美化,必將以更大的藝術魅力,激發廣大群眾一心向黨的磅礴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這,也是蒲劇藝術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
山西省重點扶持劇目、新編創作歷史劇《忠義千秋》《永樂宮紀事》;紅色題材劇目《黨旗飄飄》《中條山上黨旗紅》;復排經典歷史劇目、小梅花版《西廂記》;大型歷史民族交響樂作品《關公頌》《龍門頌》……2021年以來,以山西省蒲劇藝術院在運城掛牌成立為標志,蒲劇事業的改革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紀元,優秀的蒲劇作品呈井噴式爆發。
特別是,立足對王牌劇目《西廂記》的守正創新,青春小梅花版《西廂記》應運而生。劇目內容方面,新增了介紹運城周邊景點的歷史文化元素,情節更為豐富,助力文旅融合;舞美設計方面,一“布”一景,燈影幻化,舞臺效果更加唯美;演員陣容方面,21個演員來自劇院不同的演出團,其中就有8個小梅花獎獲得者。“無論是演員陣容組合,還是劇目內容改編,都打破了門派壁壘,相互融合、相互啟發,凝心聚力用優秀作品滋養廣大群眾的精神世界。”省蒲劇藝術院副院長范劍青說。
“黨史學習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創新”“鼓勵創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這是去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對新時代文藝作品創作人員提出的新期待。
山西省蒲劇藝術院演出一團創作的新編現代戲《中條山上黨旗紅》,取材于夏縣紅色革命,講述了王煥娥為游擊隊縫制黨旗,舍生取義、誓死奮斗的感人故事,謳歌了革命先輩不畏生死、堅定理想信念的崇高品格。
7月10日晚,《中條山上黨旗紅》在鹽湖會堂演出,臺下掌聲如雷貫耳。“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專項資金扶持,該劇目匯集了最優秀的舞美、服裝、燈光、音樂等人員,通過不斷提質創新發展,為即將到來的二十大獻禮!”賈菊蘭說。
首屆蒲劇慶典,各縣級劇團紛紛加力。7月3日至5日,鹽湖區蒲劇團展演《金麒麟》《趙氏孤兒》;5日至6日,平陸縣新虞蒲劇團展演《清官頌》《十五貫》《臥虎令》;9日至12日,垣曲縣曲劇團展演《巡按淚》《花墻奇緣》《卷席筒》《淚灑相思地》……市轄13個縣(市、區)演出團在各自區域內共計演出95場,堪稱蒲劇藝術的“嘉年華”。
馳而不息培育城市文明之“魂”,使廣大人民群眾高興起來、高雅起來、高尚起來
“戲迷們求票心切,除保留工作票和專家票外,演出票全部售賣,還是滿足不了需求。”王志凱說,“一位在廣西上學的大學生,回運城第一件事就是搶購演出票看戲。歌劇《黨的女兒》展演前兩天,還有兩個單位要預定包場……”
線下一票難求,線上觀看更是火爆。不少域外戲迷表示,這樣優秀作品井噴的展演活動,的確十分解渴。
“我一直在線上關注蒲劇藝術周展演活動,只有這樣的宣傳規模和場面才能配得上我們古老的蒲州梆子,我也將傾盡所能推介蒲劇文化。”在運外籍人員、西安外國語大學教師陳栩的這段話,飽含了對家鄉戲曲文化的高度自信。
“晉城兩名年輕戲迷教師給我發微信說,沒想到運城蒲劇表演這么有魅力,這個藝術周早就應該辦了。”賈菊蘭說。
7月11日晚,團市委組織50名暑期實踐活動的大學生集體觀看劇目《黨的女兒》。在觀看革命時期共產黨員感人事跡后,一位大學生發出肺腑之言:“太感人了,太走心了,太觸動靈魂了,我回去后就寫入黨申請書。”
以人為本,以文化人,以德潤心,馳而不息培育城市文明之“魂”,使廣大人民群眾在藝術享受的過程中高興起來、高雅起來、高尚起來。立足河東大地,新時代的蒲劇人奮力挖掘出多部經典紅色劇目,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推動傳統戲曲文化發展邁上新臺階。
接地氣的蒲劇藝術周,使蒲劇更多走出劇場、全方位融入大眾生活。2018年以來,市區各大公園里“地攤戲”隨處可見,戲迷與專業演員互動交流、高潮不斷,有效打通蒲劇與戲迷的“最后一米”。目前,“地攤戲”演出地點正不斷擴大,出現在各大廣場及盬街、嵐山根等特色文化場所,為文旅融合提供動力。最近,新華網和中央電視臺將重磅聚焦我市“地攤戲”,對我市群眾性戲曲文化發展進行報道。
蒲劇藝術周掀起“蒲劇熱”,廣大群眾學蒲劇蔚然成風。“我們推出的暑期蒲劇培訓班,還沒有正式推廣宣傳,就已經人氣爆棚。”王志凱說,“針對戲迷的成人班原計劃招20人,已經報名51人,最小的才19歲,特別是針對少兒的興趣班原計劃招16人,已經報名36人……”
“我為山西蒲劇藝術院成立點贊!”頒獎儀式上,蒲劇藝術傳承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今年91歲的王秀蘭為青春蒲劇喝彩。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新時代,蒲劇大有可為;新時代,蒲劇無限可能;新時代,蒲劇未來可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