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7-18
□記者 張建群 文圖

學習中的裴軍強
2022首屆蒲劇藝術周期間,高顏值、高演技的青年演員們一個個亮相,讓人們欣喜于蒲劇藝術的后繼有人。然而,一些有識之士也不無憂慮地說,蒲劇的傳承,演員有,缺的是好編導,尤其是編劇人才很缺。于是,一個名字被人們一次又一次提起,大家說,鹽湖區政府有個干部,這幾年在工作之余,寫運城本土文化元素戲劇,很有看點,在運城、晉中乃至省城都小有影響。這個能寫劇本的小伙子,便是裴軍強。7月13日,記者走訪了他,聆聽了一段不平常的人生故事。
一
1972年,裴軍強生于鹽湖區上王鄉子諫村。村子位于稷王山下,位置相對偏遠。也許正因為偏遠,南宋末年,河東望族裴氏一支族人逃兵禍來到這里,開枝散葉,繁衍了一個村的人丁。直至今天,子諫村仍以裴姓居多。
先祖的榮光漸遠,少年的裴軍強在村子里讀書勞動,除了愛看戲,學習成績也并不出奇。因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小學畢業后,他去上王讀了鄉中。他在學校聲名鵲起,源自一次奧數競賽。那次全地區組織競賽,不少學生考了幾分、十幾分,裴軍強考了79分。從那時起,他成了數學老師牛全家最欣賞的學生。牛老師經常表揚他,夸他是最有前途的孩子。
老師的鼓勵點亮了村里娃裴軍強的希望,他開始認真學習。中考時,他的數學成績全校第一,物理成績滿分。進入運城中學讀書后,他的數理化成績依然在班中遙遙領先。偶爾見到牛全家老師,老師總會熱情地鼓勵他:“軍強,好好學,你的腦瓜子好,是清華北大的料。”
然而,高考時,因為偏科嚴重,英語成績太低,裴軍強只收到了山西農大的錄取通知書。農村的孩子上農大也不錯,他背上了行囊,走進了農大。在這里,一位姓常的老師對他很是關愛。畢業前,深深了解裴軍強認真樸實直爽性格的老師告訴了他兩句話:一,勤觀察,多思考,少發言;二,永遠不要輕易否定自己。
裴軍強人生中的第一個單位是鹽湖區人事局。接收他的領導問他:大學生,能寫材料嗎?本是理工科學生的裴軍強想了想說,能。到單位后,他認真學習寫材料,很快上了道。他寫的材料清晰、完整、流暢,很受同事好評。不久,他被調至鹽湖區人大常委會工作。寫材料之余,他喜歡讀書,也喜歡寫些散文、小說和評論,作品在《運城日報》和《山西日報》都發表過。文章變成鉛字,還有些稿費,讓年輕的裴軍強感受到了工作之外的小喜悅。
二
1998年,裴軍強在走向人生第一個工作崗位時便有個小小的心愿: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實現個人愛好。鄉村出來的農家娃,從小不會打麻將,不懂時髦的娛樂,只知道父母的叮囑,要把工作當事,要兢兢業業。工作之余,他喜歡聽戲、看戲。市區老百貨大樓北門旁邊那幾家音像店里的戲曲光盤和磁帶,他幾乎全買過。蒲劇、豫劇、秦腔、晉劇、越劇、黃梅戲、京劇,他統統收入囊中。一下班,他便聽戲、看戲,琢磨不同劇種的同一部戲有什么區別,聽那些唱詞的雅致或者粗獷。中央電視臺的《空中劇院》欄目,他也幾乎每期必看。他愛戲愛得癡迷,樂此不疲,樂在其中。
2007年8月的一天,裴軍強在舊書攤上用一元錢買了好幾本書,正是全國《劇本》雜志。他看了一本又一本,覺得很有意思。其中,程步寫的劇本《真商鞅》,他看后很激動,很快從郵局訂閱了《劇本》。激動之后,他決定自己也動手寫劇本,同樣是以商鞅為主人公,劇本的名字叫《大秦長歌》。當時,他寫劇本是希望發表,雖然后來沒發表,但他慢慢明白了劇本的架構、人物對話、情節鋪墊等特點。
那時候,運城正在挖掘本土鹽文化,各級各部門共同努力想做些鹽文化文章,提升運城的城市影響力。裴軍強便從北宋發明鹽引的清官范祥入手,查閱了大量史料,創作了《巡鹽御史》劇本。當時,省紀檢委與省劇協聯合舉辦廉政文化劇本征文活動,他將自己創作的《巡鹽御史》寄了過去。沒想到,很快,他接到了省劇協一位老師的電話。這位老師了解了他的職業、年齡等,電話通知他,劇本寫得不錯,劇協將其評為一等獎。
這個電話讓裴軍強很受鼓舞,他從此更加留意搜集素材,為劇本創作做準備。有一天,他在《山西日報》副刊文化專版上,看到了一篇關于晉中清代廉吏梁中靖的文章,文章很長,但在結尾的人物檔案處有幾行字深深吸引了裴軍強。那幾行字說,梁中靖作為御史,不畏強權,曾經一下扳倒過七個貪官,人稱“一錘七印”。他看得眼前一亮,這不就是最好的戲劇材料嗎?想明白后,他立即搜集有關梁中靖的史料。在一個星期天的中午,他一點鐘進辦公室,一直寫到晚上十二點,用了整整十一個小時,完成了以梁中靖為主人公的《大清御史》創作。
后來,晉中市廉政文化建設需要劇本,選用了裴軍強的《大清御史》,并由晉中市晉劇團排演,劇目大獲成功,多次赴省進京演出。演出時,根據需要,劇名改為《打虎記》,在平遙古城外的察院中天天上演,備受游客觀眾喜歡,讓晉中市的廉政文化宣傳很有聲勢。
而在運城,裴軍強創作的《巡鹽御史》也由鹽湖區蒲劇團排演,面世后備受關注,為宣傳運城的鹽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明艷,誰知道它當初的芽兒,卻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這句話用在裴軍強身上應該比較恰當。創作劇本不同于寫散文、小說,它需要作家心中有舞臺、有演員、有觀眾、有歷史、有現實,更需要有一個重大的思想主題,有切合時代的文化元素與背景。只有這樣,劇本排成戲后才能夠有效地發揮它的寓教于樂,有效地與現實互動。做到這一點,很是不易。
每天清晨,冬天6點半,夏天則在6點以前,當人們在健康步道上健走,在公園水邊打拳,在花圃旁晨練時,裴軍強已經走進辦公室,開始了他獨特的修煉:讀書、寫筆記、創作。8點以前,他已完成一天的功課,8點以后,全身心投入工作。
愛吾所愛,無怨無悔。裴軍強讀的書,有晦澀難懂的史書,有地方志,有名著,還有文化專著。家中的幾萬冊書都是他平時買的,為了創作劇本,為了將歷史裝在心中,也將理想信念裝在心中。他不僅認真讀,還會認真摘抄記錄。劇本中的大量唱段需要發人深省的語言,需要信達雅的詞句。平時積得一江水,用時自取一瓢飲。裴軍強以他驚人的勤奮與自律,完成著心中的一次次建構,一次次創作。劇本創作,需要理性的思考,感性的寫作,神性的專注。事實證明,裴軍強做到了。
當記者問他累不累、苦不苦時,裴軍強說:“你喜歡唱歌,唱歌便不苦;你喜歡跳舞,跳舞便不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理工男,在大學里學食品加工,少年時以數理化獨步鄉中的裴軍強,在興趣的引領下,完成了他人生的華麗轉身。他不會說標準的普通話,甚至小學時沒有學懂拼音的平仄,卻寫出了抑揚頓挫、悅耳動聽的戲詞、道白。這背后,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艱辛。不懂平仄,寫出的句子演員唱時便不順當。為了讓演員說唱時流暢響亮,他向女兒求教,一次次改動劇本中的詞句。天長日久,他慢慢悟出了平仄的規律,用他自己總結的特殊方法,完成了劇本的創作。
把劇本創作比喻成唱歌、跳舞一樣,也并不十分準確。劇本創作畢竟是艱苦的腦力勞動,每一部戲的主題提煉,便令作者頗費心血。
裴軍強創作《臺灣知府仝卜年》時,在提煉主題的過程中發現,僅用廉吏概括仝卜年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仝卜年作為臺灣第一任知府,他的貢獻和功勞非常之大。是他,把版筑之術帶到了臺灣,讓臺灣人民告別了草房子;是他,帶領當地人開荒種地,發展了種植業;還是他,把中原的文明禮儀帶到臺灣,讓島上的人們親近文明;也是他,帶領臺灣人民三次打退了英國侵略者的入侵。在查找仝卜年的有關史料時,裴軍強發現,仝卜年與林則徐是同年進士。兩個人息息相通,都是在大清風雨飄搖之時,忠于國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屈辱中抗爭,為民請命,為國建功。為此,裴軍強設計了一段時空對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和使命,人活著首先要完成自己肩負的時代使命……與新時代的主旋律如此契合又感人肺腑。
裴軍強還創作了《賢相裴度》,在省城上演引起不小的轟動,人們說,劇中不少細節真是動人心弦,這也是裴軍強創作的劇本的一個特點。此外,他還創作了《王之渙》《風雨澄泥硯》《彥子紅》,以及反映河東農村德孝文化建設的《花落花開》《紅白喜事》等,前后共有16部劇本面世,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
最近,他正著手創作以介子推為主人公的劇本,表達介子推一心為百姓著想,不愿為個人爭功引發矛盾,以致影響老百姓安寧生活的道德風骨。這些都是運城文化中的寶貴元素。
他還在研究有關元曲四大家之一關漢卿的史料。在那些富含河東人文與史學營養的典籍中,他享受著讀書的快樂,也品味著精神的富足。他被河東先賢的高風亮節所鼓舞,懷著感動去做好本職工作,也去創作感染世道人心的劇作。在學習與創作的過程中,他悄悄傳承歷史文明。
采訪裴軍強時,是清晨7點,他的辦公室門敞開,辦公桌上攤開著一本作家喬忠延的《關漢卿傳》,旁邊是他寫筆記的本和一支派克鋼筆。本子上的字跡工整遒勁,窗外晨光清凈明亮。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