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6-16
記者 楊紅義 張曉麗
入夏的絳縣,滿眼皆綠。
碧波蕩漾的涑水河畔,有呼之欲出的宜居宜業“文旅綠”;一條條新材料生產線上,有特種石墨、特種纖維等行業前沿的“六新綠”;群山疊翠的巍巍峰巒里,有抽水蓄能發電的“能源綠”……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近年來,絳縣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一體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堅定不移走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文旅綠”托起兩條“走廊”
新開的文公路延長線由北到南,直抵涑水河畔。大路以西,在建的星級酒店施工現場,數臺挖掘機、兩座高聳的塔吊作業爭分奪秒,忙得“不可開交”;大路以東,城市會客廳項目進行樁基補樁、回填施工……在絳縣縣城涑水大道以南,規劃中的涑水新區正呼之欲出,一派火熱景象。
“文公路延長線長約兩公里,連接老縣城的文公北路直至涑水河,是新區三條主干道之一。”絳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涑水新區項目建設工程領導組常務副組長薛云濤介紹說,“我們在路東建設的城市會客廳占地102畝,投資5億元,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集人民劇院、博物館、檔案館、科技館、文化美術館、圖書館、政務服務中心、數據中心和游客服務中心等場館于一體,是人們未來的主要休閑娛樂場所。路西的星級酒店占地36畝,總投資3億元,于去年12月29日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樁基作業,正在建設防水層,預計7月中旬完成地下工程。酒店建設標準為五星級,包括一幢20層的酒店和4層的宴會廳,為兩棟連體建筑,建成后可同時接待千余人,為下一步舉辦世界山楂文化節等大型文旅活動提供堅強支撐。”
整個涑水新區規劃建設兩萬余畝,正在開工建設的達4000畝。結合全市著力打造的“五條綠色走廊”,絳縣利用區域優勢和縣域實際,立足位于“沿涑水河田園風光示范帶”與“綠水青山中條新生態文旅經濟示范帶”交會處的特殊地理位置,與中信旅游集團以ABO模式合作,努力在老縣城以南再造一個新縣城。
“涑水新區包括沿涑水河旅游觀光休閑、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美麗鄉村及民宿設施、城市及旅游服務功能3個區域板塊。規劃將涑水河水引水穿城,流經每個住宅小區后,再回流到涑水河。也就是說,要把縣城當成公園來建設,打造一個‘城中有景、景中有城、景城融合’的公園式新縣城,進一步完善市政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帶動發展動能轉換,一舉擺脫老縣城容量小、設施落后、功能單一的落后形象。”
站在涑水新區沙盤前,薛云濤介紹說,“近日,絳縣與紅星美凱龍達成合作意向,將在商業綜合體區域建一個占地50余畝,集購物、餐飲、娛樂于一體的特色商業街區。”據悉,新區還將建設占地89畝的市民廣場,占地117畝的體育場、游泳館和全民健身中心。
“綠色主旋律,城區當景區”。在位于涑水新區的卓子溝村一帶,涑水河城區段施工現場一片繁忙,挖掘機、灑水車、運土車忙碌作業。據介紹,涑水河城區段河道治理項目包括河床治理和景觀綠化,總投資約4.5億元,工期3年。正在施工的是河床治理工程,長約7.8公里,投資2.5億元。項目施工涉及河道周邊3個村子,目前河道治理征地基本完成,景觀綠化征地正在進行。
堅持以文塑旅,全力推進文旅融合。近年來,絳縣立足縣域生態環境優勢,建成東華山滑雪場、絳北大峽谷、紫云寺等龍頭景區,推出“春色連翹”“櫻你而美”“中條紅葉”等旅游品牌,打造出具有絳縣特色的晉南地區休閑避暑勝地、文化旅游勝地和戶外運動勝地,文化、養生、農業和旅游“四位一體”融合發展風生水起、方興未艾。
“能源綠”,繪就碧水藍天
翻山越嶺、爬溝過坎,在絳縣大交鎮續魯峪村李子溝深處,一個人工爆破鉆探的山洞依山而建,這是正在建設的絳縣抽水蓄能電站廠房平洞。
“這個平洞其實是電站的地下廠房,于今年3月28日開洞,設計深度1090米。工程以每天約8米的進度正在施工,現在已經完成洞穴探測500余米。”電站項目部負責人張金泉介紹說,“探洞主要是探測電站輸水系統及地下廠房山體的地質結構、巖性,為之后電站建設‘打前站’。電站項目正式開工前,要經過前期的探洞、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等幾項前期工作。6月6日至6月9日,通過了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的預可研審查。
水能是綠色能源、清潔能源。水能主要用于水力發電,水力發電將水的勢能和動能轉換成電能。抽水蓄能電站工作原理是利用電網中負荷低谷時的電力,由下水庫抽水到上水庫蓄能,待電網高峰負荷時,放水回到下水庫發電的水電站,又稱蓄能式水電站。絳縣抽水蓄能站位于大交鎮續魯峪村,上水庫位于下水庫東北側溝首,電站下水庫位于大交鎮續魯峪河道上,上水庫與下水庫高差450余米。擬定電站規劃總投資89億元,預計今年12月底正式開工。
與電站廠房平洞幾乎同期施工的,還有上、下水庫及水道系統的地質勘察。因水能原理特殊性,山體結構與地下結構探測評估的重要性不相上下。在李子溝附近,還有70余個鉆孔點。“地質勘探主要是從地面垂直向下挖取直徑7.5厘米、深度約80米的孔,取巖石樣本進行巖性的滲透率等分析,進而確定上水庫和下水庫的最佳選址。”張金泉介紹說。
錨定清潔能源轉型,絳縣動手早、見實效。截至目前,已建成光伏發電、風電項目14個,總裝機容量超600兆瓦,全省首家生物質能發電廠“江河生物質能”熱電聯產也投入運行。
“六新綠”,鑄就全新引擎
1.2萬平方米的鋼架結構生產車間里,正在裝爐的全自動化的篩料系統、投資400萬余元的定制吸料巷車等生產設備準備就緒;作為原料的半成品石墨塊、如黑色小石子的生產輔料整齊碼放……山西省首家、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石墨生產企業——山西博翔匯良新材料公司,投產后年產值近10億元,將成為絳縣發力“六新”產業的“新秀”。
“項目自去年4月開工建設,共投資10億元,現在一期工程基本完工,設備調試也已完成,即將開始試運行;二期三期工程正在建設中。”在2號生產車間,該公司總經理耿勝利介紹說,“這些輔料和石墨半成品都是從位于平頂山的總公司拉過來的,被加工成特種石墨產品,是半導體、光伏行業石墨加熱器、單晶熱場系統、石墨基座等產品的原材料。目前國內石墨主要靠進口,項目建成后將替代進口石墨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石墨的原材料是煅后石油焦。要把煅后石油焦加工成石墨產品,需經過備料、混捏、壓制、焙燒4道工序。這一過程就是把碳石墨化,把碳的分子結構由網狀變為層狀,進而改變碳的硬度、成色,成為便于與金屬直接接觸的石墨。耿勝利介紹,整個項目完工后,將形成從原材料生產到產品生產的“全產業鏈”生產模式。
除了博翔碳基新材料,還有龍纖特種纖維、建鼎型材、中科晶電砷化鎵產業基地、中信機電智慧能源島、泰鑫源民營工業園……13個億元以上新建新材料工業項目,與恒暉固廢資源利用、中信機電爆炸性復合材料、皓昆耐火材料等6個續建項目,將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形成新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精細化工、鋼企服務等“六新”產業集群。
寶藍色、棕色、粉紅色……在山西龍纖特種纖維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樣品陳列間,一捆捆狀如絲線、色彩斑斕的柱形材料第一眼看上去,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巨型縫紉線軸。“這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主要應用于航天航空、醫療器械、軍用設備等領域。”龍纖公司總經理安紅躍介紹說。
走出樣品間,施工現場一片繁忙。據悉,龍纖公司一期項目投資兩億元,于去年8月開工建設,現在主體結構基本完成,內部二次結構即將完工,外墻和封頂施工同時進行。近日,該公司已經安排100多名職工去總部學習,預計今年10月全面投產達效。屆時,公司可實現年產值3.7億元,年利潤3000萬元。
“綠是民心所向,綠是大勢所趨。”絳縣縣委書記解芳說,“下一步,我們將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繼續向‘綠’發力,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進一步做大縣域經濟總量,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