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胡春良時間:2022-06-02
童年時在大山里,根本不知道端午是咋回事,更不知道屈原這個偉大的人物。每逢端午,總會聽大人說笑:端午了,可不敢耽誤了。所以對節日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耽誤”,這日子是重要的,不能耽誤了!在記憶里,這日子是淺淺的,正如長滿草木的山鄉一樣平凡,但又有點特殊的味道,那就是節日的味道。長大了才知道,這也叫鄉愁!
端午最受歡迎的當然是殺豬了。童年時,大山里只有四個節日才殺豬,端午、六月六、八月十五、春節。六月六是山里人走麥罷的日子,豐收了,婦女們要回娘家,帶上新麥蒸的饃,再帶點肉。春節到端午,山里人饞了許久,對豬肉的渴望,超過了節日本身。人們會掰著手指頭數著誰家養的豬可以殺啦,誰家養的豬肯定殺啦等等,反正就是盼。殺完豬,人們用綠綠的大槲葉包著豬肉往家趕,這肉香就是最長情的鄉土美味。
過端午,香包是必不可少的,但大山里沒有這么洋氣的名字,大家都叫“香布袋”,一般都是箱子底里的碎花布塊,包上大山里的香草,用絲線縫起來,掛在腰間。老人們說有這東西“鬼不纏”,也就是辟邪的意思。也有手巧心細的農婦,在香布袋上繡上精美的圖案,更講究點的是在香布袋中裝些朱砂。當然那是奢侈品,因為大山里很難見到那東西。香布袋呢,要在腰上或衣扣上掛很久很久,大多是掛爛了或者是丟了,來年再做新的。
家鄉的端午,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割艾草,在日頭未升、露水很濃的時候割艾草。割完回家的時候,太陽正好照在小山村。除了門窗上插幾枝外,其余的晾曬起來作藥材用。人們都說那天采的艾草最管用。
大山里就這么簡單,有肉香,有艾草香,便讓山鄉充滿了生活氣息,也讓節日的文化深入鄉人的心。
我爺爺比較怪,他是山里不多的“文化人”。他讀過許多書,能講許許多多的故事,知道山外面的事,他在端午時會做件怪事,把整個饅頭揉碎扔進村旁的太寬河里。他說魚兒吃了饅頭,就不吃人了。當時也不懂他說的,只覺得他怪。他是非常珍惜糧食的,居然把整個饅頭扔進水里喂魚?長大后,才知道他血脈流淌著樸素的人文情懷,他怕魚饑餓了會吃掉屈夫子!
端午,作為中華傳統節日之一,有著豐富的內涵和信仰,但是在家鄉,在記憶里,是淺淺的、淡淡的一碗肉香、一抹艾香,香包的香草香,就像田野的風,就像田地里的莊稼,或者是人們之間的調侃和故事,但是又是長在人們骨子里的,成為人們恪守的準則,如根似魂!正是有這文化生生不息的自信、自覺、自敬,屈原才成為一種高峰,愛國亦成為一種有尊嚴的高貴!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